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伴随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我国民事审级制度近几年面临严重危机,存在着诸多缺陷,主要表现在:四级法院分工不明,导致各审级功能混淆;两审终审制过于僵化,导致诉讼成本加大;再审程序与两审终审制存在冲突。针对这些缺陷,提出几点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2.
我国民事审级制度的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亮  张驰 《天中学刊》2004,19(1):34-38
长期以来,我国的民事审级制度一直坚持的是单一的两审终审制。但随着我国社会生活的飞速发展,两审终审制在实践中已经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缺陷。因此,对我国的民事审级制度有必要从理论上进行反思,进而用公认的价值标准和技术措施来对其进行改造,并最终确立有限的三审终审和有条件的一审终审相结合的民事审级制度。  相似文献   

3.
两审终审制度是我国的基本审级制度,但我国的两审终审制度在司法实践中不能有效地给予当事人应有的程序保障与实体保障,一些学者对此甚至提出在我国构建三审终审制。但现实矛盾的出现并不表示两审终审制度已经过时,而是其应有作用未得到很好的发挥。本文力图对两审终审的缺陷进行分析,并对其完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重构我国民事诉讼的审级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实行的两审终审的民事审级制度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其消极影响直接威胁到了司法公正目标的实现,因此应当确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三审终审制。  相似文献   

5.
审级制度是诉讼中的基本制度,是一国司法制度的重要内容.我国现行的两审终审的民事诉讼审级制度,与西方国家普遍设立的三审终审制相比,在构建理念和制度设计上都相对滞后.对其改造的最佳方案是构建以两审终审制为基础、以有条件的一审终审制和三审终审制为补充的多元化审级制度.  相似文献   

6.
现行初二《思想政治》(下)第114页第二段有这样一句话:“我国实行两审终审制。”最近,不少初二政治教师向我咨询:什么是两审终审制?我国为什么实行两审终审,而不实行一审终审或三审、四审终审?鉴于此,就我国的“两审终审制”及其意义浅析如下,供教师在教学时参考。 所谓“两审终审制”,简而言之,是指一个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适用两种不同的程序审判后就宣告终结的制度。两审终审属于审判制度,我国法院分为四级(即最高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和基层人民法院),案件经过两次审判后便告终结,所以两审终审制也可称为四级二审终审制。两审终审只在审判阶段起作用,但它对于处理刑事、民事、行政案件都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我国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都把它作为一个基本制度(原则)予以规定。  相似文献   

7.
我国目前尚未确立小额诉讼程序,多年来我国各地小额诉讼适用简易程序进行审判,在审级上实行的是简易程序的两审终审制。但小额诉讼程序与简易程序二者在特征与价值取向上存在着许多差异。实践中,简易对解决小额纠纷存在不足。基于小额诉讼为了摆脱复杂的民事诉讼的程序模式,迅速、效地解决小额纠纷,保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小额诉讼程序应实行一审终审制。  相似文献   

8.
我国目前尚未确立小额诉讼程序,多年来我国各地小额诉讼适用简易程序进行审判,在审级上实行的是简易程序的两审终审制。但小额诉讼程序与简易程序二者在特征与价值取向上存在着许多差异。实践中,简易对解决小额纠纷存在不足。基于小额诉讼为了摆脱复杂的民事诉讼的程序模式,迅速、效地解决小额纠纷,保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小额诉讼程序应实行一审终审制。  相似文献   

9.
构建我国三审终审制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诉制度是司法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担负着多样化的司法功能,并且需要在不同的价值目标之间进行平衡与取舍。由于现代社会的急剧变迁,许多国家的民事上诉制度无论是在制度设计还是实际运作上均面临着种种问题,并进而影响到整个司法制度的有效运行。我国现行两审终审制存在诸多缺陷,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全面的变革。本提出改革我国民事上诉制度的基本思路,论述三审终审制对审理范围、提起条件、程序规则等方面的限制。  相似文献   

10.
审级制度应以公正和效益为其基本理念。针对我国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弊端,应以公正和效益为基础进行改造,建立多元化的审级制度。以有限的一审终审制和三审终审制与一般案件的两审终审制共同构成我国的审级制度。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上诉制度在功能设定上存在着错位,这一现象直接影响了上诉制度应有作用的发挥,同时也为上级法院干涉下级法院的审判活动打开了方便之门。因此,重新界定上诉制度的功能,发挥该制度应有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诉制度的功能主要有两个:一是实现对当事人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的合法救济;二是实现法律适用和解释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由检察机关作为适格的诉讼主体开展公益诉讼在多数国家的司法实践中,能够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这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也有大胆的尝试。令人遗憾的是我国2012年《民事诉讼法》对于可以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只是作了宣示性的规定。虽然新修改实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于有关组织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但是对于有关机关的概念和内涵仍然缺乏法律依据。构建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制度对于完善我国公益诉讼制度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更好地维护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3.
我国代表选举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的选举制度弊端较多,在候选人的提名和确定,直接选举的范围,对代表的监督和罢免等方面都存在制度上的不足。重视选民或代表提名推荐的代表候选人,引入竞选制度,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增加专职代表的名额,建立选举诉讼制度是当前完善我国代表选举制度可以采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我国代位权诉讼突破了传统民法理论界的"入库规则",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代位权诉讼制度。我国相关诉讼立法并未对既判力范围进行相关规定,结合传统既判力范围理论,具体分析我国代位权诉讼既判力的主观、客观及时间范围对立法完善有重大意义。我国代位权诉讼既判力的范围应当及于债务人并及于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债权债务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穷国办大教育”的特殊国情下 ,中国如何将沉重的人口负担真正转化为人才优势 ?如何使 9亿农民的子孙后代走出农村 ?这些问题无疑都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做出回答 ,要求尽快建立起适合中国发展现状的高等教育体制。应以教育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原则 ,从整体性角度对高等教育体制的重建做出初步设想。即实行一年两轮招生制度、学费改革及大范围足额商业性助学贷款和有差别还款制度。  相似文献   

16.
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公益诉讼是维护公共利益和保证良好的社会运行机制形成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但这一制度目前尚未在我国确立,以至在公共利益遭到侵犯时,缺乏有效的司法救济途径。本文在分析研究公益诉讼制度存在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在我国建立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法治作为人类现代政治文明的主要成果,已得到人们普遍的认同,作为当今世界潮流,也已是不争的事实。我国近代以来,以法治取代人治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百年过去后的今天,可以说建设法治国家已成为全国上下痛定思痛后取得的共识。但考察我们的法治进程可以看到,这种所谓共识只是表面的。我们的现实和历史让我们举步维艰。要真正建设法治国家,从理论到实践,我们都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8.
上诉制度作为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多样化的司法职责,同时也面临着在公平与效率之间衡平的矛盾。在我国的上诉制度的设计理念中,确保司法的正确性是最重要的目标,审级制度保障司法正确的一般原理是以权力分立为基础的上下级法院间的双向制约,以及公民的诉讼权利对审判权力的制约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