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氏八极拳是海内外最具影响力与代表性的八极拳流派之一。其教学与训练独具风格,是马氏八极拳理论与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马氏通备武学理念的影响。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等对马氏八极拳的教学与训练进行相应剖析,在指出它与传统八极拳教学与训练所具有的共性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其在通备武学指导下所具有的个性内容,从而加深对马氏八极拳学与练的理解与把握。研究指出,在马氏八极拳教学与训练中,通备劲贯穿其全过程,大大丰富了原本八极拳相对简单的发劲结构;其呼吸、礼仪等方面,都具有自己明显的特征。而马氏通备十二打手的单式单操,对于更好的掌握八极拳,同时承上启下,完成进一步的选材与深化教学有着显著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幅员辽阔的中国西北大地上,活跃着一支驰骛近百年的武术文化流派——“马氏通备武学”,它和“兰州牛肉面”、“‘丝路花雨’及续集‘大梦敦煌’”、《读者》杂志共同构成甘肃的四大拳头文化品牌。改革开放以来,马氏通备武学立足西北、辐射全国、远播世界、造福人类,将武术文化的种子传播全球,形成了举世瞩目的、奇特的世界武术文化现象。文章以对通备武学的认识和理解为主线,从通备武学的概况入手。对通备武学的发展演变轨迹作了综合、系统、全面阐述,旨在让全社会深层次了解通备武学,挖掘和创新“通神达化,备万贯一;理象会通,体用俱备”为宗旨的“通备”内涵,使之在和谐社会中更显神韵。  相似文献   

3.
拳打不知     
马明达,祖籍河北省沧县,1943年出生于兰州。广州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西北民族大学历史系、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客座教授。广东省武术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小龙研究会会长。马氏一门是当代中国传统武学家族,也是通备武学体系的主要倡导者。马明达幼承家学,在父亲马凤图的严格指导下接受了通备武学的系统训练。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古典文献和回民民族史的研究,一直从事中国武术——主要是马氏通备武学的传承与研究。在中国武术史的研究上成绩突出,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影响广泛,备受关注。应广大读者要求,本刊特为马明达老师开辟说剑斋武学论坛,请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4.
阎长河 《武当》2003,(2):31-32
八极拳亦称开门八极拳,有孟村吴氏八极和少林八极两大流派,这里介绍的是盂村八极。 在八极门中一向视“六大开”为八极门的极至,成为秘门绝技,从不轻易外传。“六大开”实际上是八极拳技法的总结和概括,进一步讲,是八极拳打开方式的核心,立  相似文献   

5.
尤勇 《中华武术》2003,(3):12-13
沧州是著名的武术之乡,在流传于沧州的五十多个拳种流派中,孟村的八极拳独树一帜,享有盛誉,武谚中有“八极加劈挂,神鬼也害怕”的说法,足见八极拳的赫赫威名。孟村八极拳历代名家辈出,从清代的“神枪吴钟”独闯少林寺,技惊北京城,到近代的“大枪李书文”和霍殿阁,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闻佚事。这些如烟往事,给古老的八极拳留下了神秘的色彩,让人心神向往。昔人已故去,往者不可追。  相似文献   

6.
黄剑君 《武当》2012,(10):7
2012"占春杯"首届全国八极武学论坛、八极拳技艺交流大会于8月13日至15日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船厂工人俱乐部隆重举行。吴钟八极拳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卢永文主持大会。此次大会由吴钟八极拳研究会主办,河北省秦皇岛市八极拳研究会、河北省廊坊市八极拳研究会承办。大会为期3天,主要包括八极拳武学论坛和技艺交流两大部分,来自香港和国内河北、山东、北京、天津、黑龙江、吉林、广  相似文献   

7.
在幅员辽阔的中国西北大地上,活跃着一支驰骛近百年的大型武术流派“马氏通备武艺”,它是甘肃的文化品牌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它们立足西北,辐射全国,以它优良的自身品质成功走出国门,将金子般的光芒撒向全世界,成为引人注目的当代文化现象。文章对通备武艺的缔造者、实践者马风图先生的武学成就和贡献进行了系统阐述。旨在让社会进一步了解通备武艺,挖掘和创新以“通神达化,备万贯一;理象会通,体用具备”为宗旨的“通备”神韵,使之让它在和谐社会中惠之于民。  相似文献   

8.
从八极拳的产生、发展到今天,已经历了三百年的历史。八极拳在长期流传中,与其它门派相互学习和借鉴,又逐渐形成了技术内容相对一致,表现风格各异的八极拳流派,至新中国成立之前,八极拳大致可分成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武华彦 《精武》2004,(11):30-30
我自幼习武,先后学习了少林、八卦、八极和太极等拳法,最爱的是八极拳。俗话说“饮水思源”,去八极拳的发祥地,拜谒历代著名传人的故居,成了我的心愿。趁着今年暑假,我由哈尔滨出发,千里迢迢地来到天津,又与学生熊宝梁、武友张景岩驱车奔向孟村县城,开始了  相似文献   

10.
武华彦  陶彦明 《精武》2004,(5):23-25
流传至今的八极拳已经形成几支不同风格的流派。但是,不管哪种流派,在最重要的“六大开”问题上,都认为“六大开极其艺”,也就是说,“六大开”囊括了八极拳基本功与搏击术的精华,是八极门的“极品”。因此,前辈们携艺自珍,轻易不露六大开,即使是入门弟  相似文献   

11.
八极单式拳在整个八极拳的训练体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地位,是习练者能尽快掌握八极拳各种发力的必经之路。八极单式拳各地练法颇多,但拳理拳法基本一致。笔者在此将陆续对一些较具代表性的拳式加以整理,归为二十一式向大家进行演示说明,以供八极拳爱好者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朱宝德 《精武》2004,(11):44-45
欧洲展雄风 八极播八方 2004年1月1日至3日,按照大会日程,进行技艺展示和自由切磋。我演练了一套八极拳、一套疯魔棍、一套苗刀,博得在场观众的阵阵喝彩,并获得大会颁发的一枚金牌。八极拳和疯魔棍是我的强项,2003年2月,在香港举办的“思源杯”国际武术邀请赛上,我曾获得八极拳和疯魔棍两项冠军。 我演练的这套苗刀是由燕青拳第四代嫡传人、“小  相似文献   

13.
拳谚有云:“八檄、劈挂不分家,八极加劈挂,神鬼都害怕。”就沧州的八极拳与劈挂拳而言,发展争今兴盛不衰,广泛流传海内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两大门派有其独特的演练风格和技山效果。  相似文献   

14.
八极跃沧海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门派众多。八极拳以其刚烈雄健、迅疾多变的独特风格享誉武林,成为绽放于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八极拳源远流长。清雍正年间,河北孟村回族人氏吴钟尊天经"阴阳""无形"之理,解道家"易经"之论,采奇撷妙,创成八极拳。兹后,吴钟向其女吴荣、族孙吴钟毓、族曾孙吴溁等传授八极拳术,  相似文献   

15.
《中华武术》2007,(2):53-53
2006年12月30日,河北沧州孟村,中国八极拳之乡,来自世界各地的武术家、武术爱好者近千人会聚一堂,参加纪念杰出八极拳家吴秀峰先生诞辰百年纪念活动暨八极拳国际培训中心落成典礼。来宾中包括了八极拳以及各拳种流派的民间武术家,体现了"天下武术是一家"的团结  相似文献   

16.
李会宁 《中华武术》2006,(10):51-52
关于八极拳的渊源和名称的由来,目前国内外有多种说法,其中之一就是台湾刘云樵先生的“巴子拳”说。这种观点至今一直被很多八极门人沿用和肯定,致使一些武术权威人士也执此说,并屡屡见诸报刊和各种综合图书。  相似文献   

17.
八极拳自初祖吴钟始创以来,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在其漫长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它以其独特的演练风格和击技效果深得习武者的厚爱。为更好地继承这一优秀拳种,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所学及反复练习之体会,拙拟成文,抛砖引玉,以求得八极拳爱好者及同门弟子共同探究、完善和提高。 一、何为八极拳 据《河北省孟村镇吴氏八极拳术秘诀之谱》载:“吾有八极拳一套。何为八极拳?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太极变化作为八八六十四卦,能先知未来之事;八极分为八八六十四手,有扶弱敌强之能。”文中所言“太极”、“八极”二词,均为中国古…  相似文献   

18.
明代武术理论史学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千年中华武学史上,明代武术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成就,尤其在明朝中后期各种武学著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依据史学资料,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等的特殊性明代的武术流派、套路、拳种、器械以及整个武术体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巨大革新,运用文献法、历史法等第明代二十余篇武术著作进行相应概述,其中主要依照武术著作的社会影响力、武学理论深度、社会价值等进行了选择性的探析和研究,为当今我国乃至世界武术事业的发展提供最真实的史料参考依据,以促进中华武术的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9.
霍文学  李会宁 《精武》2004,(3):13-15
八极应手拳是霍氏八极拳中很重要的拳法之一,它与霍氏八极拳中的“八大开”具有同等的技击作用。应手拳的套路是霍殿阁先生早期在天津任教期间所创编的。  相似文献   

20.
王涛 《中华武术》2007,(6):12-15
有人说,江湖是看不到的,就好像岁月。岁月是什么?岁月就是:起初,是父亲拉若儿子的手,低头看儿子稚嫩的脸庞;后来,是儿子拉着父亲的手,低头看着父亲额头的皱纹。练武、传武,传武、练武……不断发扬光大,似乎在前行;不断循环往复,又似乎是一种宿命。"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二百多年来,八极拳以河北沧州孟村为中心流传各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