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重障碍学生的艺术教育应超越传统内涵,不一定要聚焦艺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应重视其独特的文化建构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建构载体,艺术教育的关键在于支持障碍学生的互动参与和想象建构,使之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对于发展性障碍学生尤其是多重障碍学生而言,艺术在沟通具象与抽象、培养自信与激发思考等方面可以发挥特殊的教育功能。培智学校艺术课程应充分重视艺术教育的地位及其功能,不仅要关注相关艺术课程的学习,也要关注其他课程以艺术形式的渗透及其工具性价值。  相似文献   

2.
付登海 《考试周刊》2010,(56):59-5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综合性学习”被列入基础教育的各个学段,成为语文课程目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语文是一种基础工具 ,又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作了新的表述 ,代表了现阶段对语文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所担负任务的新要求 ,“突出了语文教学丰富内涵和多重教育功能 ,突出了语文教育在人的终身发展中的奠基作用”。 (引自《语文课程标准》)对此 ,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有必要转换视角 ,重新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 ,并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有效地实践。    一、从素质教育要求来认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二十年来,语文课程“文道”关系失衡,重视文本思想内容、忽视文本语言形式的现象普遍存在。古代课程文史哲不分,在“文”与“道”的关系中,重“道”是必然的。现代课程文史哲三分,“道”的功能由相应的学科承担,语文理应重“文”。语文教学该由“文”入“道”,披文入情,重在“道”的表达,而不在“道”本身,否则会偏离语文课程目标指向,弱化语文课程功能。  相似文献   

6.
新编语文教材追求人文教育与语文能力培养的协同互补,在语文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丰赡学生的人文素养;在人文教育的同时,又使学生文化品位、语文素质得以提高。精选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美文.通过“研讨与练习”等活动来加强对语文中的文化内涵的整体感悟和体验。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在这里,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7.
黄梅调电影脱胎自传统黄梅戏,电影剧本选择和情节安排在内容和思想上与黄梅戏截然不同。李翰祥对黄梅调电影剧本的选择有明显的倾向性。造成其作品在思想情节上的连贯性,电影最终超越原有戏曲的框架而拥有更多个人印记。“身份变化”、“女性自残自杀”等情节的反复出现不仅是黄梅调作为类型片的一个特性,也是李翰祥在黄梅调电影中构筑其“多重世界”的重要手段,潜藏着他对于“人”与“社会”关系的多重思考。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口译是人类高效沟通的桥梁;口译教学也成为外语教学的热点之一。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对英语专业毕业生进行调查,对其修习完口译课程的收获、口译技能的实用情况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分析,探讨本科口译教学的多重功能和不足,在此基础上,试提出将口译教学延伸到课堂外的四部曲,以期优化本科口译教学,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来满足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9.
2001年7月教百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语文课程是基础,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文化是语文课程对文化选择、整理、提炼而形成的关于语文课程的观念及其活动形态。现代化与科学化,是百年语文课程文化的价值诉求。语文课程是传播社会文化的工具,具有社会语言重建功能与文化创造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基础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国家、社会、学校对课程的理解异彩纷呈。语文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排头兵.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与交融的背景下。在核心学习领域与科目里.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与此同时,语文课程改革也受到来自各方的“建议”.导致语文课程意识泛化.在“工具性”和“人文性”定位的基础上。突出强调“基本文化素养教育”。但“课程不仅是以构成学科及其背景的文化领域作为基础来组织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2.
和谐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文化建设体系内实现多重整合,又需要在和谐社会内与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多重整合,同时还需要在文化发展时空中实现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际的多重整合。  相似文献   

1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因此,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是每一个农村学校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一、农村学校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优势《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从课堂教学到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都应该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4.
新编语文教材追求人文教育与语文能力培养的协同互补,在语文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丰赡学生的人文素养;在人文教育的同时,又使学生文化品位、语文素质得以提高。精选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美文,通过“研讨与练习”等活动来加强对语文中的文化内涵的整体感悟和体验。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在这里,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课程标准注重文本内容本身所蕴含的人文性新教材更深…  相似文献   

15.
闻名遐迩的阳朔西街以其“地球村”、“现代心灵港湾”等美妙的形象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 ,“西街现象”也引起了人类学、旅游学、社会学、生态学等领域的广泛关注。另外 ,许多大众媒体都以不同的方式描绘及宣传了不同视角的西街印象。但由于文化间思考的差异 ,更由于西街本身一直在不断焕发、展现其新的魅力而使得对西街的解读呈现了广泛的联想空间。笔者在运用规范化的田野调查方法对其进行长期的系统调查后认为 ,西街作为阳朔区域文化乃至整个漓江流域文明的一个子系统 ,既负载着历史和现实的本源意义 ,又具有文化和美学的多重价值 ,并对 2 1世纪人类社会生活模式具有独特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地位。”因此,如何理解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多重障碍学生课程建设的首要问题在于其课程目标的价值判断。多重障碍学生的课程建设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国对多重障碍学生教育相关问题的讨论还很薄弱,有关认识主要体现在培智学校教育对象的变化及其课程的改革而不断发展上。国际上从社会学的视角提出了身体健康、物质资源、社会福祉、情感健康以及活动发展的生活质量模型目标;以教育学的立场,多重障碍学生的课程目标可概括为技能成果、关系成果和意识成果三个方面的目标成果。  相似文献   

18.
曹恩尧 《云南教育》2005,(11):28-29
在基础教育中,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所有课程的特质在于它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为根本宗旨。语文的本体,就是语文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语文教学必须走在“语文”的路上,在读写听说中紧扣语文本体,处理好以下几对主要关系,教出语文的个性。  相似文献   

19.
《说书人》叙事平淡,却感人至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作者采用了多重情感错位艺术:“我”情感与理性的错位、“我”与小城人的情感错位以及人物与读者的情感错位.通过这三层情感错位,小说表达了对底层人民悲苦生活的同情,对传统文化艺术消逝的感慨与惆怅,对小城人的落后冷漠的批判,以及对黑暗社会和罪恶势力的控诉等多重主题.  相似文献   

20.
在基础教育中,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所有课程的特质在于它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为根本宗旨。语文的本体,就是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语文教学必须走在“语文”的路上,在读写听说中紧扣语文本体,处理好以下几对主要关系,教出语文的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