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国际理解学科渗透教育是以文化为主线、以学科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意识和视野。国际理解是对异文化的认知能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小学英语是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其课程本身就传递着外语国家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等文化内容。因此,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美国中小学的国际教育实践对我国小学英语教学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具有借鉴意义,基于美国两例教学实例的分析,试析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国际理解教育。  相似文献   

2.
《中学教育》2017,(4):89-102
中国大陆国际理解教育研究经历了兴起、探索和拓展三个阶段,在国外经验借鉴、基本理论探讨、专门实践探索和学科教学渗透四个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在国外经验借鉴方面,作为国际理解教育先行者的日本、美国和韩国的实践经验为我国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在基本理论探讨方面,研究者对国际理解教育的意义、内涵、目标和途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专门实践探索方面,区域实践探索和学校实践探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学科教学渗透方面,研究者对英语、语文、历史、政治、地理等学科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广泛探讨。未来中国大陆国际理解教育研究应注重扩展研究的世界视野,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加强课程体系研究,推进实证研究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美国教育史和教育思想史研究简单搬用美国政治史分期这一做法的质疑以及对美国教育思想史分期依据的讨论,本文主张根据美国教育的变迁轨迹将美国教育思想演变的过程划分为萌芽时期、形成时期、繁荣时期和多元化时期等四个阶段,认为美国教育思想的演变具有思想主体多元、思想内容复杂、思想论争普遍、呈现形式多样和时代特征鲜明等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4.
加强对青少年国际理解的教育是全球化和我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从教育目标方面将国际理解素养融入我国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从教育内容方面开发国际理解教育的显性与隐性课程,从教育过程方面改革拓宽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渠道。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时代大学国际理解教育策略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峰 《教育研究》2012,(4):64-69
当前,我国大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历练学生的国际素养,优化教育资源,铸就大学文化的多元发展,实现与国外大学之间生源的合理流动。但国际理解教育理念淡薄、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薄弱、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缺失、教师的国际理解素养匮乏、校园文化单一等问题制约着我国大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应确立国际理解教育内容,探寻国际理解教育途径,提升教师国际理解教育素养,调适现代大学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6.
国际理解教育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国际理解教育是面向21世纪的新的教育观念,是推进世界和平的重要教育内容。分析国际理解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阶段和主要内容并以英、美、日等国为例具体分析目前世界各国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具体措施并在我国中小学教育阶段开展积极有效的国际理解教育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7.
自从2001年美国学者J·希里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一文问世以来,“文学终结”就成为中国学界的一枚重磅炸弹,引起了学界的激烈争论。十余年过去了,当这场论争冷却下来时.我们有必要回过头来对这次论争作仔细的梳理及反思。文章试从“文学终结论”的缘起、对“文学终结”理解的错位、错位基础上的论争几个方面展开,力图对这次论争勾勒出较为完整的图景,并试图概括此次论争的背景及对此次论争本身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8.
表现主义作为德国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在美术、文学、电影、音乐和建筑等领域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在表现主义文艺思潮沉寂之后的1937—1938年间的关于这场文艺运动的论争再次将人们的视线引向表现主义,这场论争有一定的偏向性,但论争本身也使人们加深了对表现主义的理解,该文拟对这场论证的缘起和内容进行说明,并指出这场论争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时代培养具有国际理解素养的高层次人才势在必行。课程育人是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主渠道,化学作为中学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肩负着培育学生国际理解素养的使命。化学教材通过合理规划国际理解教育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基于化学视角构建对于国际文化、国际议题与国际联结的认识。设计了高中化学教材国际理解教育内容分析框架,据此对2019年人教版和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展开分析和比较,并从“知识选择”、“组织运用”与“活动设计”等方面为提升化学教材与教学中国际理解教育水平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0.
奥林匹克运动倡导的多元文化主义落实到具体的奥林匹克教育之中就是国际理解教育.在对奥林匹克教育中的国际理解教育进行历史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北京奥林匹克教育中的国际理解教育的意义,并具体分析其创新之处,即活动名称创新、理念创新、内容创新、结队途径创新和主题活动创新.北京奥林匹克教育中的国际理解教育将会为中国、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乃至全世界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和遗产.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以及全球相互依存理论的兴起,原有的以民族国家为背景的现代公民教育理论不断受到挑战。全球公民教育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一思想在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中已经有所体现,许多学者投入对其研究中,从而逐渐形成一股思潮。全球公民教育思潮的确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最初的世界公民教育的思想因子逐渐地萌发和成长,经历了萌芽、确立和发展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12.
单玉 《外国教育研究》2004,31(11):36-39
服务学习(SL)是一种建立在经验学习理论基础上,将课程学习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教育方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学习在公民教育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认同,成为美国公民教育领域的焦点话题。文章简要介绍了服务学习的概念、服务学习在美国公民教育中的运用和作用,以及服务学习对我国公民教育的重要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Global education began as a movement to reform education and society in the 1960s and 1970s, through the work of educationalists, NGOs and also inter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s. The global approach seeks to break with a curriculum that is grounded in subject knowledge and national culture. Instead, it seeks to explore alternative rationales for education and alternate futures. A second wave of global 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occurred from the 1990s alongside discussion of globalisation, which brought the movement into mainstream education.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lobal/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s its ambiguity. It seeks to break with the past curriculum, but it is not always clear what will take its place. For some, preparing young people for the global market is foremost, while others aim to facilitate the child's sense of himself or herself as a personal being. What is common to both is a desire to challenge the boundaries that previously gave meaning to education (especially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culture) and a search for meaning and opportunity in the projection of power beyond national boundaries. We conclude by questioning whether children are adequately prepared to act as global citizens without an education based on academic knowledge and an ethical framework that is culturally grounded.  相似文献   

14.
As national borders dissipate and technology allows different cultures and nationalities to communicate on a regular basis, more individuals are self-identifying as a global citizen. Using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nd multi-level modelling, this study explores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global citizen affinity and finds that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perhaps the most important, role in individual’s affinity towards this self-identification. Results clearly indicate that more education, not national economic or social integration, is mo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an individual’s positive identity as a global citizen. Additionally, the magnitude of the education effect is greater in more socially integrated societies.  相似文献   

15.
奥巴马从成为总统候选人那天起就注定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金融危机让美国在全球的影响力持续下滑,以变革为主线,重新激发美国人的梦想是奥巴马的首要任务。作为"教育改变命运的代表人物",奥巴马对教育怀有深厚的感情。创新幼儿教育,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师待遇体系等,这些举措必将对美国教育和国家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论近代中国“公民科”的设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中国由封建帝制向民主政治的转型中,伴随公民道德观念的滥觞,公民资格意识的倡导,公民教育制度的实施,"公民"概念这一舶来品最终落户中国。公民科取代修身科跻身国家教育课程体系,既是民主政治思潮在教育层面的反映,也是共和政体下教育对政治制度的回应,更是近代仁人尝试对国家层面进行"公民"意识启蒙的成功。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以来,在美国崇尚务实精神的影响下,合作教育作为一项学术目标与实际工作经验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近年来合作教育格局的变化及其理念的更新,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比较法对这一教育策略及目标高校合作教育实践模式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构了合作教育项目的镜像运行模式。研究认为,传统的合作教育模式在整合学术构成后可以更加有效地支持学习者的全面学习、终身学习,而科学设计、严谨实施的合作教育课程体系以及积极的企业公民建设对于合作教育文化的养成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后"9·11"时代,美国积极发展新形式教育外交,以软实力理论为理论基础,强调将教育作为软实力的资源生产者和重要平台,发挥美国文化、政治价值观念和外交政策在全球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同化力。美国既注重培养美国公民的全球素养,又注重塑造他国精英的美国精神,在双重维度下构筑并实施教育外交政策体系。借鉴美国的教育外交战略,中国需将教育外交纳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体系,从教育自觉走向教育自信,发挥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培养中国国民的全球素养,并塑造外国精英的中国精神。  相似文献   

19.
赫钦斯担任芝加哥大学校长期间,主持了美国高等教育史上最激进、最彻底、最全面的通识教育改革.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按照历史时段的划分,比较详细地展示了当年改革的详情--缘起、发展,以及它所遭遇的挫折,本文还介绍了赫钦斯离任后的芝加哥大学课程改革,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赫钦斯改革的得失.  相似文献   

20.
Higher education emphasises training and skills for employment, yet while the ‘idea’ of educating global citizens appears in university discourse, there is limited evidence demonstrating how the ‘idea’ of the global citizen translates into practice. Recent research emphasises a desire for graduates to be local and global citizens with ethical and critical capacities for global workforce preparednes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university responsibility for translating the ‘idea’ of the ethical thinking global citizen into practic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re undertaken with higher education experts (n?=?26). The interpretive research is discussed through the themes: Constructing the global citizen, Enacting the global citizen, Legitimating the global citizen and The sidelining context (italics used to distinguish research themes in text). The paper contributes to higher education discourse on a contested and topical issu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