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寿”是“祝寿”吗湖北/赵功强《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有如下一句:“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课本注释为:“〔为寿侯生前〕到侯生面前,举酒杯为他祝寿。”言下之意,“寿”即“祝寿”。对此注释,笔者不敢苟同。所谓“祝寿”,《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在老年...  相似文献   

2.
夷门歌     
王维  张宏星 《学语文》2005,(9):43-44
高中语文六册《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记叙了信陵君交结侯赢的情况和窃符救赵的始末。而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夷门歌》则以84字概括了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一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3.
《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一标题,其准确性本来无可非议,无懈可击。《语文教学通讯》第10期刊登的马展同志的“《信陵君窃符救赵》标题小议”(以下简称“小议”)一文,却断定“这一标题不妥”,说了一串不成理由的“理由”,对课文标题作了否定。我认为《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一标题高度准确地概括了全文的内容。“救赵”是目的,“窃符”是手段,这是显而易见的常识性的基本点。全文自  相似文献   

4.
高中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六册(人教版)《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留军壁邺”的“壁”,课文注为“驻扎”是不准确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解释“壁”为“军营”,《辞源》释“壁”为“军垒”。此处应为名词动用,是“筑起壁垒”或“筑起军营”之意。古时说军队驻扎用“军”或者“屯”。如“沛公军霸上”(《鸿门宴》),这里的“军”是驻扎,即环车为营,是临时性的扎营;“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以御关羽”(《三国志·吴主传》),“屯”即驻扎,侧重聚集之意。而“壁”表示要做较长时间的停留而搭起的军营壁垒。“留军壁邺”之“壁”何解@刘宝江$…  相似文献   

5.
几条注释辨     
一、不宜有所过(《信陵君窃符救赵》) 教材上注:“不宜再去访问别人。” 按教材上的这一注释,主语当是侯赢,那么与下句“今公子故过之”(即“今  相似文献   

6.
《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一标题不妥.课题是主谓短语,按照语言习惯理解,“窃符”的是信陵君,而非别人.然而,说“信陵君救赵”没有弊病,加“窃符”二字就有点问题了.因为根据情节,窃符之举,出谋者是侯生,实践者是如姬,信陵君不过是从侯生之计,请求如姬这样做罢了.着一“窃”字,实在容易误会为信陵君亲自决策,主动盗窃,把“信陵君”和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课文《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自《魂公子列传》;而《魏公子列传》,又是《史记》中的名篇。《信陵君窃符救赵》是一篇传诵下古的作品,那么,它让人再陵不厌的原因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8.
《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其主题是歌颂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和侯赢的“士为知己者死”。而这个主题又是通过“窃符救赵”这个中心事件来表现的。信陵君最终却秦存赵,是与侯赢的谋划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9.
新教材中仍然保留了《信陵君窃符救赵》。经过修订,注释更精练、准确了,但仍然有几条注释值得商榷。“乃谢客就车”应翻译为:“才辞别朋友(朱亥),坐上车子”。公子介绍的对象应是侯生,不是“宾客”。“为寿侯生前”应翻译为:“到侯生面前祝酒(或敬酒)”。“无所辞”,还是旧教材的注释更恰当。“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中,后一个“椎”属于名词作状语。  相似文献   

10.
李建栋 《学语文》2004,(2):23-23
信陵君窃符救赵事堪称历史佳话,流芳千古。同时,这一事件的深层内涵也很值得我们反思。新版高中语文第六册教学参考书认为窃符救赵事件突出了信陵君“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这固然无可厚非.然而这是否就是窃符救赵流芳天下的根本原因呢?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人们在仰慕信陵君急人之  相似文献   

11.
信陵君窃符救赵事堪称历史佳话,流芳千古。同时,这一事件的深层内涵也很值得我们反思。新版高中语文第六册教学参考书认为窃符救赵事件突出了信陵君“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这固然无可厚非,然而这是否就是窃符救赵流芳天下的根本原因呢?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人们在仰慕信陵  相似文献   

12.
举手=举首“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其中的“举手”一问,教材未作注,教参亦似有意回避,译为“举手看着公子”。这未免使人心生疑窦:晋鄙“看着公子”时干吗要“举手”呢?  相似文献   

13.
《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多次人选教材,然其译文,尚有值得推敲处。今将新版《教师教学用书》译文(出此不注)与有关注释本译文作一对照,可以看出正确的取舍。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三册《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课本下面的注释把“俾倪”的“俾”字注音为“pi”。查遍工具书,“俾”字只有“bi”的读  相似文献   

15.
《信陵君窃符救赵》(高语第四册)中有“勒兵,下令军中”一句话。什么是“勒兵”呢?课本注为“检阅军队”,教参释为“约束士兵”。根据文意,两种解释均似嫌不妥。“勒兵”该作何解呢?我认为释为“治军、整饬军队”比较妥当。台湾六十  相似文献   

16.
在《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侯嬴为信陵君最后能救赵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是赵国间接的恩人,是他一手促成了信陵君完成“五霸之伐”,然而此人最后结局是“北乡(向)自刭”。这着实令人费解,他是不是一定要自杀呢?如果他不自杀又会有怎样的结局?侯嬴只是一个年老家贫、地位卑下的“夷门监者”,然而信陵君听说他是个贤者,举行隆重的仪式亲自去迎接他,还为他特意到肉市去拜访屠户朱亥,而侯嬴却“俾倪,故久立与客语”。这时,“从骑皆窃骂侯生”,而“公子色终不变”。到家后,信陵君又引侯生“遍赞宾客”,并且“为寿侯生前”,待侯生为上宾。试想这样的…  相似文献   

17.
《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自《史记·信陵君列传》。(某些课本作《魏公子列传》)。 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发生在秦统一六国前四十年,即公元前257年。当时秦军在长平大败赵军之后,又以重兵围困赵都邯郸,赵国岌岌可危。赵惠文王弟平原君,与魏安厘王弟信陵君是郎舅关系,赵国又与魏国紧邻,因此赵求救于魏。魏王慑于秦之威胁,按兵不动,使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信陵君几次请求魏王出兵,并使门下宾客辩士想尽各种办法去劝说魏王出兵救赵,但终究不能说服魏王,不得已而用侯赢的计策,窃符夺兵权,完成“救邯郸存赵”之大业。  相似文献   

18.
“右”,高中课本第一册《廉颇蔺相如列传》注为:“上。秦汉以前,位次以右为尊”;“左”,第三册中《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从车骑,虚左”句释为:“左边的位置,是上位”。在古代究竟是以“右”为尊还是以“左“为尊? 《辞源》956页“左”字条①:“方位名。与‘右’相对,面向南则东为左,面向北则西为左。古时常以东  相似文献   

19.
《信陵君窃符救赵》中“遍赞宾客”一句,教材注为“(向侯生)周遍地介绍客人”。愚以为不妥,理由如下: 侯嬴为“隐于市”的一代高士,对宫廷机密(如兵符存放处,赵王宠如姬等)尚且清清楚楚,对有影响的人更是深有研究,如能预知公子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6年12期载张雅珩先生《候赢“北向自刭”为哪般》一文(以下简称张文),论及高中语文第四册《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侯赢之死,笔者读后存有异议,愿与张雅珩先生商榷。原因一,张文认为侯赢自刭“为坚定信陵君夺晋鄙军权来却秦救越的信念。”笔者认为此说不能令人信服。此说前提是侯赢忧虑怀疑信陵君的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