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材中会存在物理概念定义不精确、实验器材选择不合理、物理规律表述不全面、插图脱离实际不科学等不足。新课程提倡“用教材”,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物理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做个性化处理。然而教师素养参差不齐,教材的不足会成为部分教师开发利用教材的障碍,因此教材的编写应尽量避免瑕疵,追求精益求精。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苏小花 还记得韩剧《我叫金三顺》里的一个桥段吗?出租车上,司机问:“小姐,你哭什么?”“他们说我的名字太俗了。”金三顺哭道。“只要不叫三顺就好了。”司机回答说。  相似文献   

3.
审人之美     
有一次,马未都到一位酷爱收藏的朋友家中做客。闲聊中,这位朋友拿出一块和田黄玉石给马未都鉴赏,并很遗憾地说道:“这块玉石,要不是一端有裂纹,另一端有些杂质的话,就是上乘之物了。”马未都仔细端详了_一番,说:“这块玉石的中间段非常完美啊,可是你却不在意,偏偏在意两端的那些瑕疵,怎么能不遗憾呢?只要你把玉石的两端截去,只留中间这一段,不就是一块上好的玉石了吗?  相似文献   

4.
“‘短除法’要不要教”这个问题。闲扰了不少一线教师。特别是从旧教材过渡到新教材的教师,面对着新教材舍弃“短除法”而选择“列举法”,他们的困惑主要有:“不教短除法.怎样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怎样快速地约分、通分?”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下称教材)每一册都在方框中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思考题、数学游戏和“你知道吗?”等内容。教材在说明中指出:“编人书中的思考题和练习中带星号的题目,只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不作共同要求,也不作为考试内容。”那么,对这些内容,教师是讲还是不讲?如何讲?如果不讲,教材编入了这些内容.岂不是成了可有可无的“搭头”?要讲.  相似文献   

6.
生活中,只要你留心,处处皆有数学问题.一些“是……还是……”的问题,你能分辨清楚吗? 一、房价是“涨”了,还是“降”了 例1现在房价涨得很厉害,国家为此出台了很多政策,可一些房产商依然不为所动,变着法子涨价.“银河房产”对外宣称:今年上半年地价上涨10%,建筑材料上涨10%,广告费用上涨10%,则房价(房价主要由地价、建筑材料、广告费用组成)应上涨30%才能保本.你认为“银河房产”的说法合理吗?如果不合理,那么房价究竟是“涨”了,还是“降”了,若“涨”,应上涨多少才能保本?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对于这句话,有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为不按教材的内容、顺序进行教学,他们对教材“一改到底”,少则改变情境,多则变换内容,甚至有些完全改头换面。叶老的话启发我们思考:学生学习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教师应怎样有效地使用教材?归根结底,还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这才是数学课堂的“灵魂”。那么,怎样才是有效地运用这个“例子”呢?我想结合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循环小数”的教学.谈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好像每个跳跃的日子里,都有一个“为什么我要这样”的问题如鲠在喉。为什么我要加班呢?为什么我要读这所大学呢?为什么我控制不了现在的生活呢?为什么我要让某些人喜欢我呢?为什么我要对不喜欢的人强颜欢笑呢?为什么呢?不是每个人都能在那样的日子里找到答案,但好在,只要你沉下来,能被人看到,自然就会有人告诉你答案。当年从中文系毕业,不懂新闻,做东西只有一个原则——自己感不感兴趣。  相似文献   

9.
对于教材文本,不要说学生,就连不少的语文教师也是决然不敢说半个“不”字的。对于文本中的一些传统见解和解读,我们也往往是奉为圭臬,不敢违背。其实,人无完人,文无完文。只要我们敢于质疑,用心发现,即便是再经典的著作,也难免会有瑕疵;即便是再精辟的见解,也可以多重解读。  相似文献   

10.
教师是神吗     
一所学校的大牌子上面刻着这样一行镏金大字:“如果爱自己的孩子,你是人:如果爱别人的孩子,你是神。”读着这句话,心中油然升起一股酸酸的感觉:教师,你为什么总是和“神”联系在一起呢?教师是神吗?  相似文献   

11.
陶行知先生说过:“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教师如何能得到学生的“心”?我信奉的是“亲其师,而信其道”。  相似文献   

12.
王爽 《河北教育》2011,(6):28-29
在各版小学英语教材中,语法不可避免地存在于各种日常交际用语当中。语法“教还是不教?如何教?教到什么程度?”成为小学英语教师人人头疼的问题。其实只要找准教材与学生认知的结合点,用心思考,认真备课,掌握方法,语法就不会像想象中的那么难教了。  相似文献   

13.
刘国 《山东教育》2014,(10):15-15
对于你,一个充满朝气的年轻人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心中很是为你们的到来而高兴,尤其是看到你积极地学习,努力地工作,心中更是欣慰。可在高兴之余心中不免有些许担忧,你是否对从事的这个“活”做好了准备?漫长的教育生涯是否不改初心?所以,就想以从事教育二十余载的身份,谈谈对教师这个“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广西教育》2006,(11B):8-8
樊俊在《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年第4期上撰文认为,新课程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很多教师这样问学生:“你学懂了什么?”“你喜欢哪一段?”“你有什么不清楚的?”在这种引导下,学生思维活跃,乐于发表自已的感受和观点。但也有不少教师把这一类提问当成“万能钥匙”,不根据课文的特点,不分时间场合,不顾班组和学生的实际,一味地使用,结果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那么,怎样提问才有价值呢?首先,提出的问题要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崇高的职业?谁才能真正算得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们一定会异口同声地说:“是教师。”教师是园丁,辛勤培育祖国的花朵。翻开史册,纵观古今,有多少人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着。在这儿,没有令人羡慕的财富和权力,没有显赫一时的声名和荣誉,更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逸,他们终生无怨无悔,以此为乐,以此为荣。可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现在的教师中也并不是百分之百的纯净,在师德建设中也存在着各种瑕疵和污点。形形色色的“创收”和“下海经商”的风潮,冲击今日校园。风气所及,…  相似文献   

16.
“四十多岁的人了,职称也评上了,还每天晚上读书学习,到底为了什么?还有多大的奔头?你就不能像别人一样,轻轻松松过日子?”爱人心疼地劝我。是啊,已经过了做梦的年龄,提干不可能了,只要把书教好,把班级管理好就行了,为什么还在苦苦地追求呢?成长到底是为了什么?  相似文献   

17.
指导自学。教材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渗透在每个单元之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有计划地、系统地指导学生学会自学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按“读、想、问、练”的方式进行阅读。读课本,读生字,想“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事?中心是什么?有哪些优美词句?你为什么觉得它优美?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里不懂?”等等,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一、管理困境:被“统一性”埋没的“有效性” 一位骨干教师来到校长办公室,单刀直入地说:“校长,只要你每个月多加两百块钱给我,我就保证把这个毕业班的成绩搞上去。”校长在片刻的震惊之后,疑惑地问:“为什么要多加两百块钱,你才能把这个班的成绩搞上去呢?既然你有能力把这个班的成绩搞上去,又为什么不愿意这么做呢?成绩上去了对学生多重要呀,对学校也是一件大好事,也有利于你自己的专业发展呀!”该教师觉得很委屈:“让学生成绩更上层楼的确让学生与学校都受益了,但我付出了比其他教师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可我又能得到什么呢?”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有机会参加了大大小小不少的培训活动,面对教师们渴望成长的眼神,我经常问教师们两个问题,“你有一套完整的数学课本吗?”“你听过自己的课吗?”举手者寥寥无几。之所以会问这两个问题,是我个人觉得拥有一套甚至几套教材和听听自己的课,那是作为教师最普通不过的事了。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把一套教材的体系结构完全搞明白了...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课程》2008,(11):21-25
课改七年,新的教材观早已深入人心,对“用教材教”几乎每一位教师都能说上一些,然而,今天为什么还有教师仍在照本宣科“教教材”?在理解和实践“用教材教”时,出现了哪些有失偏颇的认识和行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用教材教”的内涵、价值到底是什么?本期我们约请四位来自教研一线的资深专家座谈,再加上教师的实践思考,希望能对上述问题有所梳理和回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