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本学期在班里开设"对课"课,每周一课,计划讲15个课时,用的教材是慈矿兄编著的《小学对课》,学生人手一册。这课讲"平仄和谐"。先积淀感性经验。分别朗读并体会"三言两语——三语两言"、"三心二意——三意二心"、"三长两短——三短两长",这里的顺畅和别扭其实跟汉字的声调排列有关。于是解释:普通话中一、二声的字称为"平声字",三、四声的字称为"仄声字";我们通常说的朗朗上口,就是指平仄和谐,也就是声  相似文献   

2.
一、检查预习 师:今天,我们学习寓言故事《扁鹊治病》.课文大家都预习过了,我来检查一下.谁来读读这几个词语? (出示) 蔡桓公 扁鹊 皮肤 肠胃 骨髓 理睬 (生读) 师:读得很准确,说明你预习得很充分.其中有两个词语大家要注意,两个三声的字组成词语,第一个字会发生音变,读二声.我们一起来读.  相似文献   

3.
片段一真实——呈现师生互动的原生态 师:请哪位小朋友上来,读读黑板上的生字,好吗? (一学生读生字,九个读对了八个,只有"搂在怀里"的"搂"字读成了第一声) 师:这个字是个多音字.我们平时说的'搂头盖脸'的'搂',读第一声,但在这里不读第一声.你再想想. (该生还是读成第一声,师走过去把他搂了一下,小家伙十分机灵.立刻大声说:"lǒu!")  相似文献   

4.
[教例简述]这是一节教读课。第一个环节:自读。(8分钟)读课文,读注释,再读课文,自讲课文。第二个环节:诵读。(12分钟)读第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读第二遍,要求读得顺畅。读第三遍,要求节奏鲜明。读第四遍,要求读出情感。读第五遍,要求读出“情景”。读第六遍,要求集体背诵。第三个环节:品析。(15分钟)1.教师:我们可抓住课文的哪一点来理解  相似文献   

5.
《良师》2004,(8)
看了这个题目,有的小朋友会说:“一”字,那太简单了,谁不会读?可是别急,“一”的读音还真是复杂多变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一”单独使用或在词、句末尾时读第一声(yī),如:“一、二、三”,“十一”“一一得一”。“一”在第一、二、三声字前读第四声(yì)。如:“一天”,“一年”,“一点”。“一”在第四声字前面读第二声(yí),如:“一个”,“一遍”,“一半”。“一”在词语中间读轻声(yi),如:“看一看”,“想一想”,“走一走”。小朋友,你现在知道“一”字读音变调的规律了吧。以后朗读课文时可别读错啦。你会读“一”吗…  相似文献   

6.
复习词语,指导书写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石榴》.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榴”是个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个——(生:木字旁)注意木字旁的点稍微向下;右边是个——(生:留)写“留”的时候,要注意上宽下窄,两边略微向里收一些.谁把课题完整地读一遍? 生:石榴. (“榴”读成了第二声) 师:“榴”在这个词里应读轻声.一起来读! 生:(齐)石榴.  相似文献   

7.
周洁 《小学生》2013,(4):72-72
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因此,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第一课时的读就是第一读和第二读的问题。主要是帮助学生在扫清阅读障碍的同时,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要向我们传达的心声、文意。怎样的教学才真正使第一课时的阅读教学"到位"?我们先来看一位老师执教的《"闪光的金子"》的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诱发情感期待读师:同学们,知道老师叫什么?(徐大娟)怎么知道的?有老师的本家吗?怎么记住"徐"字呢?(学生畅所欲言)  相似文献   

8.
<正>授课时间:2011年11月2日授课地点:石家庄43中师:这节课我们学习苏轼的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这节课做笔记的任务比较大,要读,要思考,又要做笔记。师:这节课的学习任务解决三个字的问题:第一个字是"知",知道,了解;第二个字是"意",文章的意思,细细地理解;第三个字是"情",品析、感受、欣赏作者在这首诗里面表达的情感、情志。(屏显)《江城子·密州出猎》教与学:知意情师:下面我们开始第一个学习环节。  相似文献   

9.
一、课前准备:营造爱诗的氛围师:刚才我们一起背了许多古诗。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江雪》。二、整体感受:勾勒寒江独钓的轮廓师:请大家翻开课本。可能有一部分同学已经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一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把它读正确。(学生自由读诗)师:谁来试一试?(一生读错了一个音)师:同学们听,有没有需要提醒一下的?生:“径”不读第一声,应该读第四声。师:呵,你的耳朵真灵。我们一齐读。这个字的意思是———生…  相似文献   

10.
一、导入课题师:今天我们上《掌声》这一课,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掌声)师:把掌声送给别人的人都是高尚的人,所以,"掌"字的上半部分是个"尚"字,下面的"手"要写得舒展一点。"声"要写得上面一横长,下面一横短。一起读——(生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读准字词师:这篇课文很有意思,讲的是一个叫英子的小女孩,在掌声中成长的故事。接下来,我们就轻轻打开课本,翻到第117页,大声  相似文献   

11.
这次基础训练有6项内容 ,包括复习汉语拼音的四声、练习查字典、形近字比较、读写句子、补充句子并加标点的练习以及阅读训练。还安排了一次写字训练和一次说话训练。第一题 ,复习四声。本题中每组字的音节相同 ,声调不同 ,按四声顺序排列。目的是训练学生读准字音。在教学中 ,先重点指导读准第二声和第三声 ,再练读四声。第二题 ,练习查字典。目的是在巩固查字典方法的同时,提高查字典的正确率和速度。因此 ,教学时 ,先复习大写字母和音序查字法的步骤 ,然后教师带学生一起查“担”字 ,查完之后指导学生填空。“音节”一项 ,指的是汉字的…  相似文献   

12.
<正>【课例】这是《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二课时的教学,教师在简单复习之后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伽利略是一个什么样的年轻人?请大家认真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体会一下。"学生在认真地朗读与思考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挑山工》一课时,学生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本课中的“黑黝(YōU)黝的肌肤”中的“黝”为第一声,而《小英雄雨来》一课中“晒得黝(YǒU)黑发亮”中的“黝”为第三声。“黝”字在本册中连续出现两次,但是声调却不同,查《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均发现“黝”字为一个声调(YǒU),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是普通话连读变调的缘故。什么是连读变调呢?语音上在连读音节中声调发生变化的现象,叫连读变调,如“不”字,单念时读第四声Bù,称为原调、本调或者单字调。如果它的后面有个音节也是第四声,则读做第二声Bú,如“不去、不…  相似文献   

14.
一、重温导入,直奔主旨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 生:(读课题)爱如茉莉. 师:忘啦?"茉莉"的"莉"读轻声,再读. 生:(再读课题)爱如茉莉. 师:先重温一下咱们上节课体会到的映子父母之间的爱.谁来读?  相似文献   

15.
第九册《基础训练1》的“字·词·句”部分安排了四个练习。第一题是读拼音猜谜语 ,主要是复习拼音 ,提高认读音节能力。第二题是辨字组词 ,主要是积累生字。第三题是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第四题是把句子换个说法 ,这两题都是新知识 ,是本次训练的重点。教学时 ,要抓住重点 ,进行扎实的训练。第三题 ,首先明确训练要求 ,设疑激趣。教师可在学生读题目要求后问 :“什么是‘感情色彩’呢”?同学们认真读句子 ,好好体会每组两个句子中带点词的感情有什么不同。接着引导讨论第一组中“果断”和“武断”的感情色彩。先联系句子理解两个词的意思…  相似文献   

16.
教学片段:这是我参加江苏省镇江市小学数学"新秀杯"赛课时上的一节复习课,复习的内容是苏教国标本第七册总复习第三课时《复习直线、射线、角、平行与相交》,在课的一开始,我用课件出示了这样两个大写字母:H、X。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石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复习有关《直线、射线、角、平行与相交》的知识。(板书课题:直线、  相似文献   

17.
辨错字攻略     
易错字就像长得相像的人一样,区分起来导费一番周折。经过长期的摸索和深入地了解,渐渐地发现了一些纠正错别字的妙招。一、找规律"即"和"既"是一对形近字,时常被混在一起乱用。不过区别他们可有规律哦:"即"和"既"前一个读二声,后一个读四声。巧合的是,读第二声的正好右边部首是二画,读第四声的则是四画。所以总结出规律:右边四画读第四声,右边  相似文献   

18.
一、积累语言师下面我们开始上课。第一,把书打开;第二,把笔拿在手上。我们一起来学习《牧场之国》。学习这一课,重在语言训练,事情都交给大家去做。拿起笔,把课文里面注了音的词语圈下来,边圈边读,这叫做"记一组词"。开始吧。(生边圈边读)师好,同学们都很积极,读书的声音也很好听。下面我们一起来把注了音的词读一下。(生齐读)师读得像唱歌一样,我们来强化训练。这一次一定要认得并懂得它的意思,读起来。  相似文献   

19.
【课例】这是《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二课时的教学,教师在简单复习之后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伽利略是一个什么样的年轻人?请大家认真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体会一下。学生在认真地朗读与思考  相似文献   

20.
(课前欣赏多媒体播放的歌曲《神奇的一、谈话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初步领略了九寨沟迷人的自然景色,并且还研读了课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请大家回忆一下,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生:我知道九寨沟这个名字的来历。生:我还知道了九寨沟的地理位置。生:课文一开始就告诉我们来到九寨沟就像来到一个童话世界里。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多。我们就一起来把这两部分读一读吧。(生读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师:游人一进风景区,就像是到了一个神奇而又美丽的地方。大家想不想进去看看?(生齐声:想)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带着一份美好的心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