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国晚期乐正克在《学记》中这样论述过教与学的关系:"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说明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一观念同样契合今天的"少教多学"理念。"少教多学"的终极教学效果一定是"高效率、高质量"。  相似文献   

2.
《礼记·学记》中记载:“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意思是说,积极诱导学生学习,而不是牵着他们的鼻子走,学生就会自觉地对学习感兴趣;热情鼓励学生努力向上,而不是硬推着他们走,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就会感到容易接受;耐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而不要代替他们作出结论,学生在学习上就能主动去钻研。在教学上能引导学生自觉地学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提出了“强而弗抑”的主张。所谓“强而弗抑”。意思是要鼓励学生尽力钻研,切不可压制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见解。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强”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尽力钻研探索未知的愿望。激励学生萌发积极思维的动机,自觉地使寻求答案的认识活动有始有终。在课堂教学中,若能兴激励之举,废压制之为,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发展他们的智力,是大有裨益的。有一次考试,我出了一个划分文章段落的题目。讲评试卷时,我照例先公布了标准答案,然后说明了理由。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比您多分了一段。我不要求改动分数,但是,我觉得我那样分也有道理。”我细心听取了他的意见,认为他的分法并不正确,便耐心地有针对性地给他作了解释。但是他还没有弄明白。我又换了个角度给他讲了一遍,仍无效果。于是,我只得表示他可以保留不同意见,有待以后解决。此后,每逢讲解文章的段落结构时,我总要有意结合那个学生的问题讲上几句,但始终也未能解决他的问题。一次,我又讲一篇课文的篇章结构,当讲到某处可以分段也可以不分段时,那个学生立即举手要求发言。我很高兴,以为他的问题解决了。可是他却说:“我比您多分的那一段,就是属于这种情况。既然可分可不分,分了也不错呀!”这一次,我仍没能解决他的问题。就这样,过了整  相似文献   

4.
《学记》上有这样一句话:"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它的意思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而不是牵着学生走;要鼓励学生敢于表现而不是压制他们;要启发学生开拓他们的思路而不要和盘托出。"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始终把学生的自主性摆在第一位,让学  相似文献   

5.
《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思想,阐明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强迫或者代替学生学。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全面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6.
《学记》中讲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强调教师教学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而不是牵着学生走,要激励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而不是压抑学生思维,要适当指明思维方向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这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对"启发诱导"教学原则的高度概括。那么,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该怎样运用和实施这一基本教学原则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一、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给学生思维一个支点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的实质是师生双方的思维互动,启  相似文献   

7.
"少教多学"是一种教育理念,自古有之。先秦时期,孔子就曾有过非常明确的阐述,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此外,《学记》中也曾有过这方面的阐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两段有关教育的论述,都明确提出了"少教",皆认为教师的任务是"道"、"强"、"开",切不可"牵"、"抑",尤其不能事事都"达"。  相似文献   

8.
徐德兰 《课外阅读》2011,(9):107-107
《学记》中讲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强调教师教学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而不是牵着学生走,要激励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而不是压抑学生思维,要适当指明思维方向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这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对“启发诱导”教学原则的高度概括。那么,作为一名生物教师,该怎样运用和实施这一基本教学原则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9.
《学记》中写道: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看来,积极处理好教与学的矛盾关系,紧扣生本教育的理念,把握好  相似文献   

10.
<正>《学记》中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就是说教师要引导、鼓励和启发学生,而不要牵着学生走,不要强迫压抑,不要代替他们。苏霍姆林斯基说:"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因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作文中有着积极的作用。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应做到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1.
在英语教学中我主要运用激发兴趣、提出疑问、顺序设置、启发参与和整合五种方式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激发兴趣《学记》对教学启发方法与技巧有精辟的论述,所谓"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  相似文献   

12.
教必善喻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成功的原因),又知教之所·由··废(失败的原因),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指教学),喻·(晓喻,含引导启发之意)也。道·(同“导”,引导)而弗牵·(拖、拉),强·(激励、劝勉)而弗抑·(压制),开·(启,开发)而弗达·(通达)。道而弗牵则和·(师生融  相似文献   

13.
<正>《学记》中说:"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论语》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都体现出古人重视启发式教学:把握启发的时机,抓住关键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以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善于提问,巧于启发引导,使学生从中学到知识,开启智慧。由于古诗文和现代文的差距较大,甚至在某些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方式,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作为  相似文献   

14.
学生创造能力培养之浅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倡导启发 ,重在自主 ,强化创造的独立性  关于启发式教学 ,我国古代的《学记》做了很精辟的概括 :“君子之教 ,喻也。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这就是说 ,优秀的教师要善于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教育学生 ,即引导学生 ,但不是牵着走 ;激励他们 ,但不强制使之顺从 ;启发他们 ,但不把全部的结论都讲出来。引导而不牵着走 ,就能处理好教与学的矛盾关系 ,激励而不强制使之顺从 ,学习起来就会感到自然 ,无拘无束 ,启发而又有所含蓄 ,就能让学生摆脱名种思维羁绊而独立思考 ,从而点燃学生主动思维的火花 ,并且渐燃起积极思维的燎原之火。…  相似文献   

15.
早在两千多年前《学记》就提出了"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育思想,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应让  相似文献   

16.
《学记》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指出了教师在教学活动要善于启发引导。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寻找或创设良好的情景,设计针对性的问题来启发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课程步伐不断向纵深迈进,人们呼唤学生主体的声音越来越大,教师一育堂、满堂灌的落后状况已经有所改观,各种各样似是而非的学生主体行为也渐趋理性,大家纷纷走出"热闹",冷静反思,开始了新一轮"学生主体"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一、"学生主体"教育理念历久弥新 我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已经认识到:①教育要尊重学生学习规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②教育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从《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语句可以窥见.③教师应为引导者,学生应为主体者."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其中,"君子之教"的论述就表明了这种思想.  相似文献   

18.
<正>一、设问教学情境,猎取信息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设计引导问题是教学的起点。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就是引导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智力的积极性。"我国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学记》也指出:"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就是说,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获取学习信息。教师不是直接给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以创设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  相似文献   

19.
《学记》中写道:“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看来,积极处理好教与学的矛盾关系,紧扣“生本教育”的理念,把握好“导”“扶”“放”的“度”,才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学记》云:"君之教也,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它突出强调了对学生的开导及培养学生独立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