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探究在线教学视频中用户弹幕评论行为的影响因素,可以为弹幕视频网站优化相关功能促进用户交互行为提供参考,从而改善用户在线学习体验.基于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M),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法,归纳在线教学视频中用户弹幕评论行为双重路径的影响因素,并抓取B站的980条英语教学视频数据,提出假设并结合数据进行验证.层次回归结果表明,在中心路径下,视频的传播效果对用户的弹幕评论行为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边缘路径中的信源吸引力和视频作者贡献度对弹幕评论行为分别产生显著正向和负向影响.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为弹幕视频网站运营商理解用户交互行为、改善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网络游戏行业发展迅速,网络游戏的主要用户是年轻群体,与弹幕视频网站的用户群相契合,弹幕视频网站可以成为网游发展新用户的一个新渠道。目前,弹幕视频网站投放广告的网游产品还并不是很多,弹幕网站的广告形式也未被完全开发。通过分析视频弹幕网站现有的广告投放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网络游戏在视频弹幕网站广告投放策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明清五百年,山西商人在事业成功的同时,身体力行积极投资开办戏班和票社,培养本土戏曲艺术人才,探索戏曲艺术改革与发展,并且通过商贸活动把山西的戏曲艺术传播到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同时还引进外来戏曲艺术,促进了山西戏曲艺术在声腔、器乐等方面的革新,焕发了山西戏曲艺术的青春。  相似文献   

4.
艺术教育工作者作为传播和普及艺术的最前沿一员,在适应学生的欣赏要求、更新我们教学内容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扬;要发挥戏曲艺术的独特艺术魅力和教育功能,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如何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接受并喜爱上我国传统的戏曲艺术,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也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戏曲艺术面临着危机和挑战。京剧“申遗”成功,让我们重新审视新时期戏曲生存和传播问题。文章从戏曲与影视结合、与互联网结合等角度,进行了思索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陈燕 《文教资料》2010,(2):106-107
公共艺术教育是高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实施艺术教育、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戏曲艺术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鉴赏》课程承担着提高大学生戏曲艺术修养和传播民族戏曲的重要任务。本文对高等师范院校《戏曲鉴赏》课程进行了教学教改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龚自珍是中国古代与近代之交的著名思想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戏曲艺术的爱好者。他留存的有关戏曲的著作不多,却明显反映了他对戏曲艺术的态度,对当时剧本的改编、演唱艺术、演员修养、人们对戏曲演员的态度、戏曲的社会作用等,都能从文艺学、社会学角度密切予以关注。这对我们了解当时剧坛,特别是昆曲剧坛的兴衰,了解昆曲的演出和传播,都有重要思想价值、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8.
戏曲是中国文化的综合体现形式,优秀的戏曲翻译和翻译研究是增强中国文化和戏曲艺术在世界上的交流和传播的必由之路。国外汉学家戏曲荚译成果丰富,译作众多,出现了许多优秀译作,戏曲翻译研究也全面展开。国内学者对戏曲英泽尚重视不够,在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方面均相对薄弱。只有加强戏曲英译和戏曲英译研究,以中国国内译者为主,中外泽者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发展戏曲文化。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如今我国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其也给我国戏曲艺术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通过这些新媒体能够有效使戏曲艺术之中原有的传播媒介更加生动,使得我国戏曲艺术能够以更加现代化的方法进行传播。有鉴于此,本文浅谈戏曲音乐元素在影视作品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李东风 《文教资料》2006,(23):85-86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民族文化多彩纷呈,历史悠久;不同地区的文化艺术形式亦独具风彩。在众多的文化种类中,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艺术代表的戏曲艺术更绚丽多姿。据统计,中国有戏曲剧种300余种。古今名人、名曲、名段和剧目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种种观念的影响,中小学艺术教育中忽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戏曲知识的传播,戏曲音乐、戏曲脸谱、舞台美术等方面的渗透。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发挥戏曲艺术教育优势,陶冶学生情操,振奋民族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戏曲…  相似文献   

11.
论毛宗岗小说评点之"戏曲手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宗岗小说评点借用了戏曲美学的概念,如关目、科、收煞等,毛宗岗小说评点表现出的“戏曲手眼”既有自觉的一面,又有不自觉的一面,其背后展示的是文学与戏曲艺术的相同文化内涵,以及以戏曲空间对文学时间的跨时空解读。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八十年代崛起的探索戏剧是由来已久的话剧与戏曲整合运动的延伸。探索戏剧重视对民族古典戏曲传统的继承、吸收和利用,这首先表现在对戏曲艺术的精神内核——深刻雕镂民族生活、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这一根本特性的继承上,还表现在展示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着意诗化追求,富有民间性、通俗性、娱乐性上。探索戏剧对戏曲艺术形式方面的继承主要表现在:承认舞台的假定性本质,回归戏曲本性;继承戏曲的写意传统,使真正完全意义上的“写意话剧”亮相当代菊坛;继承戏曲原本就有的综合性特征,实现新的艺术综合。  相似文献   

13.
将西方戏剧改编为戏曲,在上世纪中叶出现以来,在中国戏曲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改编过程中,出现了剧目结构、故事设置的时代背景、人物设置以及舞台表现手段的本土化现象。这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认真地探索,才能创作出新时期既能让中国传统戏曲观众接受和喜爱,也能让外国观众欣赏和赞扬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4.
作为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戏曲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各种艺术因素,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然而,在戏曲艺术实践不断成熟、不断完备的情况下,我国戏曲理论却始终停留在以戏曲局部的音乐性与文学性统观戏曲艺术整体的框架中。李渔的戏曲理论则首次突破了这种传统的戏曲理论研究格局,以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为基点,涵盖了戏曲艺术本体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内容。李渔戏曲理论从文学属性的倚重到戏曲本体的回归,标志着我国的戏曲艺术在理论上达到了艺术本体自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以来的"戏曲改良",从梁启超"曲界革命"到"五四新青年"的"戏曲改良",走了一条日趋激进的道路。爆发于《新青年》的戏曲论争,是一场自居于戏曲"门外汉"的启蒙者和旧戏维护者之间"针锋不接"的论战。从实际效应上看,新青年的激烈批判更限于话语层面的激情表述,西洋话剧虽因此获得了登陆的历史空间,但并没有就此赢得民众,而旧戏虽遭痛击却依旧走向繁盛。因此,对于五四新青年的戏剧论争应阐释适度,夸大其对于话剧的成功效用抑或指责其要为中国戏曲衰微的命运负责,都有过度阐释历史之嫌。  相似文献   

16.
浚县西路大平调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剧种,其传统剧目、表演形式、戏曲音乐都是浚县区域传统思想文化的体现。在社会转型加快的信息时代,浚县西路大平调面临生存困境,主要表现在现代艺术对传统艺术的冲击、观众群体流失、自身局限和表演人才后继乏人等方面。为了保护西路大平调这一传统戏曲艺术,政府要给予重视,出台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剧团要注意表演人才的发掘与培养,同时进行演出剧目的创新,重视表演当代农村生活的现实题材,从而使西路大平调焕发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歌剧《屈原》创造性地把西洋歌剧创作手法与我国传统音乐融合,在人物塑造方面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性效果,探索出了中国歌剧发展的一条新路。《屈原》将戏剧因素和音乐因素完美结合,成功塑造了婵娟这一女性角色,展现了她不畏强权,始终跟随屈原追求光明与正义的人生蜕变历程。  相似文献   

18.
对清代曲家曲目的著录是清代戏曲研究的基础,但现有戏曲书目对清代曲目的著录难称全面。阅读、梳理地方志等文献,发现未见著录的清代曲目14种,其中作者姓名可考的曲目10种,作者姓名不可考的清代曲目4种,这对诸家戏曲书目是一种有益的拾阙补遗。  相似文献   

19.
《梨园春》把传统戏曲搬上荧屏,对传统戏曲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做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自己的模式,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创新性经验之中:一是在戏曲内容方面植入独立自由的人格因素,二是在审美趣味方面高扬娱乐价值,三是在戏曲形式方面运用现代技术和传媒手段对古典形式做景观化处理。  相似文献   

20.
古代小说和戏曲各自的概念均表现为纷乱庞杂。小说与经、史、诗歌、散文等不分;小说概念经过了从丛残小语到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故事的发展过程。戏曲概念与戏剧缠杂不清。尤其是小说与戏曲两者混杂的现象由来已久,这与通俗文学作品遭受歧视,小说与戏曲共同点甚多以及评论家的小说观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