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李清照的词《如梦令》中末两句为“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课本注“争渡”为“抢着把船划出去”。历代注家都是这样理解,各种资料中也都是这样注释的。前些时候,有一家语文列物撰文,说“争渡”应为“怎渡”,很有新意。因无显据不敢盲从”,依旧从众解释过去了。近月拜读了武汉大学刘永济先生选释的《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上海古籍出版社79  相似文献   

2.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一句中争作何解?一为作者不由发出怎么渡呀的呼声,争解释为怎么;还有人认为争该解释为争抢,争夺。这个争到底应怎样解释?  相似文献   

3.
释“争渡”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词中,有"争渡"之句,对于这个"争"字的理解,向来存在分歧.现此词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有的师生在众多注释面前,无所遣从.归纳起来,其实只有两种意见:一是照"争"的本义,讲作"争抢"、"竞争"或它们的引申义;一是按"争"可以通"怎",讲成"怎么".两说都有根据,似乎都能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第四册收入两首宋词,课本注释详细,学生基本上能看懂.但对其中的"争渡"与"别枝",老师们的理解却不一致.该作何种解释为好,略述管见."争渡"是李清照《如梦令》中的巧造之句,形象而准确地突出了女词人"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时的沉醉之态,急迫之情.课本注"争渡"为"抢着把船划出去."不妥."争",《说文》:"引也."段注:"凡言争者皆谓引之使归于已."意思是,努力用行动使自己所希望的得到或实现,如:争夺、竞争、争  相似文献   

5.
常与学生一起畅游诗海,吟完唐诗,再诵宋词,真是受益匪浅。一天,学生突然问及李清照《如梦令·常忆溪亭日暮》中“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意思。旁边一同学说:“注解上不是有吗?‘争’通‘怎’,这句话的意思是:怎么渡过这片河塘,早点回家,以致惊起了一滩水鸟?”另一同学拿出四川大学出版社编的《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说:“这里有注解,‘争渡’指‘奋力划船,寻找归路’。”还  相似文献   

6.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鷺。”(李清照《如梦令》)课本(初中第四册)注“争渡”为:“抢着把船划出去”。一些流行的注本和教学参考资料,也都采用这种说法(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古诗文对照注释(初中部分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不妥。全  相似文献   

7.
李清照《如梦令》中的“争渡”,不少选本释为“怎么渡”,把“争”字解作“怎”字,似成“定论”。但笔者认为此解欠妥。据笔者考查,把“争”字当作“怎”字用,自唐以降,历时较长,一直延续到清代。不过宋亦有分别使用的现象,李清照的词,极为明显。她用“怎”字,《声声慢》就有三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里  相似文献   

8.
刘梅 《教师》2011,(12)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一句中"争"作何解?一为作者不由发出"怎么渡呀"的呼声,"争"解释为"怎么";还有人认为"争"该解释为"争抢,争夺".这个"争"到底应怎样解释?  相似文献   

9.
情、景、意、趣,各有至味──比较李清照两首《如梦令》周懋昌如梦令其一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藉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以下简称《常记》)其二昨夜雨疏风骤,沉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  相似文献   

10.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的这首《如梦令》以其高妙的语言技巧,描述了夏日郊游,兴尽晚归的生活片断。在这首词中,溪亭日暮、夕阳轻舟、荷花娇美、鸥鹭拍翅,构成了一幅令人遐思的画图,而这一切又以景语、情话描绘,极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李清照的早期名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形象地描绘了一幅酒醉晚归,惊飞鸥鹭的图画。词中亭台、小溪、流水、夕阳、藕花,诗情画意,跃然纸上。李清照的这首词,之所以能千百年来为人传颂,除了它内容新鲜,感情热烈,充满着青春的活力之外,它的另辟新径的写作技巧也是重要的原因。历来文人墨客,不是借酒消愁,就是借酒醉抒发其内心的哀怨。而李清照在这首《如梦令》中,却借酒醉写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宋代李清照的一首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人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其间词下的两处注脚,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正>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仅选入了三首词: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李清照的《如梦令》,另一首则是张志和的《渔歌子》。三首词分别设置在五、六年级的语文教材中。近期,孟晓东名师工作室专题研讨了李清照的《如梦令》,以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深度辩课。笔者作为执教者,深有所悟。  相似文献   

14.
宋代李清照词<如梦令·常记溪事日暮>中"争渡"的"争",词义多有分歧,中学语文教材对它的解释也游移不定,李词中的"争"的确切词义是"抢时间、赶快",而这一词义<辞源>、<辞海>等工具书都未作为一个义项明确列出.<汉语大词典>虽然将其列为一个义项,但书证年代嫌晚.  相似文献   

15.
因需送教下乡,所以选择了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作为示范课。同事们都说这节课很难上,特别是这次要面向农村的学生。是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很难上,但笔者选择这节课的目的是想探索"难课在农村小学怎么上"。经过五次试教,在不断的反思中形成了以下学案。  相似文献   

16.
"三单",是基于班级学生特征分析,围绕某一学习主题,针对学生学习前、中、后三个阶段所设计的具有整体性、方法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课时学习任务链。由预学诊断的课前单、引导挑战的课中单和巩固拓展的课后单组成。文章旨在以《如梦令》一课的"三单"设计为视角,探讨如何以"三单"为载体,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促进每一个个体经历有指导、有挑战、高投入、高认知的深度学习过程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正>少时就对李清照《如梦令》情有独钟,很喜欢这句——"……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其实,数学解题何尝不是这样呢?数学解题并非都一帆风顺,偶或"误入藕花深处",经一番"争斗",愚钝洞开,抑或"惊起一滩鸥鹭",收获意外.下面谈一谈在一道动点最值问题的探索中,从误入、发现、查证到自省这样一个解题自救过程,在病解的审查中找寻解题的突破口,在解的反思中优化解答,回望中发现新出路.记录数学解题心路历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正前不久,我有幸观摩了特级教师盛新凤的《如梦令》一课,感受颇多。一、课题引入,通读全词盛老师擅长课前热身,先由"词牌名"中的"词"字,巧妙导出"词"在这儿不是词语的意思,是指古代的一种文体。盛老师接着出示李清照的《如梦令》,让孩子比较这首词与以前学的古诗有什么不一样?从而让孩子明白: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长短句;每句字数不一定一样;词有词牌名,每一个词牌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为了引领学生感知词的音韵,盛老师依学而教,据学而生。她先让学生个体试读全词,接着用一种独特的吟诵方式(时而击掌  相似文献   

19.
我一直在尝试着教学资源的整合,进行着主题单元教学的探究,力求创设高效的课堂。拿到小学语文苏教版六(下)教材的第九课《词两首》时,我脑海中想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把《如梦令》和《渔歌子》放在一起?能否把这两首词放在一起教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反复吟诵着这两首词,觉得《如梦令》的词眼应该是"醉"字,而《渔歌子》的词眼应该是"归"字。意外地发现了这两首词中都有"归":"沉醉不知归路","斜风细雨不须归"。好个"归"  相似文献   

20.
"度"与"渡"是古今字,先有"度",后有"渡"。在"渡"之前,凡是表示"过"的意思,一概用"度";"渡"出现后,"度"的任务有所分化,其中"济"即渡水这一义项,由"渡"承担。但在实际使用中,分工并不严密,"度"仍可用渡水,如:犹度江河亡维楫《(汉书·贾谊传》);"渡"则不限于渡水,如:淮阴已受命东,未渡平原《(史记·高祖本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