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马迁创作《史记》深受《易》理的影响,《史记》的创作宗旨,《史记》的体例与《易》理的精神是一致的,这对于深入把握《史记》的思想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传记学的成熟,应该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学作。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拓了我国古代2000多年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向人们展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廊。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对《史记》文学性给予界定。它从前人对《史记》文学性的认识过程及今人对这一认识的分歧谈起,指出如今问题的症结和焦点已经不是《史记》是否使用了文学手法问题,而是《史记》是否具有文学创作的性质问题了。文章分别从道理上和实质上─—着重从所写内容对象(以人物为中心,对人物“为人”特别关注,使笔下人物具有了文学上“人学”的人的特点;写进了作者的人生体验、生活发现以及作者的理想、追求,是经过审美观照之后的审美创作)、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动机(不但有历史家的强烈使命感,还有文学家的创作冲动;不但为中华民族述史,而且为中华民族写心,把自己作为民族的良心)、作品的表现方式和创作方法(重点从心理描写、人物语言、人物典型化考察分析)、以及将《史记》及《史记》据以为素材的那些先秦典籍中得到的实证几方面进行论证。同时,本文就《史记》文学性的概念、《史记》的文学创作性质与《史记》作为“实录”的关系作了简要界说。  相似文献   

4.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它通过记载中国历史真实存在的人物,来探讨天道与人道两者之间的关系,来研究历史的兴衰变化,进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史记》的写人艺术主要通过运用多种叙述手法,突出人物的主要思想性格;对人物和事件进行一定的艺术再创造;注重提炼人物语言,达到简洁生动的刻画人物的目的;善于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描摹刻画人物。《史记》的体例和写人艺术对中国史学和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文学史中一部继往开来的伟大著作,它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形式,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传记文学的开山之作。《史记》中成功地描写了众多形象鲜明的社会下层人物,诸如刺客形象、商贾形象、女性形象、医者形象等,研究这些下层人物形象,有助于认识《史记》的伟大价值,了解《史记》所反映出的社会状况。《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具有多样性,对后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史记》人物列传的叙事中有很多议论。这是司马迁对前人叙事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史记》叙事中的议论,功能重要,特点明显,很值得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在《史记》中使用了许多附传来写人物。他之所以用附传写人,主要是因为一些人物或权位或名行影响较大,但事迹寡少,司马迁或不愿或不能为其单独立传。《史记》中的人物附传,具有节省笔墨、交代原委、表达思想等功能作用,并且呈现出内容上详略不一、形式上灵活多变的鲜明特点。《史记》中的人物附传,无论是其价值作用还是其写作手法都值得人们认真研究和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8.
《史记》是司马迁留给后人的一部历史遗产和文学遗产,3000~年社会各个阶层的历史人物,尤其是悲剧人物,被刻画的个性鲜明。本文将《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形象分为性格悲剧与社会悲剧两种,并就其不同特征进行了评析,以便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让这些鲜活的历史人物成为现代人的一面镜子,警示和提醒着现代人,不要重蹈历史悲剧。  相似文献   

9.
在《史记》人物列传的叙事中有很多议论。这是司马迁对前人叙事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史记》叙事中的议论,功能重要,特点明显,很值得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伟大的传记文学著作,“《史记》学”中文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全书130篇,悲剧人物传记有70多篇,悲剧人物120多个,构成《史记》人物形象的主体部分,他们的精神光耀千古。作者运用了互现法、比较法,抓住主要事件和生活细节,以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悲剧性格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给后世留下一座挖掘不尽的宝藏。  相似文献   

11.
《史记》和《汉书》是中国历史学上的两部鸿篇巨著,书中都有项羽的传记,但两书中项羽的形象有着明显的差别,而且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也有较大不同,这现象出现在两位以实录为特点的史学家手下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2.
《国语》是司马迁写作《史记》重点依据的一部书,《国语》的史料素材,对《史记》具有史源性价值和意义,这种记言性典籍早出,表明中华民族自古就有重视思想、言论的传统,《国语》具有典型的“语”体模式,人物对话有保持“语”体性质的作用,把握并反映了那个时代思想与精神的真实面貌,其所记不止于“邦国成败,嘉言善语”.  相似文献   

13.
《史记》与先秦历史散文的区别主要袁现在其塑造了一批生动的人物形象。就刘邦形象的塑造而言,司马迁善于选择材料、安排材料,独具匠心地运用了“互见法”,并且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对比、反复等文学手法。总之,《史记》在人物塑造方面十分成功,对后世叙事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元杂剧《冻苏秦衣锦还乡》取材于《史记》中的《苏秦列传》、《张仪列传》,但是在《史记》的基础上,剧作家通过采用情节移植、设置悬念、改简略为具体的艺术手法,实现了叙事焦点的转移。《史记》关注的是苏秦的政治作为,而杂剧关注的是苏秦在争取功名前后亲人之间的关系,通过苏秦前后的落魄与富贵来表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从重历史到重人情,苏秦的形象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司马迁笔下的苏秦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纵横家形象,而元杂剧中的苏秦还参杂着落魄文人的形象,并且恩怨思想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史记》描写人物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事件的故事化、语言的个性化、夹叙夹议、对比烘托、细节显示、心理描写、肖像刻画,以及抒情笔调等,都成功地突现了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16.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实录”历史并“活现”人物。进步的唯物史观 ,独到的五体结构 ,繁而有统的艺术手法皆极具创造性 ,使作品宏观文本与微观文本水乳交融 ,鲜活逼真的人物层次分明 ,赫然在列。《史记》终成文史一炉的巨著 ,被誉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史记》在叙写那些宏大的场面和刻画林林总总的历史人物方面,都无一不显示司马迁独具一格的叙事艺术,《史记》的叙事艺术可归为五大类:独创纪传体的叙事结构;叙事简练含蕴,词约义丰,从大处落笔,善于以小见大;雄健、峻洁的叙事风格、多样化的叙述手法;叙事的章法脉络清晰;强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8.
《史记》与《孙子兵法》的关系非常密切,《史记》并未明言《孙子兵法》,而只有《孙吴兵法》之称;而《孙吴兵法》应当是《孙子》、《吴起兵法》的合本。《史记》中描写了许多著名的战争,这些战争对《孙子兵法》有继承也有补充。司马迁对《孙子兵法》的慎战思想进行了发扬光大,尤其是对《孙子兵法》中的一些谋略因现实的变化进行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9.
目前学术界对于《水浒传》的研究已经蔚然成风,学术成果丰硕。但其中关于小说中典型人物的出场描写研究则篇籍甚少,笔者不揣谫陋,从研究《史记》中的传主轶事描写手法入手,得出《水浒传》作者在对其小说人物出场的故事化描写的表象之下,其实隐藏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暗示了人物的命运发展轨迹。这种曲笔塑人的手法对于我们今天的小说创作,尤其是在塑造人物方面,具有比较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评论《史记》人物的诗歌是《史记》评论成果的一种重要形式,与其它评论形式几乎同时,诗评《史记》人物出现于东汉,发展于魏晋,兴盛于唐宋。诗评《史记》人物见解深刻,感染力强,具有其它评论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