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露马脚”为什么偏偏露的是马脚而不是别的动物的脚呢? 事实上,在明朝之前,元杂剧《陈州粜米》中就已经出现了这个俗语:“这老儿不好惹,动不动先斩后闻,这一来则怕我们露出马脚来了.” 再往上追溯到唐代《朝野佥载》一书中讲了“初唐四杰”之一杨炯的故事.杨炯恃才傲物,谁都看不起,见了当朝官员就叫他们“麒麟楦”.  相似文献   

2.
露马脚     
我们平时常常用"露马脚"来比喻暴露了隐蔽的事实真相. 对于"露马脚"一词,大家都会用.但是对于这个词的来历,你大概就不知道了吧.说起来,这里面还有段小故事呢. 宋代以后,妇女逐渐形成缠小脚的习俗,人们认为女人的脚缠得越小越美.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上,语文老师不知怎么讲到了"露马脚"这句话,就问:"哎,谁知道‘露马脚’这个典故?"我快速思索了一会儿,正要举手发言,同桌,刚从乡下转学来的肖劲男举起了手。语文老师点到他,他便站起来,滔滔不绝:"明朝皇帝朱元璋,从小生活很苦。1651年参加郭子兴起义队伍,后来当了官,便娶郭子兴的养女马氏为妻。马氏是个粗手大脚泼辣能干的农家姑娘。后来,朱元璋当上了明朝皇帝,老婆的脚不是三寸金莲,而是尺余的大蒲扇,这怎么行呢?  相似文献   

4.
在《论俗语》中,但丁有两个文艺观点十分有价值:一是辩证地看待拉丁语的优点和缺点,并把其优点借鉴到建立意大利民族语言的方案之中。拉丁语曾是意大利的民族语言,但到了中世纪末期,它的缺点十分明显,即过分规范化,使它与日常语言脱节;作为教会用语而成为束缚思想的工具;过分强调语法而十分难学。这些使它走到了尽头。但但丁没有完全否定它,仍主张适当吸收其规范这一优点;二是辩证地看待俗语。但丁认为,各地俗语的优点在于本色、自然、易学。但为了建立统一的民族语言,各地的俗语必须"放在筛子里去筛"。总之,最后建成的这一统一的民族语言,必须是"光辉的语言",既要来自民间,又要规范。综上可见,语言的辩证法如同一根红线,始终贯穿在但丁的俗语观中。  相似文献   

5.
胡福如 《考试周刊》2008,(52):36-36
一、追思阅读渊源1.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中国古代的一句俗语,我们常常以这句话去教育自己的学生大量地背诵经典文章,希冀在熟读中背诵,在背诵中达到"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功效。熟读唐诗三百首,能否会作诗不得而知,但肯定会"吟诗"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不过,"熟读"与"吟诗"二者是否等效?通  相似文献   

6.
乱,词典上解释:"没有秩序,没有条理"称乱;糟,本指"做酒剩下的渣子",也指"把事情办坏"。"乱七八糟",现代成语词典上解释为"乱糟糟的"。 "乱七八糟",这是一句流行很普遍、用途很广的口头俗语。但可曾知道,这句俗语来源于历史上两个很重要的典故。  相似文献   

7.
虎老雄心在     
童话真的是一种很棒的文体,上天入地,异想天开,无所不能。我们可以用童话来解释很多科学现象,当然,我们也可以用童话来解释生活中的俗语。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俗语挂在嘴边儿,什么"竹篮打水一场空"、"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什么"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它们虽然不如成语来得正经八百,但却是老祖先们世世代代积累下来的生活经验,十分奇妙,也非常有趣。本期"童话镇",来自台湾的管家琪阿姨就用了大家最喜欢的一种方式——童话来重新演绎民间俗语!快来欣赏吧!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上,语文老师不知怎么讲到了“露马脚”这句话,就问:“哎.谁知道‘露马脚’这个典故?”  相似文献   

9.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可俗话又说: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俗话说:人不可貌相;可俗话又说:人靠衣裳马靠鞍……我们到底该信哪句呢?俗语充满哲理,却也很矛盾。比如"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可又说"三个和尚没水喝";比如"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可又说"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是中文博大精深,还是我们的思维、逻辑本来就有问题?让我们通过常用的俗语,看看我们到底是怎样一群矛盾的人。  相似文献   

10.
俗语的翻译要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不仅要尽可能地保持原文俗语的形象,还要尽可能地保持其民族、地域特色,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程度的信息传递。俗语翻译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译文的质量。因此,如何处理好俗语的翻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但由于中越文化差异的存在,源语符号与译语符号几乎不可能达到形象意义、字面意义、隐含意义等诸多方面的对应统一。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翻译方法处理俗语中的喻体形象。文章将通过俗语喻体形象的"异化与归化""保留与转化"及"移植、舍弃、增添"等多个层面对越南语俗语汉译的喻体形象处理作出详细的举例分析,从而进一步掌握越语俗语的内涵及运用。  相似文献   

11.
谈了那么多的流行俗语,我们还没回答一个最最基本的问题,什么是流行俗语?这绝不是作者的疏漏,而是因为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在这里,作者只好借用一句行话,权当对这个问题的答复,Everybodyuses it but nobody can define it(人人都在说,但人人都说不清这是什么)。流行俗语必须从广义上来理解,它不一定是一个句子,也不一定是  相似文献   

12.
闲话打油诗     
<正>一般人把俚俗的诗称为"打油诗",何以称为"打油诗"呢?原来唐朝有个人叫张打油,喜欢写浅俗的诗,曾有《咏雪》诗云: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笼统"是当时俗语,状"模糊"之貌。首句写大雪覆盖下一  相似文献   

13.
汉语俗语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语言形式,是流传在汉民族口头上的通俗、凝练、鲜活的语言。它形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将这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具有趣味性、实用性、艺术性的俗套话,日积月累并传承下来,便形成了今天丰富多彩的汉语俗语。汉语俗语的实用性俗话说:"真金不怕火来炼。""汉语俗语"这块真材实料,经得起岁月的打磨,经得起各类文体的考验。在散文、诗歌、剧本、小说中都有用武之地。俗语与散文。汉语俗语颇具哲理意味,俗语中的谚语更是如  相似文献   

14.
论俗语不俗     
俗语当然是俗的,不俗何以能称之为俗语?但它也有不俗的一面,却往往不被人注意,以致影响了人们对俗语的全面理解。本文专就俗语不俗的方面,谈一些探索性的意见,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在我国三千年的文化史中,一切文化演进,政治浮沉,物华天宝,风土人情,能够作为历史流传下来的,无不借助于文字;而文字,又总是掌握在文人手中的。俗语尽管来自人民群众之中,但要让它一代一代往下传,还要靠文人的笔。一般说来,在过去,所谓文人,就意味着脱离劳动人民,或者飞黄腾达,居于上层地位,或者在观点上以“劳心者治人”的尺度衡量一切。不论属于哪一种情况,俗语一经文人的手,自不免要走样的。  相似文献   

15.
张菁  隽永 《同学少年》2009,(8):52-52
我们平时在表达某些特定意思时,常会使用一些耳熟能详的俗语。你知道这些俗语都是怎么来的吗?下面就选择几个常用的俗语,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16.
矛盾篇     
我渴望赢,有人说人是为胜利而生的,不是吗?极幼小的时候,大约三岁吧,因为听外婆说一句故乡的俗语"吃辣——当家",就猛吃了几大口一我渴望赢  相似文献   

17.
一、引入童话,自然无痕师:老师考考大家,今年农历是什么年?生:牛年。师:含有"牛"字的词语或俗语有哪些?生:牛气冲天、九牛一毛。生:水牛、黄牛、牛奶、牛毛。师:都是牛身上的,换一换。生:吹牛。生:庖丁解牛。师:了不起,这个词都知道,庖丁解牛——  相似文献   

18.
语言被称作记录文化的"活化石",俗语则可视为"活化石"中的上品"黄金"。汉韩两语有着悠久的文化传承,使得汉韩两语中的俗语有着历时的同质性;汉韩两语又有其自身的发展脉络,使得两语中的俗语又有着共时的异质性。以文化语义学的研究范式,勾勒汉韩两语俗语文化语义具象化的逻辑进路,便于更加深入地理解与把握两语俗语背后的文化始源。  相似文献   

19.
郭华 《现代语文》2006,(11):127-128
在汉语的成语、俗语以及日常生活所使用的很多语句中,经常会使用到"三"这个数字,那么这些"三"在语用上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本文就尝试对此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20.
看完这幅漫画你会想到什么?是"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这句俗语还是别的什么?漫画中的那个男孩,把小树杈扎在土里,是想支撑住那棵小树吗?他的做法对吗?可结果呢,小树没有茁壮成长,干枯了,而小树权却焕发出了勃勃生机,长成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