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国农村文化消费低迷,扩大农村文化消费,必须充分认识文化消费的意义与价值,更新农民消费观念;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和教育结构,提高农民消费能力;切实履行地方政府文化职能,优化农村文化消费环境;研究把握农村文化消费特点,加强农村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分析了城镇中高年级小学生的基本消费现状、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研究表明:中高年级小学生具有一定的消费自主性,但可支配的消费金额不大;消费呈现多样化形态,既有物质消费也有精神文化消费;日常消费具有群体差异;中高年级小学生主流消费观念比较健康;消费行为兼具感性和理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安徽省五地市城镇女性体育消费观念进行调研,并分析职业间的差异以及形成原因。研究认为:安徽省城镇职业女性体育消费观念逐渐呈现多元化,职业差异显著,形成原因各不相同。建议应丰富女性体育消费产品与服务;改善体育消费环境,培养女性体育兴趣;提倡新型体育消费观念;实施差异化体育消费市场营销手段。  相似文献   

4.
明代中后期,消费呈现奢靡之风尚,究其原因主要有:社会结构发生变迁,统治集团对社会的控制力相对减弱;上层社会与富商收入增多,缙绅士大夫和富商引领了下层社会的消费走向奢靡;消费观念更移的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大学生消费水平适中,总体上现实合理;消费结构多样化,但在学习消费和高雅文化消费方面比重偏低;消费习惯情感与理智并重,非理性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消费观念具有双重性,对中国传统消费观念具有很高的认同度,对现代消费理念也不乏接受和理解。针对本次调查中呈现的大学生消费差异和非理性消费现象,笔者从培养大学生节约型消费理念的高度给予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由于受不良消费观念、不成熟消费心理、家庭和学校对理财教育的薄弱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消费呈现异化现象。表现为消费水平过高、炫耀消费和少部分非正当目的的贷款消费和超前消费。高校和家庭应发挥对大学生消费的引导作用,学生个人.应努力提升对消费的自我价值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7.
在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小学生的消费观念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以量入为出、注重消费效益、注重从消费中获得更多的精神满足等新型消费观念为主流,而是以储蓄为代表的传统消费观占主导地位。糟贾观忿是人们对待兵可支配收入的指导思想和态度以及对商品价值追求的取向,是消费者主体在进行或准备进行消费活动时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方式、消费过程、消费趋势的总体认识评价与价值判断。消费观念的形成和变革是与一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8.
农民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及消费水平如何.将直接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对广西农民消费现状的分析.旨在正确引导农民的消费,促进广西农业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包括消费观念在内的思想理论的支持与引领。先秦儒家消费观不仅对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而且也为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先秦儒家那种黜奢崇俭、等级消费、礼仪宗教消费观念,对当今建设节约型社会、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应对经济危机、形成健康文明的社会风气,具有理论启示及现实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山西省农民在2011年的体育消费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农民体育消费呈现中等偏弱水平,全年没有参与体育消费的农民所占比例较大;参与体育消费的动机主要是增强体质、愉悦身心、社会交往;主要用于实物型体育消费;农民在进行体育消费时主要参考商品价格、实用性、商品质量等要素;农民体育商品经营场所短缺,销售体育用品单一等.针对目前山西省农民体育消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为大力开发山西省农村体育市场,塑造农民合理的体育消费结构,促进体育经济的健康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近年热播的东北农村题材优秀电视剧中的新农民形象,进而探讨了乡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时代内涵。认为这些农民身处社会变革的大潮中,身上所具有的不同于以往的精神和特质,更能反映当下农民真实的生活心态及新农村建设给广大农民群众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相似文献   

12.
路翎50年代前期被批判的作品《洼地上的“战役”》无论思想倾向、艺术品位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其抗美援朝的重大题材,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的思想主旨,至今看来仍然与当时主流政治文化相符;作者艺术功力深厚,小说叙事颇具匠心,心理刻画深刻细腻,具有充足的“心理现实主义”含量。应该说十分切合毛泽东的文艺理想。中国当代工农兵文学如果按照这个方向发展,当是另一番景观。可是,它受到了批判,或者说是遭到了灭顶之灾。检点当时批评路翎的文字,其背离文学批评规范之远,令人瞠目。它给入的启示是,清理50年代的文学历史,万不可忽视文学批评这块园地。  相似文献   

13.
走产教融合之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既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跨界性特征所要求,又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内在规律的反映,更是“三产融合”对高素质职业农民培育诉求的必然选择。然而,产教融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遭遇的实然困境不容小觑,主要是:培育方案“学院化”,对企业和农民需求缺乏应有回应;培育主体单一化,产业界缺乏应有话语权;政策体系低效化,缺乏对农企应有的规制和激励。为此,必须依据产教融合理念和规律,建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态:一要明晰培育主体,确立产教双主体地位,凝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心力;二要重构培育模式,构建产教融合办学共同体,形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合力;三要创新培育机制,建立多型化办学体制,激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活力;四要科学配置培育政策,反映企业利益之关注,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力。  相似文献   

14.
调研走访了毕节地区5个(区)县220个失地农民,采用专家排序法分析贫困地区土地征收对失地农民家庭的福利影响。结果发现,失地农民总体福利降低0.29664个单位,分福利提高的有社会交往、生活便利性和住房条件,分福利下降的有经济状况、环境状况、社会保障。其中,社会交往分福利提高26单位,生活便利性分福利提高16单位,住房条件分福利提高5单位,经济状况分福利降低12单位,环境状况分福利降低7单位,社会保障分福利降低11单位。文章指出政府应该提高补偿标准,建立一整套配套的失地农民补偿机制,尽量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5.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把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成"一个自由的光明新天地"是走农村包围城市革命新道路的需要.为此,中国共产党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以发展农业生产、组织农民参与苏维埃民主政权建设、提高农民文化教育水平、改善农民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这一历史经验对于今天的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作为从农村走出的作家,贾平凹的作品始终关注农村,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商州系列小说到90年代中后期的《土门》《高老庄》,及至新世纪之后的《怀念狼》《秦腔》《高兴》《古炉》等。贾平凹用文学作品追踪中国农村的历史演进和社会变迁,通过文学形象表现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下中国农民的生活、情绪、思想观念、心理结构的变化轨迹。在对农村的变迁和农民命运的书写中,贾平凹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从最初对改革的赞誉和认同,到世纪之交的批判与反思,及至2000年之后的新世纪,贾平凹以知识分子的怀乡意识,表达了对农耕文化失去根基后传统乡村的怀念。  相似文献   

17.
文学观念决定文学批评方法,不同的批评方法针对着不同的文学价值。如果从真、善、美的角度看,社会历史批评依据"文学源于生活"的观念,侧重求真;道德批评、心理学批评所依据的观念为"文学是人学",侧重求善;文体学批评、审美批评依据的观念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侧重求美。它们相互补充,共同揭示着文学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农户家庭日常生活消费,在传统经济条件下主要依赖自给自足的方式进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农民家庭消费带来了巨大冲击,农户被卷入到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化体系中,消费欲望愈益膨胀,消费方式日益社会化,与消费社会化相伴的是货币支出压力的增大。农户既要维持家庭日常生活、生产的正常运转,又要实现膨胀的消费需求与有限的消费能力之间的平衡,不得不在消费内容的“扩张”和“节制”上进行取舍,借助消费方式上“自给”与“他给”的搭配,通过消费时机“提前”或者“延迟”的恰当安排,进行理性的消费选择。  相似文献   

19.
农民市民化是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再社会化的主要表现,转移农民在农民工的特殊身份下易于产生"农民"与"市民"之间的角色冲突。接受职业教育是转移农民实现再社会化的关键,可从改变转移农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促进转移农民的"市民化"。  相似文献   

20.
女性问题是赵树理小说所涉及的农民解放问题中特别被关注的一个侧面,在他的一系列反映农民、农村变化的小说中,不仅塑造了新时代的农民形象,而且也塑造了一系列贴近当时生活、鲜活生动的农村新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反映了新中成立前的女性自主地位的变化、观念的变化以及社会地位的变化,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自五四运动以来,女性对自身价值的认可,争取解放的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