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音乐美是中外古典格律诗歌有别于其他文体的基本特征,诗歌韵式与音乐调式具有同构性。本文具体分析诗歌韵式与音乐调式的组织功能、音乐调式和诗歌韵部的色彩、音乐的转调和诗歌的转韵、调式和韵式对节奏的影响、汉诗"衬韵"与西洋"ab"韵等同构关系,从中外传统诗歌韵式中为新诗韵建设提供借鉴的合理内核。  相似文献   

2.
“读”是中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最主要的素质训练,是引导学生理解、积累、感悟、内化古典诗词乃至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学时,我们一定要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读”的方式,获取最佳的古典诗词教学效果。下面,我具体谈谈我是怎样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诵读古典诗词文本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一、感受韵律美、节奏美之读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诗歌最早是合乐吟唱的。所以,中国古典诗词不仅讲究韵律,还讲究鲜明和琅琅上口的节奏等美学特质。诵读中国的古典诗词,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古典诗词的声韵显示语言的抑扬,节奏显  相似文献   

3.
雁翼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长短句式诗歌",是他深入中国古典诗词宝库,向诗歌这座矿山深处做的一种开拓。总结雁翼的这类诗歌,其古典美学意蕴主要体现在强烈的格律美、鲜明的节奏美、典雅清新的语言美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郭玉娟 《考试周刊》2013,(82):22-23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的语言凝练,节奏鲜明,讲究平仄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感。比起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古典诗词更适合诵读。反复诵读不仅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而且利于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进而让心灵浸润在古诗词创造的唯美艺术殿堂中。  相似文献   

5.
诗歌的美感首先来自于音律(包括节奏和韵律)。音乐性是诗歌与生俱来的品性,诗歌中语音有规律地停顿造成节奏,其声、韵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而形成韵律,构成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效果。当诗歌的节奏、韵律与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协调一致,诗中轻松、欢快、沉滞、急促、昂扬、舒缓等节奏的韵律变化,就反映了人的情绪的起伏波动的变化,表现的其实就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节律。所以诗歌的音律美绝不是一个纯形式的因素,它是情感内容的有机组成,或是与情感内容不可分割的因素,可以称之为“情感的形式”或“有意味的形式”。阅读诗歌须吟哦,须朗诵,须于声音唇…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诗词是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精品 ,其中的许多名言佳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 ,包括小学生、一字不识的老人都能随口背出几首。不过 ,感觉到美并喜欢它是一回事 ,能否说清楚它为什么美、美在什么地方并引导自己去欣赏更多的古典诗词又是一回事。我认为 ,欣赏古典诗词的美不能仅仅停留在读呀背呀上 ,必须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一 )古典诗词的抒情诗歌的美 ,首先是抒情美。古人说“诗言志”就是这个道理。抒情是诗歌的生命 ,没有抒发作者感情的文学作品是不能称为一首诗 ,一曲词的。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 ,诗词是最…  相似文献   

7.
《尚书》《乐记》等不少文献载有中国早期的"节奏"论,虽然其所指并不完全一致,但一般都认为节奏具有规范、整齐等作用.从诗、骚两大源头来看,中国古典诗歌对节奏具有高度自觉,其深层原因在于汉语的诗美特性和诗人的追求:有节奏的语言为"乐音",对于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等更为有利."平仄"律是依据汉语诗歌节奏特性设计的,因而并非独立的审美元素,它的根本功能在于改进并提升汉语诗歌的节奏水平.汉语诗歌节奏经过平仄律的"升级",变得更加柔和且富于起伏变化."平仄"律推动唐宋诗词的节奏水平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也推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鼎峰繁荣.  相似文献   

8.
"气韵"是中国古典美学中重要审美形态之一,它由单音词"气"与"韵"分别构成,经过朝代更替发展,"气"与"韵"才复合成气韵。汉语的文字建构过程中彰显的空间造型建筑美,和汉语在诗歌、散文、戏剧等语音方面表现出的旋律与节奏音乐美,都体现了"气韵"这一传统的审美形态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9.
古典诗词是凝练的画、浓缩的歌,蕴含丰富的美学价值。在课堂上,教师应以美形、美情、美理等板块组合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它的和谐之美、生命之美和存在美,使学生从"言"到"象"到"意"到"群落结构"进行触摸、感悟,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美有更深、更广、更立体的领悟,体会到潜藏的生命意义。  相似文献   

10.
据对苏北某市6所小学的古典诗歌审美教育现状调查发现,基于儿童审美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亟须改进。对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授课时拓展古典诗歌"意象""意境"等古典诗歌鉴赏知识,掌握"吟诵""朗诵"等技巧,完成从知识传授者到研究者的角色转换,探索专业化、审美化的教学方法等,都是比较有效的审美教学策略。另外,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应注意开展丰富多彩的"诗配画""诵读展示""诗词大会"等竞赛活动,以营造充满活力的古典诗歌学习氛围",以美育人"。  相似文献   

11.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是师范大学初等教育专业古典文学课的重要任务。对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应该采取教学互动的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人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第一,利用各种手段营造诗歌欣赏的独特氛围,如播放、展示相关的音像、图片资料,介绍作者的逸闻趣事,描述其心灵历程,有感情地朗诵作品等等。第二,帮助学生对诗歌艺术进行欣赏:引导学生对诗词独特的意境进行还原和补充想象;组织学生讨论诗词的主旨;对诗词的典型意象所蕴涵的深层文化意蕴进行分析;反复吟诵作品,领悟其情感节奏和音乐美。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诗词讲究平仄,极富音韵美,因而理解古典诗词情思的最有效手段是朗诵。而今的高中古诗词教学课堂,忽略了朗诵的环节。若教师能从明确朗诵教学目标、营造课堂朗诵氛围、创造和谐的班级朗诵环境、培养良好倾听习惯这四个方面开展课堂教学,定能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进入诗境、领悟诗情。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一阵以中国古典诗词为典范的"中国风"吹入西方世界。西方人眼中的东方诗词文化是"音美"、"形美"、"意美"的结合,散发着古典与神秘的魅力。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古诗词在英译的过程中难免会造成"美"的流失。因此,审美视域下的英译策略是将古风美韵完美展现出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古典诗歌中数量最多的应该是格律诗,因其格式固定,讲究韵律,而呈现出独有的特征。在欣赏这类诗歌的时候,形式是我们必须赏析的内容,所以我们可以运用文本细读法,详细解析古典诗歌的形式,从形式入手来体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一、立足古典诗歌的"节奏",运用"文本细读法"韵律和节奏为中国古典诗歌所独有。"节奏"本是音乐术语,中国古典诗歌呈现出来的美学特征之一就是音乐美。正是古典诗歌借鉴了音乐的形式,从而呈现  相似文献   

15.
朱艳芳 《学语文》2010,(5):55-55
唐诗工整绮丽,宋词意蕴深远,诗词的发展历史悠久,内涵包容万物,它是我国古典文苑中的奇葩。欣赏诗词如同沉浸于浓郁芬芳中,细细咀嚼它的味道.会有回味无穷之感。我们在高中阶段主要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即:读——感受音韵美;品——感受意境美:思——感受主旨美。  相似文献   

16.
诗词是一种音韵文学,诗词跟吟唱是孪生兄弟。诗和音乐的结合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儿。让文学作品配以音乐,即成为真正的诗歌。我们知道,诗词是一种声情摇曳的语言艺术。吟唱最能体现诗词的声情和律韵之美。在古代,诗词是通过吟唱进行传播的,通过吟唱使人体验诗词的声情美。吟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整齐对仗美、参差变化美、语言节奏美和语言色彩美。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美对读者产生的美感视觉冲击是巨大的。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美和内涵美相互交融,共同建构中国古典诗歌的辉煌历史。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诗歌格律在翻译中的传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诗歌翻译中为了更好地再现原作的神韵风貌,以格律形式表现出来的音韵美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中英文传统诗歌在格律上是大相径庭的,那么要在译诗中表现中国诗词的音乐美无疑存在很大困难。该文从中英诗歌共同的表现手法入手,对它们在分行、用韵、平仄以及步格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中国古典诗歌格律在翻译中的传达问题。  相似文献   

19.
"弱德之美"是中国诗词研究大家叶嘉莹先生在其多年的诗词研究过程中总结提出的。在目前的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2016年高中语文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方面要求要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但是当前的古典诗词教学缺乏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本文将用"弱德之美"这一理论来指导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为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更能体味古典诗词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船山诗学将诗歌视为以乐章美为核心的审美整体。这一乐章美效果是通过多层次的节奏运动来实现的,主要表现为诗歌的意义节奏、语体节奏和情感节奏三层。具体来说,在船山诗论中,诗歌的整体音乐性被视为一种基本的诗歌特质,可看作一种本体,三种节奏作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表征,可视为具体的"用"。在这个"一体三用"的关系中,作为诗歌之"体"的音乐性对各种节奏有统摄作用,作为具体之"用"的不同节奏则对诗歌的音乐性有凸显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