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太平天国革命所处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时代特点,使其具有了和以往农民革命中所未有的与外国列强交往这一特点。太平天国在对外政策上经历了友好、冷漠、拉拢、退让、决裂等阶段,表明太平天国在坚持和维护一个独立政权所应拥有的主权和尊严。  相似文献   

2.
西方传教士对太平天国的态度经历了从期望"传播圣教和宣传福音",到"改正太平天国的许多错误",进而污蔑敌视太平天国三个阶段,充当了各资本主义国家探听太平天国虚实、镇压太平军的先驱者,此外,传教士纷纷赶赴和悄悄离开天京这一现象,反映了拜上帝教与基督教的普同性与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日两国闭关锁国政策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闭关锁国政策是19世纪初期发生在东方国家的一种共同的政治现象。其中以中、日两国尤为突出。该政策实行的根本原因是两国长期的自然经济和重农抑商政策,这下促使两国政府在政治上闭目塞聪,盲目自大,而且在经济上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两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为西方列强国家打开两国大门提供了便利,对两国从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在巴黎召开会议.会上,日本企图使其占领山东的行为获得西方列强的承认,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试图收回山东.但列强不顾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并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转交给日本,导致"五四"运动爆发,中国代表最终拒绝和约签字.与此同时,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影响最大的报纸<申报>始终站在爱国和正义的立场上,通过报道和时评深刻揭露日本西方列强的侵略野心和本质,积极支持社会各界的爱国活动.在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唤起民族觉醒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清政府一向坚守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把外部世界概归入蛮夷之邦,不屑与之交往。直到西方列强用武力轰开中国大门,这时整个国家在列强面前暴露无遗,"天朝上国""惟我独尊"的颜面也尽扫而光,痛定思痛,权衡利弊,中央办理外交的机构——总理衙门终于难产而生。开放后为中国社会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进一步论证其主动性。  相似文献   

6.
自鸦片战争的炮火洞穿了中国的大门后,西方列强尤其是美国争先恐后的采用各种方式企图沦陷中国,这其中就包括"文化渗透"政策。以传教布道为第一使命的传教士们担当了这一政策的执行者,他们通过创办教会学校,输送中国的留学生等方式,试图以西方的信念、信仰、价值观等来影响和改变社会与民众。虽然"文化渗透"政策在中国近代各个领域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更是启发了一批优秀的先进知识分子,然而这一政策最终的结果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7.
美国南北战争之初,英法等欧洲列强倾向于南方同盟。由于经济、政治、军事、社会舆论综合因素的影响,最终迫使欧洲列强尤其是英国坚持了中立的立场。  相似文献   

8.
古代朝鲜实行闭关政策。19世纪末叶,开放国门已成为大势所趋。清政府适时建议朝鲜"以夷制夷",首选美国,与之签约,减少损失,保存国力。这样,既可使朝鲜免遭西方列强炮轰国门之痛,也可继续发挥朝鲜藩屏中国东北的作用。应朝鲜之邀,清政府还参与了《朝美修好通商条约》缔结的全过程,有效地捍卫了中朝两国的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9.
一了解西方,认识西方,学习西方,这是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中国的加深而提出的一个问题。中国是一个封建古国。清王朝长期闭关自守,以天朝上国,老大自居,对国外情况一向漠不关心,把中国以外的地方看作是蛮夷之邦。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就已经在统治阶级的少数...  相似文献   

10.
在近代东亚国际体系的转变中,中国与日本做出了不同的历史选择。在外来列强侵略和日本的挑战下,中国丧失了东亚的中心地位,清政府试图挽救危亡的尝试也相继失败。而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在"脱亚入欧"方针的指导下,积极利用了条约体系对华夷秩序进行破坏,同时通过参与条约体系获取了与西方列强的平等地位,崛起为东亚强国。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海关在鸦片战争后根据不平等条约的规定而设立,至1845年前,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辟的五处通商口岸俱征夷税。然而,整个近代中国却一直处于严重的低关税局面,这成了近代中国海关的异态之一。本文就这种局面形成的原因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近代中国海关成立的特殊历史背景使其成为维护列强利益的工具。列强根据自身利益必然压低关税;近代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列强强加给清政府的协定税则是近代中国低关税局面形成的最直接原因;列强对关税税则修改的种种限制又决定了近代中国一直处于低关税局面。  相似文献   

12.
"三权分置"是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变革的产物,其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三权分置"政策推动下农村土地流转规模扩大,既有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又能增加农民收入。但是在农村土地流转中也并存一些问题,不解决好现存的诸多问题,就会制约土地流转的快速发展。文章主要针对我国"三权分置"背景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建议和对策,以实现我国农村土地规范流转和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3.
诉讼调解权是法院的一项司法权力,秩序是法的重要价值之一,法作用于社会,其最终目的在于维系和谐而稳定的社会秩序。不同时期,秩序的维系力量是不同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契约自由精神的弘扬与民众对权力的排斥,是诉讼调解存在的社会基础。但当前,在“政治---司法”逻辑下,司法承担着“维稳”的政治压力,法院及法官为了“政治业绩”而盲目追求调解率,导致诉讼调解的异化。制度层面,司法政策是法院顺应政治潮流的制度“出口”,是规范诉讼调解的主要渊源,这将造成司法政策事实上“绑架”了民事诉讼法,并“左右”着整个民事诉讼。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中国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初见成效,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扭曲的体育政绩评价、不断下放的公共体育服务事权、失效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缺乏鼓励多元化投入的政策设计、粗放的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管理,是造成问题的原因所在。提出要充分重视公共体育服务工作、正确划分公共体育服务事权、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确立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标准、完善公共体育服务财税政策、拓宽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融资方式以及加强公共体育服务财政管理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地方政府是国家体育产业政策的落实者,其政策再制定和政策执行效力关乎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前景并直接影响体育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借助政策工具框架,通过对2014年-2019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3地区的8个省(市)出台的96份体育产业政策分析表明:结构失衡影响了地方体育产业政策推动体育与旅游融合的效力,具体表现为政策组合上重政府调控、轻市场引导,行政调控中强资源投入、弱信息统计,政策内容上匹配性较低、同质化明显。文章提出地方政府要在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培育专业社会组织、落实配套政策、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区域协同政策制定机制、建立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统计制度、推进体育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因地制宜实现精准施策。  相似文献   

16.
大国竞技体育先后崛起与大国开启现代化的时间、所具有现代体育文化优势、奥林匹克运动传播、战争以及国际政治干扰等有关.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出现在国家生命周期的“迅速成长期”.  相似文献   

17.
鸦片战争后的清代钱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庄是我国历史上的一种金融机构 ,发展到清代 ,特别是鸦片战争后日益完善 ,近似现代银行 ,在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其作用具有双重性 :一方面 ,它在外国势力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和掠夺的过程中起了助纣为虐的消极作用 ;另一方面 ,它加速了沿海和内地的商品流转 ,扩大了国内市场 ,增加了产品输出 ,加速了中国特别是腹地的自然经济的解体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这又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义和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以农民为主体的各阶层群众自发组织的以反洋教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为主要内容的爱国自卫运动。运动中,义和团团民、部分清军官兵和各族人民共同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精神的壮歌,展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精神和赤诚的爱国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