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洁 《新闻世界》2014,(7):68-69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主题性报道进行改革已势在必行。本文从思维方式、写作方式、拍摄要求等方面,探讨了让主题性报道见人、见事、见情、见理,好听、好看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2.
新华社“中国梦”系列主题报道力求既有见人见事的生动故事,又有国际视野的分析解读,对内对外齐头并进,从不同角度深化“中国梦”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报道.新华社各业务部门,纷纷行动起来,开设相同、相近或不同的专题栏目,多种形式报道有机统一,齐声唱好“中国梦”的大合唱.  相似文献   

3.
解决成就报道无新闻的关键是要让报道见人、见事,用新闻视角捕捉新闻.而不是用工作视角来展示工作。  相似文献   

4.
《新闻导刊》2005,(3):31-31
财政报道要注重人性味,关注前瞻性。财政报道少不了经济味.但是过于严肃和理性,就会陷入冷漠,不是“概念 数字 例子”.就是“过程 措施 效益”,读肯定不喜欢。事实上财政的政策执行、资金分配都是通过活生生的人干出来的。因此,我们的财政报道不能只见事见钱不见人.而是要通过人情味的表达,笔下有人.把人的活动与财政工作的过程结合起来写,写政策、写事情、写资金分配,都要有人格化的表现.力求做到既见政策又见人,或既见事情又见人。  相似文献   

5.
成就报道是党报新闻宣传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总结以往的经验,我们认为,为成就报道找个叙事人是处理好成就报道写事与写人的关系,改进写事的方法,让成就报道见事也见人的一个好办法;是克服成就报道老一套、炒冷饭、一般化的弊端,丰富报道内容,创新报道形式,增强报道效果的有效途径。以人叙事事中见人我们知道,改革和建设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是人民群众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进行创造性劳动的结果。因此,成就报道不仅要写事物的变化,而且要善于透过事物的变化来展示人民群众精神风貌的变化。从见事到见人,不是报道侧重点的一个简  相似文献   

6.
做经济新闻报道要求见人见事,特别是对一些比较大的经济政策的报道,找到点,谈变化、谈效果、谈对策、谈不足,做到以点带面,这样才好看。很多人认为,变化就是不同,只有当前和过去在效果上有了不同才有新闻可做,没有就做不下去。其实不然,没有变化依然可以做新闻,且可能做出更大的新闻,深度高度可能就在“没有”之间达到了。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我国电视新闻纪录片涌现出不少成功作品,在这些纪录片中,不但抓取了很多感人的典型细节,而且编导注意在繁多的细节中找寻那些能够结构全片的典型故事。这些典型的故事,用纪录片编导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见事的眼睛”。笔者认为,如果在我们经济报道中,记者注意寻找“见事的眼睛”,就会使经济节目宣传摆脱陈旧的模式。那么,具体来说,“见事的眼睛”在经济报道中都将起到哪些作用呢?一、“见事的眼睛”可以以小见大,深化主题《上海市民纷纷东迁浦东》是荣获92年全国电视新闻一等奖的作品。记者抓住市民东迁搬家的小事,展示…  相似文献   

8.
如何创新“三农”报道?可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让思想“立”起来。记者要善于从全局的角度分析现象看问题,挖掘出思想,梳理出道道。出思想、出观点,报道才能出新出彩。二是让人物“活”起来。以平民视角来观照和处理新闻,写人的想法、人的活动,努力体现“三贴近”。三是让故事“亮”起来。讲究原汁原味,展现新闻事件中的人物、情节和细节,采用见人见事的故事化手法,使报道呈现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9.
《军事记者》2012,(1):59-59
黄保才在2011年第7期《新闻实践》中撰文道,面对重大主题报道.一些媒体仅满足于“图解式”“脸谱化”的简单机械报道方式.以致报道开掘不深、立意不高,既不叫好也不叫座。主题先行。重大主题报道应突出主题,但并不等于“主题先行”。那种以“成就报道”来代替“建设性”报道的做法.既不符合当地实际,也可能将新闻亮点湮没在“假大空”报道里了.  相似文献   

10.
细节描写是电视新闻写作中常用的手法。在叙述一件事或谈论一个问题时,牢牢抓住一个典型细节,从而“一滴水见太阳”,举一反三,揭示一个重要主题,可以很好地丰富新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传播渠道、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重大主题报道已不再是传统媒体的“专属品”,越来越多的时政类、民生类等重大主题报道也已成为新媒体平台报道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河南郑州晚报旗下新媒体平台正观新闻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于2022年推出的“非凡十年见郑城长”系列报道,探索新媒体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的实践与创新。  相似文献   

12.
在长期实践中,时政报道形成了诸多富有成效的报道传统和形式,同时也沉淀了一些不足和弊病。综观我们当前的时政报道,特别是地市级新闻媒体的时政报道,有两种弊病特别突出,那就是:会议不见事,活动不见人。  相似文献   

13.
林彦 《视听纵横》2007,(5):76-77
典型人物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者.是主流价值观的代表者;典型人物报道是对具有新闻价值和富有典型意义的人所作的重点报道,属于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的“主题性报道”范畴,可以说是我国宣传工作和新闻报道的“常规武器”。尤其是近几年,各家新闻媒体.上至中央下到地方,打破典型人物的常规报道模式,创新思路.注重以情为线,用故事和细肯刻画人物个性,成功推出了一大批深入人心的典型人物,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影响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春运被称为中国式人口迁徙。每年春运都是媒体关注报道的焦点,今年春运如何创新?随着京广高铁、汉宜铁路、武汉地铁陆续开通,火车站少了拥挤,多了从容,湖北成为"亿人过境"交通枢纽。"亿人过境",是社会现象,更是经济事件。我们的思考是,结合时代背景,抓住春运的新变化、新气息,让经济报道接地气,深入新闻一线,见人、见事、见思考,回应群众关切。关注春运中的人,反映个人脚步与时代节拍春运1月26日启动后,湖北日报"经济纵横"版于1月27日、2月4日、2月5日,推出了《春运启程,陪你回家》、《回家路上,感谢有你》、《候车  相似文献   

15.
梁衡提倡为文要“文中有理”—— 文中无理,平板玻璃。我们常说某文章浅,就是因为它从头到尾都是就事说事、就情谈情、就形绘形,而不见理,文章总在信息、美感这两个层次上打转转,而无法进入理性的思想层次。好文章于叙述抒情中,时时见理,如叶有脉络,墙有钢筋,绵里藏针,古文论称之为“立骨”。人们读后,最能记住的也就是这些风骨之处,这些哲理之光。  相似文献   

16.
专题性摄影报道的题材选择新闻摄影所涉及的题材十分广泛,无所不及。当然,新闻报道不管是文宇的或图片的,也不是见啥抓啥,“拾到篮里都是菜”。他们都有独特的视角,都对事件进行选取。特别是新闻摄影,它所强化的是事件特定的瞬间和场景。新闻摄影当然可以叙述过程,但它史注重捕捉过程中的典型时刻。近几年,报纸摄影专版多见一个题材的专题性报道,这是为了突现主题,让新闻事件具有更强的扩张性。  相似文献   

17.
2007年5月8日~14日,《新法制报》推出了以追忆公安英烈事迹、探寻幕后真情英雄为主题的“情系英雄母亲”大型策划报道。这一在江西媒体中尚属首次的策划报道甫一登场,立即引发江西各界和公安系统的高度关注,很多读者、民警来电称,“都是流着泪阅读完英雄母亲故事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前院长丁淦林教授等新闻学术界人士则表示,这一策划报道效果很好,契合了读者、报纸和合作单位三者的共同诉求。  相似文献   

18.
问题报道与构建和谐社会不矛盾问题报道在很多情况下都被认为是负面报道的代名词,其实所谓问题报道是相对正面报道而言的。“正面报道”焦点往往集中在社会的积极部分或光明一面.强调“平衡”、“和睦”和“稳定”。而问题报道大多是聚焦于那些与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相冲突的事件以及反常现象,强调“变动”、“反常”和“冲突”,以使公众瞩目、警醒和震惊。在问题报道中新闻主题大多数是由“不寻常”和“冲突”构成的。  相似文献   

19.
在典型人物报道中。对典型人物报道的细节把握,于细微处见精神,可说是一个作品得以生动感人,得以升华主题的一把金钥匙。 “细节决定成败”这个话用在典型人物的拍摄报道上,一点也不为过。一个典型人物是通过一连串典型的细节来组成它的形象生命的。荣获全国新闻奖二等奖的《抢救村支书》,就是我们以电视传媒手段进行典型人物报道,[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软化”新闻报道,是指在新闻报道中,用生动感人的普通人的故事和经历,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用含金量高的事实把理性的东西感性化,把工作成绩、文件和会议精神具体化;用典型的个体增强导向力和引导力。简单说来,就是在新闻报道中,见人,见事,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