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屈原《离骚》中“求女”的意义,历来争论不休。本文结合《离骚》文本中“求女”的实际意义以及历代失意文人运用“思美人”这一范式来抒情写意的例证,认为“求女”这一活动,是屈原极度苦闷的情况下宣泄郁闷、寻求安慰的一种心理反映;而且这一范式。对以后的文人士大夫产生深刻影响。本文还探索了失意文人倾向于采用这一范式来表达情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九章》诸篇充分展现了屈原后半生的遭际和思想情怀,它和《离骚》 一样,同是考察屈原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的重要文献。其中诸篇在情绪变化上有着内在的连 贯性与逻辑性,《惜诵》、《思美人》、《抽思》仍含期盼之情,《哀郢》、《涉江》是承上 启下之作;而《悲回风》、《怀沙》、《惜往日》则是表达了作者"欲不死而不得不死"的 绝望心绪。  相似文献   

3.
“南人”者,江南之楚人也,南人反秦事,发生于顷襄王二十四年元旦。(1) 屈原晚年的追述往事之作《九章》,对此历史事件是应当有所反映的。世之研究《九章》者,多将《思美人》与《抽思》、《惜诵》、《离骚》并连一起,定于楚怀王之世,屈原放于汉北之时。关于《抽思》与屈原放汉北的问题,我曾另有专文探讨。经多方论证,所谓“放汉北”,只是一种不存在于事实的  相似文献   

4.
屈原《思美人》的深层含蕴是对幻美的追求。这种追求的心理结构是:诗人自诩有芳草般美好的人格,这种人格是与他思念的“美人”即理想的政治方式和人生方式相沟通的。但是由于媒介过于薄弱,造成媒绝路阻的局面,而俗众又漠视芳草的价值,形成“美人”与自我间的壅蔽。他只好抗拒外在的恶浊,退而涵养内在的人格,并从中体验生命意义的所在  相似文献   

5.
"美人"意象是中国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蕴涵极丰富的意象.从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文"美人"意象中可以发现,自屈原以来文人们或用"美人"以自比,或用"美人"喻君,其中有着深层的文化原因,和封建社会特殊的社会背景、文人在社会中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先辈文人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6.
屈原作品中包含大量的爱情内容,它们向来多被视为芳草美人的比兴寄托手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屈原作品的准确解读。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爱情描写就是爱情本身,它们与深厚的楚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说来,楚风的开放性是《九歌》产生的社会基础,而楚风的女性化影响了《离骚》中的爱情模式。屈原的伟大在于,他完成了恋爱关系的转换与升华,使爱情成为政治文化的一个特殊符号。  相似文献   

7.
要考察屈原晚期的思想和心理状态,要以《九章》为主要依据。《九章》是一组分篇独立的诗作,大部分可以确定为屈原晚期所作,它真实地反映了诗人晚期的思想情绪。当然,《九章》并不完全是屈原晚期放逐江南时的作品,其中的《橘颂》是其青年得意时的咏物抒情之作,格调清新明快,不同于屈原其他篇章的沉郁顿挫,并且文中有“嗟尔幼志,有以异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等句子,就可证明这一点。另外,《抽思》和《思美人》两篇都是屈原居于汉北时所作,在内容与风格上都和《离骚》十分相近,同《离骚》有明显的连续性,故写作时代与《离骚》相距不远。除掉以上三篇外,其他六篇可以说是屈原晚期的作品,按顺序便是:《惜诵》、《哀郢》、《涉江》、《怀沙》、《悲回风》和《惜往日》。这里所说的《九章》主要指这几篇。  相似文献   

8.
《桔颂》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今就《桔颂》确为屈原之作、《桔颂》的写作时间、《桔颂》在屈赋中的地位三个方面作些管见,谓之“散论”,求正于方家。一《桔颂》是屈原的作品,关于这一点,已为自汉代至今的绝大多数研究者所肯定。但也有少数学者提出怀疑或异议,然而缺乏令人信服的根据。例如,闻一多先生在《论〈九章〉》一文中,怀疑《桔颂》与《息美人》、《惜往日》、《悲回风》四篇,是后人为求合“九章”九之实数而混入到《九章》名下的。主要理由是:一、《思美人》等三篇,其篇名均三字,“与《招隐士》、《哀时命》诸汉人作品之题名同风,盖亦汉人所沾”。二、“乱辞之  相似文献   

9.
与<诗经>相比,屈原的"骚体"诗虽以抒情为主,但其中的叙述成分在叙述手段方面也有相当大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叙述人称变化、戏剧性情节插入以及叙述系统化等四个方面.它继承和丰富了<诗经>的叙事手法,从这一角度看,"骚体"也是中国叙事诗发展历程的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小说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几乎汲取了前代所有其他文体样式的成就,于古典诗歌中尤其受益良多."意象"是探讨古典诗歌艺术的重要范畴."意象"在古典小说作品中的具体呈现形态,最突出的就是"意象化情节"."意象化情节"充分利用"意象"在小说情节结构中的作用,除了兼有"意象"主客交融,虚实相生的优点外,还具有动作性与表演性,是小说情节演进中的一环."春思"是古典诗词的传统题材,由此形成了丰富的"意象"景观.古典小说尤其是人情小说经常涉及"春思"这一传统题材的描写,当然也会自觉借鉴古典诗词已有的艺术表达成就.本文试图以<林兰香>、<红楼梦>为例,探讨古典小说中"春思"的"意象化情节"建构.  相似文献   

11.
端午粽飘香     
<正>上个月去了一趟湖北宜昌,那里的朋友非常自豪地介绍:"我们这里有‘三人’。""哪‘三人’?""一是诗人屈原,二是美人王昭君,三是神人神农氏。"为了让每个来到这里的游客都记住这"三人",神农架旅游区  相似文献   

12.
<九章>诸篇充分展现了屈原后半生的遭际和思想情怀,它和<离骚>一样,同是考察屈原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的重要文献.其中诸篇在情绪变化上有着内在的连贯性与逻辑性,<惜诵>、<思美人>、<抽思>仍含期盼之情,<哀郢>、<涉江>是承上启下之作;而<悲回风>、<怀沙>、<惜往日>则是表达了作者"欲不死而不得不死"的绝望心绪.  相似文献   

13.
一、<屈原列传>中"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不与"句教材注解:"夺",强取,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笔者认为这两个注解都有误,因为:  相似文献   

14.
说美人     
在中国历来把美人视为祸水,这是"有诗为证"的: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白居易把杨玉环当成祸水,怪她引发了"安史之乱"。"痛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吴梅村把陈圆圆当成祸水,认为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是因为刘宗敏抢去了他的爱妾陈圆圆而引发的。不信你看,连形容美人的词儿"倾国倾城的貌",也是源出"美人是祸水"这个思想基点的。   时代发展到今天却不然,你看那占据屏幕的广告,那撩人情怀的电视剧,以及各种活动中的节目主持人,哪一刻不是美人展示靓丽娇情的天地;你在看看市场,又有几个公关小姐是男性? …  相似文献   

15.
我认为教师应根据幼儿的表现和需要,助推幼儿深入游戏。一、查找"火灾"频繁的根源孩子们的这个自发游戏实质是与人分享他们的创造成果。从简单的奔跑发展到形成一定的游戏情节,这是幼儿创造性的进一步表现,教师的关注与肯定让幼儿玩得不亦乐乎。可以说,孩子们的快乐基于分享,基于创造,也基于帮助他人获得的成就感。但由于可借鉴  相似文献   

16.
屈原作品常以美人、男女关系为喻,这是它的一大艺术特色。《九歌》中就有很多美人、男(神)女(神)关系的描写。它是什么性质?表现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这些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汉儒以来,学者多主寄托之说,认为《九歌》与《离骚》一样,含有政治的隐喻、讽谏。美人乃喻楚君,男女关系实喻君臣关系,它寄托着诗人忠君爱国的思想。现在虽仍有坚持旧说的,但多数学者持否定态度,认为《九歌》系楚国民间祭歌加工的产物。其中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文本解读以及联系屈原其他作品旁证的角度,从《九歌·山鬼》塑造的野性与女性融合的女神形象中、从描述她赴约而不遇的爱情悲剧的情节中,从她野居独处的环境中,解读出诗歌象征性展示屈原由宠而疏、终老山林的政治历程,抒发出信而见疑、报国无望的哀怨。认为《山鬼》不是简单的祭祀或娱神之作,也不是简单的恋歌,而是"见己之冤结,托之以讽谏"的兴寄之作。  相似文献   

18.
季羡林先生认为,楚辞研究应注意不同文化区域以及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林庚先生认为楚辞是古代文学研究的重点。褚斌杰先生认为,屈原的出现在中国文化史上、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聂石樵先生认为,研究屈原赋应特别注意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关系,屈原继承和发展了 诗经 的比兴手法。费振刚先生认为辞与赋的区别,可以从是否与屈原相关等方面来分析季羡林先生认为,楚辞研究应注意不同文化区域以及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林庚先生认为楚辞是古代文学研究的重点。褚斌杰先生认为,屈原的出现在中国文化史上、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聂石樵先生认为,研究屈原赋应特别注意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关系,屈原继承和发展了 诗经 的比兴手法。费振刚先生认为辞与赋的区别,可以从是否与屈原相关等方面来分析  相似文献   

19.
今本《九章》共有九篇诗歌,按王逸《楚辞章句》,这九篇诗歌的顺序是:《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关于“九章”之意,王逸首先作了解释:“屈原放于江南之野,思君念国,忧思罔极,故复作《九章》。章者,著也,明也。言已所陈忠信之道,甚著明也。”(《楚辞章句·九章》)这个说法不符合作品的实际,是王逸曲义求深,将屈  相似文献   

20.
作为诗人,屈原经历了一场艰难的精神嬗变,终于"凤凰涅木般"成就了他伟大爱国者的品格.<离骚>求女情节以"怀母"原型的抒情模式真实反映了这一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