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郑静 《教师》2008,(12):110-111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个基本属性。跨文化交际中所带来的文化模糊现象普遍存在。翻译活动属于自然语言的一部分,故而,翻译具有模糊性。本文通过比较霍克斯和杨宪益两种英译本中佛道儒思想翻译的模糊处理,来看模糊语言翻译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试图找到文学翻译中文化模糊现象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分析文学的基本属性模糊性出发,探讨了文学语言语义在词汇、文化、作品风格等方面的模糊性。笔者认为模糊性是文学翻译的基本属性,恰当地再现原作的模糊美正是对原文本的忠实。  相似文献   

3.
丁小凤  徐晨 《池州师专学报》2006,20(1):71-73,105
翻译是语际间相互转换行为,所以应该研究翻译中的语言模糊现象。本文从实践与理论两个角度。探讨了英汉互译过程中自然语言的模糊性,以及模糊语言现象翻译策略,并通过一些典型的英、汉语翻译实例,进一步论证了文学翻译以及应用翻译中的模糊现象。  相似文献   

4.
语言具有模糊性,文学语言更是如此.文学翻译不能消除语言的模糊性,因为语言艺术作品的效果在源语中和目标语中都是模糊的:人对外部世界的感应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人作为审美主体对客观世界的美或丑的感受只具有一个模糊测度.本文从审美角度探讨了决定文学翻译模糊性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语义本身的复杂性和叠加性导致了文学语言的模糊性,而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导致了文学作品和翻译的模糊性.本文通过描述英语文学中关学的模糊性特征,试图探讨在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模糊性的表现形式.笔者认为主要有翻译风格的模糊性和翻译标准的模糊性、文学情感的模糊性三种.  相似文献   

6.
模糊性作为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直接导致翻译活动的模糊性。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使用在所难免。在文学翻译实践中,译者如能正确而能动地使用语言的模糊功能,将会使文学作品的翻译有质的飞跃,读者也将有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7.
一、概述 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多半都有一种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分两种情况:一种是随机性,即指有明确的定义但并不一定出现的事情;一种是模糊性,即指已经出现但很难给出精确定义的事情。模糊性不是可以确定的一个或几个点,而是某种边界不明确的概念范畴(区域)。模糊语言学正是研究语言变量中的这种模糊性的科学。在自然语言和文学语言中,模糊语言几乎比比皆是。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的模糊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它所创造的可感艺术形象也带有模糊性。这种模糊性、不确定性既给接受者带来了某种麻烦,同时又使接受者有充分的想象空间,从而积极参与作品的再创造。例如,《林黛玉进贾府》描写林黛玉的肖像:  相似文献   

8.
文学语言的主要特征在于其模糊性,模糊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和审美功能的主要方面。文章从接受美学角度探讨了文学作品的模糊性翻译的审美再现。模糊语言是文学的精华所在,翻译中不应该消除语言的模糊性,如果硬将其译作精确语言,原文的艺术神韵将会消失殆尽。所以,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文学的内涵,对于原语中的模糊语言,笔者认为还是以“模糊对模糊”更为妥当。这样的译文才能满足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从而使译文读者能与原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9.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翻译活动将一种自然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自然语言,必然要合理处理语际转换间的模糊语言。以奥巴马就职演说词的英汉翻译为例,分析了模糊语言的特点与类别,提出了模糊语言的具体翻译策略为对译法、变译法、增译法和减译法等。  相似文献   

10.
模糊修辞指的是如何充分利用模糊语言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行为。文学语言需要模糊修辞的参与,也正因为模糊修辞的参与才丰富了文学语言,扩大了文学的空间,增强了文学的美感。模糊修辞活动主要是利用音、义、符、格等语言因素的模糊性来进行的。在文学语言中,模糊修辞既可以准确地传情达意,又能使文学语言凝练含蓄、形象、新鲜多样、富有音乐感等。  相似文献   

11.
模糊修辞指的是如何充分利用模糊语言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行为.文学语言需要模糊修辞的参与,也正因为模糊修辞的参与才丰富了文学语言,扩大了文学的空间,增强了文学的美感.模糊修辞活动主要是利用音、义、符、格等语言因素的模糊性来进行的.在文学语言中,模糊修辞既可以准确地传情达意,又能使文学语言凝练含蓄、形象、新鲜多样、富有音乐感等.  相似文献   

12.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语言的模糊性决定了翻译的模糊性。近年来我国学者开始将札德创立的模糊理论运用于翻译领域,但目前对该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和系统化。本文主要从语言的模糊性层面探讨了模糊性与翻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英汉词语的语义模糊性体现在两方面,即词语本体的模糊性和人类认识的模糊性。本文阐述了英汉词语语义模糊性对英汉互译产生的影响,粗略探讨了可行的翻译方法,并且认为在寻求等效翻译过程中完全可以找到更加忠实于原文模糊语言的译文,因此,以模糊译模糊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个基本属性,指的是语言所指范围的边界不确定的这一属性。翻译活动属于自然语言的一部分,故而也具有模糊性。解构主义是继结构主义之后兴起的一种反其道而行的思潮。解构主义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部分即是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在解构主义理论家的研究成果和理论之中,我们到处都可以窥见语言模糊性的影子。本文通过分析原文文本、译文和翻译标准的不确定性一这些语言模糊性在解构主义翻译观中的体现,从而说明模糊语言学理论对其是强有力的语言学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模糊是自然语言的本质特征。语言是文学的载体,因此可以说,模糊亦是文学的基本属性。文学模糊的审美价值在于其中的不确定性为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激活读者的审美想象,使其在解读与鉴赏中完成对原作的接受。文学模糊主要表现在语义模糊、意象模糊和句法模糊等方面。对文学翻译应把握原作的意义,适当保留模糊性。以让读者去创造,发现原文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16.
模糊是自然语言的本质特征.语言是文学的载体,因此可以说,模糊亦是文学的基本属性.文学模糊的审美价值在于其中的不确定性为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激活读者的审美想象,使其在解读与鉴赏中完成对原作的接受.文学模糊主要表现在语义模糊、意象模糊和句法模糊等方面.对文学翻译应把握原作的意义,适当保留模糊性,以让读者去创造,发现原文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17.
模糊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也是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为了更好地理解原文与实现翻译的目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处理好这些模糊性言语.本文试从模糊语言学与翻译的基本原则上来探讨翻译过程中对模糊语言如何进行处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语言学,简而言之就是对语言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翻译作为语际间转换的活动,其基本事实就是用译入语来传达源语言所隐含的意义,作为指导翻译活动的翻译理论从本质上是模糊的。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一直以来就对中国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奈达的等值翻译理论在中国译界也是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二者都对翻译实践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但是二者从本质上来说,并不是对翻译标准的精确描述,而是通过模糊表达指出了翻译的模糊美。  相似文献   

19.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广泛存在于语言系统的语音、语法、语义等多个层面。语言模糊性与翻译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翻译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但目前模糊语言学主要侧重理论研究,对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还不够具体和细化。笔者尝试利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通过对比分析《爱丽丝梦游仙境》两个汉译本的部分章节,揭示语言模糊性对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以后的研究应该基于更多的译本来对比分析,总结提炼,才能明确更具体的翻译技巧与策略。  相似文献   

20.
赵静 《文教资料》2008,(34):44-45
本文从文学语言前景化的特征出发,探讨了文学语言偏离常规的现象,以及偏离常规与话语意义之间的关系,指出翻译中译入语也应在表达上等效于原语的前景化.本文认为,将前景化的概念应用到文学作品翻译中,既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观察评价翻译活动及其效果,又为等效翻译提供一种理性化的依据,是文学翻译批评研究的一个有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