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张玉河  张颂 《当代传播》2007,(6):138-139
"口语化"是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中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语言现象,近年来一些人将它与日常口语混为一谈,使大众传播陷入了人际交流的泥潭,弱化了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质量.本文从这个角度来探讨"口语化"的价值趋向,对引领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中的有声语言创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高旭 《记者摇篮》2012,(8):24-25
在报纸、广播、电视三个媒体中,报纸是白纸黑字,读者看一遍不懂,可以反复看,直到看懂为止。而广播电视新闻是靠声音传播的(电视虽然有画面,但观众也要靠耳朵去感知新闻的内容),而声音一听而过,转瞬即逝,容不得听众观众去琢磨,去思考,所以广播电视的记者要想让听众观众听得清楚,听得明白,就必须用一听就懂的语言写新闻。可是,广播电视的记者常常忽视广播电视"听"的这个特点,不讲究口语化,不注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新闻,有些话白纸黑字写出来也不见得看  相似文献   

3.
寄广播稿要通俗口语化,这并不是什么新见解.远的不说,去年下半年以来,光是“广播电视战线”、“新闻战线”、“编播业务”等刊物,就发表了近二十篇讲广播语言的文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还先后开展过“口语化月”、以通俗口语为主要内容提高广播宣传质量的活动。尽管这样,打开收音机仍然常常听到半文半白、费解难懂的词句.有人说,现在语言广播通俗  相似文献   

4.
如何做到播音的口语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英娜 《声屏世界》2000,(11):49-49
广播电视播音主要是通过播音员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的口头语言,从而把信息传达给听众或观众。由于广播电视一瞬即逝的特点,就要求播音员的播音必须口语化,以增强对听(观)众的感染力。那么广播电视播音如何做到播音的口语化呢?笔有以下几点见解:  相似文献   

5.
一、电视新闻中的“说”新闻“说”新闻,是指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对新闻内容进行口语化表述,它有别于过去新闻播音员的播报新闻。这种方式的要素和特征是主持人通过“说”的形式对所传达的  相似文献   

6.
杨斌 《新闻传播》2013,(12):298
以中国之声为代表的广播新闻频率,传播时效越来越快,语言更加通俗化、口语化,这一转变对记者、播音员的语言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广播新闻语言的"口语化"。  相似文献   

7.
随着大众传媒的多元化以及融媒体的出现,新闻语言的时新性和易懂化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把新闻用口语来表达。口语化传播的速度很快,而且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并接受这种通俗、易懂、自然、生动、活泼、形象、简练又准确、实在的表达形式。同一篇新闻作品,用不同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加上口语,他的传播速度和广度也会大大提高。正因如此,新闻传媒特别是新闻报道和写作非常讲究新闻的口语化使用。观察时下的新闻报道我们会发现,口语化新闻正由原来的"偶尔使用"逐渐变得"时常可见"。可以预见,口语化新闻在以后的使用会更广泛。本文从口语化内涵的基本界定入手,辨析了口语和口语化的基本内涵,从而为更好理解口语化新闻奠定基础。首先分析了新闻中使用口语化的常见表现形式,最后总结了口语化使新闻中更精彩的表现特点以及新闻中口语使用应注意的方面,为新闻报道或写作更好地使用口语提供建议,使口语在新闻中呈现得更精彩、更活泼,让新闻更加受大众喜欢。  相似文献   

8.
目前广播电视受众已经越来越注意到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特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这是与主持人的口语化特征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9.
军事广播电视新闻语言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军事语言学是近年来军事学和语言学融合所产生的新兴学科。军事广播电视语言是军事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一军事新闻语言的支柱性组成部分。军事广播电视新闻宣传报道,由于其题材性质等的独特性,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形成了显著的语言风格特点。但是,军事广播电视新闻语言究竟有哪些特点呢?我们至今没有发现这方面的专门的、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陈亚桥 《今传媒》2016,(9):118-119
近年来,口语化新闻被各大电台、电视台竞相提倡,使受众寻求到轻松的生活感受和现代美学审美特征。口语化新闻以说理和叙事结合、分析和引导辅助的方式,让主持人脱离稿件进行轻松、随意的“说”新闻,语言组织更为灵活多变、通俗易懂,真正强调以人为本,在传播对社会有益的文化、信息以及追求新闻的真实性与社会效果上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英语广播电视和报刊新闻语体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新闻传播的载体,广播电视新闻和报刊新闻虽同属于新闻文体,但由于传播媒介方式的不同,它们在语体上既存在共同特点也表现出不同差异.本文基于广播电视和报刊新闻的真实语料,从受众群和传播学视角,考察英语广播电视和报刊新闻语言在语体特征上的异同,并着重分析其在词汇、句式语法和语篇结构层面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石慧 《中国传媒科技》2012,(12):221-222
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新闻媒体的舆论影响越来越大,在如此的情势下,电视新闻的播音成为一种重要的传播语体。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新闻播音语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形式,新闻播音的口语化、地方口音化。笔者从新闻播音语言这一社会事物出发,探讨近年来新闻播音语言的特点,希望能为新闻播音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张劲 《新闻世界》2009,(8):74-75
群众性语言是指规范化了的群众的口头语,它具有鲜明、生动、形象、活泼等特点。无论广播电视,还是报纸杂志,用群众的语言来写作是它们的共同要求。但是,报纸杂志的传播媒介是文字.人们可以反复阅读;广播电视传播的声音一瞬即逝、不易保留,这一特性决定了它的语言必须是简洁的、清晰的、口语化的。因此,使用群众的语言对广播、电视新闻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徐光 《视听纵横》2002,(6):68-69
熟悉作家老舍先生作品的人都知道,老舍作品的语言具有独特的风格。口语化和浓厚的地方风味使其成为现代杰出的语言大师。口语化的一个显特点是儿化的运用。如果朗读老舍先生作品时把词句中该儿化的地方都省去不用,只按字面读音来处理,那只能使听“听懂了”,但要达到欣赏、享受的境界还远远不够;同样,假如我们用口语化的对白来说事,而都用书面语的声音来表达,这就如同看有些三四十年代的国语片的对白,显得不自然、不对味儿。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化的融汇、发展,广播电视的口语化要求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随着央视的《焦点访谈》、东广的《媒体大搜索》等等节目影响的扩大,更说明广播电视的口语话是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说新闻是新闻传播模式的一种创新 说新闻就是用当事人的话把新闻说出来,或者是用口语化的语言把新闻表述出来,简言之,就是变记者写新闻为说新闻,一个写,一个说,看似是表达方式的差异,实则是一种新闻传播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在现代生活中新闻媒体已经非常普及,它涉及到了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广播电视新闻内容提要则是广播电视新闻的简要概括,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其语言规范对于正确表达广播电视新闻的内容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国内广播电视媒体过去采用播音员制,播音员只是照稿宣读,不存在即兴发挥的空间,不会也不可能在播音时加入自己的意见。现在,新闻主播越来越流行,许多台的主播和播音员在工作方式和形态上有很大区别,主播有参与节目编辑更改部分文字的权利,还有的主播类似主持人。主播的语言更具有灵活性和即兴性,以更加个性化、口语化、生活化的方式传播新闻。这是快节奏时代对新闻时效性、大众性的要求,但也给新闻节目更多“画蛇添足”的机会。国内新闻主播的非客观性随处可见,比如,在对甘肃某地一“乞丐村”的报道中,主播竟然在播报此新闻后加上一句“在乞…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了,广播电视新闻以其时效性,成为中国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同时网络、播客等新媒体的发展也让收听或收看英语新闻节目变得更加便捷.但对很多中国人来说,理解英语广播电视新闻依然存在诸多困难,除了语言的障碍外,还有新闻背景、新闻素材、新闻结构,以及新闻中的价值观不同所带来的困惑.对此,国内的一些学者进行了相关尝试,力图提供理解英语广播电视新闻的新视角.由孟兰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6月出版的《理解英语广播电视新闻》一书,就是一种新的尝试.该书从母语为中文的英语学习者的视角出发,介绍了西方主要的广播电视新闻机构,分析了英语广播电视新闻的类型、语言、结构、节目形态等,提供了理解英语广播电视新闻的新视角,是一本兼具理论性与实用性的书.  相似文献   

19.
电视出镜记者的出镜语言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口语化和交流感等特点,出镜记者的出镜语言应该遵循传播的目的性原则、准确性原则、得体性原则,在出镜采访中更要注意采用价值凸显策略、细节展示策略和场景强化策略等来进一步增强新闻的亲和力和可信性,提升新闻的传播魅力。  相似文献   

20.
基于央视新闻联播中系列报道,分析了新闻播报的语言特征及播音员在播报时语言整体向口语化、大众化过渡趋势的社会原因,解析了播音过程中重音、停连、语气、节奏这四种外部技巧在新闻播报中“二次创作”的综合运用技巧,提出了在新闻播报中外部范式使用的合理化的方案,以期在新闻播报中与受众取得进一步共鸣,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