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随着国家对体育运动发展支持力度的加大,民俗体育项目得以迅速发展,其中龙舟运动在成为全国竞技运动正式比赛项目后,逐渐在高校发展并具有较大规模。但是竞技龙舟运动在训练或比赛中易导致体育风险事故的发生,或给学生的身心和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帕累托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高校竞技龙舟运动风险因素为研究对象,以高校竞技龙舟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为调查对象,对其龙舟运动的风险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运用帕累托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找出高校竞技龙舟运动风险的主次风险因素,提出对高校竞技龙舟运动的风险防范对策。得出以下结论:(1)高校竞技龙舟运动的主要风险为组织管理因素风险、场地器材因素风险、运动员自身因素风险和教练员的影响因素风险;其他因素风险为次要风险;裁判员的影响因素风险为一般风险。(2)组织管理因素风险主要表现在赛区组织、运动员管理、学校管理方面;场地环境因素风险主要集中在自然环境、龙舟场地、龙舟器材方面;运动员自身因素风险主要体现在运动员的行为活动、心理、知能技能方面。(3)无法去控制体育运动自身不可避免的风险,但可以因地制宜地应对风险,运用预防控制法、风险规避法、风险转移法进行针对各类风险的防范。  相似文献   

2.
为了剖析我国北方龙舟比赛的价值变迁和发展理路,运用文献资料、访谈及田野考察等研究方法,分析北京延庆龙舟赛不同发展阶段社会背景、组织形式、竞赛规则、运动技术等的变迁,揭示其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交流价值的累加演变。北京市延庆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政府的支持以及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等都为延庆龙舟赛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仍然存在自然环境、场地赛制和人才技术等多方面的客观条件限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发展冰上龙舟、引入陆地训练;升级竞赛场地、拓展竞赛项目;培养年轻队伍、引进优秀人才等对策,为北方地区因地制宜的发展龙舟运动提供参鉴。  相似文献   

3.
中国龙舟文化历史悠久,本文分析了传统龙舟竞渡与现代龙舟文化的发展,以及龙舟文化无形资产开发的社会学问题。提出了龙舟运动开发的措施,旨在弘扬民族文化,推进龙舟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探析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历史演变的内在逻辑,挖掘和阐发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蕴含的时代价值,使其更好地服务新时代体育强国与文化强国建设,以龙舟文化为例,主要通过文献资料、史学研究、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探析龙舟文化历史演变的内在逻辑,对不同历史时期龙舟文化进行辨析。研究认为:龙舟文化大体沿循“原始性龙舟文化→节俗性龙舟文化→娱乐性龙舟文化→竞技性龙舟文化”的变迁形式,在此基础上,对龙舟文化历史演变的内在逻辑、价值意蕴进行阐释。提出不同历史时期龙舟文化价值的发展特征和规律与社会背景紧密互动。最后,通过探寻龙舟文化的价值演进趋势、挖掘龙舟文化的时代价值、提炼龙舟文化的精髓,得出增强龙舟文化认知有利于抒写中华文化自信,激发龙舟文化认同有利于坚定中华文化自觉,促进龙舟文化传承有利于践行中华文化发展理念等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龙舟运动是中国民间传统体育运动项目,通常于端午节前后开展,随着国际龙舟联合会、亚洲龙舟联合会和中国龙舟协会的成立,龙舟运动逐渐向着职业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笔者将通过深入赛场、访谈、相关数据、及文献等手段,对山西省高校开展龙舟运动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且指出一些开展龙舟运动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同时针对山西省高校开展龙舟运动的发展趋势给出相应对策。得出山西省高校开展龙舟运动可行,应采取创新办队模式、省市企业资助模式、加强高校龙舟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张发强 《体育科研》2009,30(4):36-37
龙舟文化在树立城市形象、凝聚市民人心、繁荣城市经济、增强城市竞争力和活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龙舟文化是爱国主义文化、集体主义文化、开拓进取文化;龙舟文化得竞技之美、得大众所爱;弘扬龙舟文化与发展地方经济相得益彰,并且十分契合生态文明理念。上海在开展龙舟运动、运作龙舟赛事和弘扬龙舟文化等方面作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7.
严石 《湖北体育科技》2013,32(7):657-658
对2012年中国龙舟大赛8次不同地点比赛的成绩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认为,中国群众龙舟整体水平不高、各地龙舟竞技水平参差不齐、男女项目发展不平衡、男子项目最好成绩达到世界优秀水平,对发展我国龙舟运动及提高竞技水平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介绍我国高校龙舟运动的发展现状,阐述发展龙舟运动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提出发展我国高校龙舟运动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龙舟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节日比赛项目,广泛的受到全国民众的喜爱,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经济的飞快发展,龙舟这项体育项目顺应潮流的发展趋势,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本文针对龙舟自身的发展特性进行论述,对龙舟运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同时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希望对龙舟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0.
蔡华 《精武》2012,(29):85-86
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调查访问法、对比分析法对广东高校龙舟运动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从广东龙舟运动要从举办机制、成立龙舟协会、开发新赛场、省市共建、企业赞助、高校协助的发展模式,使广东高校龙舟运动向国际化方向发展,推动广东高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广东高校培养健康向上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1.
为了进一步了解龙舟运动项目的特征及探讨龙舟运动训练规律,采用文献资料法以竞技体育训练学为出发点,深入分析龙舟赛竞速类项目的生理供能基础、专项技术特征、不同赛段划桨的特点、运动员体能训练特征等。研究指出:龙舟运动作为我国当前大力发展的民族体育竞技项目,训练理论亟需完善,正确理解和认识龙舟运动项目能量供应特征、技术训练特点及体能训练特征等,有利于提升我国龙舟赛竞速类项目训练科学化水平,促进龙舟竞赛项目运动成绩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2.
浅析赛艇运动员的专项力量训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赛艇运动员的专项力量即为:赛艇运动员在完成划浆技术动作过程中,神经肌肉克服内外阻力的活动能力,由此可知,专项力量训练对赛艇运动的重要性.它是影响赛艇运动成绩的基本因素.所以,专项力量的训练,受到国内外教练的普遍重视.虽然他们的训练方法各有不同,但其训练原理是一致的.即发展肌肉克服外界对船的阻力而产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严华 《湖北体育科技》2010,29(4):400-401
分析了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龙舟决赛的成绩,阐述了各队伍技术风格、战术特点等具体表现,指出了决赛中的不足,结合实际指出本次决赛带给龙舟训练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4.
从第6届全国“民运会”看龙舟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1999年第6届全国“民运会”龙舟赛的研究,分析龙舟运动技术的发展模式。对运动员的选材、训练的结构模式、划桨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前庭感受器的稳定性直接反映帆船运动员的控制能力。本文采用文献综述和测试法,对帆船运动员大负荷专项训练前、后两个阶段进行了前庭器官机能稳定性的测定。研究发现运动员在大负荷专项训练后,前庭器官机能的稳定性不仅没有受到破坏,反而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说明帆船运动员训练水平的巩固和提高必须要有大负荷训练量的配合。  相似文献   

16.
Assessment and feedback devices have been regularly used in technique training in high-performance sports. Biomechanical analysis is mainly visually based and so can exclude athletes with visual impairment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auditory feedback on mean boat speed during on-water training of visually impaired athletes. The German National Para-Rowing team (six athletes, mean ± s, age 34.8 ± 10.6 years, body mass 76.5 ± 13.5 kg, stature 179.3 ± 8.6 cm)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Kinematics included boat acceleration and distance travelled, collected with Sofirow at two intensities of training. The boat acceleration-time traces were converted online into acoustic feedback and presented via speakers during rowing (sections with and without alternately). Repeated-measures within-participant factorial ANOVA showed greater boat speed with acoustic feedback than baseline (0.08 ± 0.01 m·s?1). The time structure of rowing cycles was improved (extended time of positive acceleration). Questioning of athletes showed acoustic feedback to be a supportive training aid as it provided important function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boat motion independent of vision. It gave access for visually impaired athletes to biomechanical analysis via auditory information. The concept for adaptive athletes has been successfully integrated into the preparation for the Para-Rowing World Championships and Paralympics.  相似文献   

17.
在"文化三因子"理论框架下,运用历史人类学的方法对一个县域龙舟竞渡文化的时空变迁进行考察,并以此个案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中国龙舟竞渡文化的发展趋势和传承动力。研究认为:中国龙舟竞渡文化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物质文化将向多样化的社团娱乐工具转变;制度文化将形成多元化的社团龙舟制度;精神文化将形成多元化社团龙舟的礼仪竞技精神。但在其变迁中,礼仪经济始终是中国龙舟竞渡文化共同的经济基础,"礼仪"是贯穿各时期龙舟竞渡文化变迁共同的、核心的文化基因。基于以上认识,进而认为中国传统龙舟即礼仪龙舟,"礼仪竞技"是民间传统龙舟竞渡长盛不衰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8.
在"文化三因子"理论框架下,运用历史人类学的方法对一个县域龙舟竞渡文化的时空变迁进行考察,并以此个案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中国龙舟竞渡文化的发展趋势和传承动力。研究认为:中国龙舟竞渡文化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物质文化将向多样化的社团娱乐工具转变;制度文化将形成多元化的社团龙舟制度;精神文化将形成多元化社团龙舟的礼仪竞技精神。但在其变迁中,礼仪经济始终是中国龙舟竞渡文化共同的经济基础,"礼仪"是贯穿各时期龙舟竞渡文化变迁共同的、核心的文化基因。基于以上认识,进而认为中国传统龙舟即礼仪龙舟,"礼仪竞技"是民间传统龙舟竞渡长盛不衰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