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骚"字趣谈     
清风 《语文新圃》2008,(7):42-43
屈原一篇洋洋洒洒的<离骚>,开"骚"字殊用之先河.关于"离骚"二字的解释历来说法很多,大多说是离别忧愁、矛盾之意.而后数百年,"骚"字品位极高,好象为文化人专用.人们所熟悉的,如称<楚辞>为骚体、尊屈原为"骚人";诗人、文人为"骚人墨客".……  相似文献   

2.
<楚辞>是我国文学宝库里的瑰宝,收编的绝大部分是屈原的诗作.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不仅对我国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其诗作中栽入了大量的中草药,对研究我国古代药物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主要对"屈骚"中所栽中草药进行概析,进而结合屈原的身世、信仰、生活习惯等揭示屈原与中医中药的关系,从医学的新视角来研究屈原与"屈骚".  相似文献   

3.
屈原在创作<天问>时借鉴了歌诗的结构模式,这主要表现在尾章具有"乱"的特征.屈原借鉴歌诗结构模式的同时也有所超越:<天问>尾章并非前文内客的总结概括,而是一步步推导出的结论;<天问>具有歌诗特征但不是歌诗.屈原对歌诗创作手法的借鉴与超越体现了诗人创作的自觉.  相似文献   

4.
其意与<离骚>一脉相承,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天问>又是一座文学丰碑.不仅表现了屈原探索宇宙的科学精神,也表现出了他对人生的极大关怀.<天问>不仅为我们保存了大量的古代传说故事,而且大大拓宽了我们的审美视角. <天问>中所呈现的琦玮之事,惊世绝俗之伦,穷就宇宙,人生本原的勇气,正是我们当今科学领域所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5.
《屈骚探幽》是赵逵夫先生十几年来呕心屈赋研究的一部代表性成果。如果说他的《屈原与他的时代》一书主要是从文献学角度对屈原的世系、行踪、思想、主张、创作、交游及当时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全方位考察的话,那么,《屈骚探幽》则主要是从文艺学、美学、阐释学的角度对屈原的代表作《离骚》作了立体式探索。  相似文献   

6.
曹植之所以能开创赋体新境界,成为一代赋家,与他对屈骚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本文以曹植的<橘赋>与屈原的<橘颂>相比较,从中见出曹植在题材内容、表现方法、语言形式等方面对屈骚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7.
历代仿骚作品始终没有偏离《离骚》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忠君恋阙的主题。黄道周《续离骚》《续招魂》二文在艺术形式上继承屈骚;其题材内容则标新立异,抒写失怙之痛。黄道周以孝子事亲之情取代了屈骚忠臣事君之志,看似远离屈骚的题旨,其实是一致的。屈原是黄道周道德人格的楷模,因此黄道周追步屈原,以孝子比照忠臣,以孝子事亲比照忠臣事君;这一题材内容的开拓,是以黄道周忠孝一体的孝道观为前提的,并体现其致力于孝子而忠臣的道德养成的自修轨迹。  相似文献   

8.
屈原<天问>叙事,确有5处因错简而致结构紊乱、次序不清的现象.重新整理原文的叙事层次,并从叙事结构的角度尝试分析其韵式,对读懂<天问>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屈子曾为"左徒"三闾大夫"之职,这对<天问>"多奇怪之事"诗风的形成应有所影响."语怪"很可能也是屈子独特的外交方式,其"娴于辞令"当包含不少怪力乱神内容."三闾大夫"相当于"公族大夫"一类职务,掌管与<帝系><世本>一类有关"谱属"的书籍,当多"语怪"之作,成为<天问>"多奇怪之事"的"谱属"诗形成诱因之一.通过屈子职司的考察,可知<天问>"多奇怪之事"的诗风打上了屈子仕宦经历的烙印,屈原的"语怪"根植于当时的政教传统,而非空穴来风之作.  相似文献   

10.
<九辩>的性质归属,乃现代<楚辞>学中的一重要课题.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风靡的是"宋玉自闵"说,而此"新说"实似是而大非.首先,<九辩>文句多来自屈作;其次,<九辩>之多同屈作证其为屈原作之非;第三,从<九辩>句多同屈作辩其必为代屈原立言而作.由是观之,本课题尚有进一步研讨的余地.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的湖北文人形成了引人瞩目的仿骚写作现象,文士们在诗歌命题、句式、词语方面袭取屈骚的体貌,在意象方面青睐"香草美人"和"鬼神",在抒情方面继承多忧善怨的特色,在价值方面延续了屈赋的现实主义精神。明清时期湖北文人的诗歌创作之所以明显受到屈骚的影响,显著的原因是他们崇拜屈原,皈依屈骚,对屈骚的传承和发展怀着强烈的使命感,有意识地继承屈骚的传统和精神。明清时期湖北文人的仿骚写作为诗坛画出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12.
"折衷"是刘勰的主要论文方法,<文心雕龙>"变乎<骚>"一语较典型地体现了他的这种"折衷"思维模式.在刘勰看来,体"资于故实"、数"酌于新声"是文"变"之"势"、"理",而<楚辞>则是对这两者的集中体现."变乎<骚>"者,实指<骚>(概指<楚辞>)为文"变"之典范.  相似文献   

13.
通过清理<九辩>以及汉代拟骚作品中有关屈原及楚辞作品的流传,可以了解战国至西汉初期楚辞作品流传的具体篇目和屈原的遭遇事迹,由此形成的以屈原为中心的楚辞文学的传统,可以弥补先秦、汉初文献记载的缺失.特别是其中大量的诗句因袭,可以见出作者的精心构思,并不是所谓的简单模拟.它是以第一人称方式,以屈原身份说话的艺术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上官对屈原的嫉妒是屈原被疏的原因.屈原遭谗被疏的直接导火线是屈原属草稿未定."夺稿说"不能成立."改稿说"也不能成立.上官之所夺为屈原之权.<史记>内部、<史记>与<新序>关于屈原疏放的记载不存在矛盾.  相似文献   

15.
邵杰 《钦州学院学报》2010,25(2):20-21,29
<离骚>之后有<幽通>、<思玄>与<答客难>之后有<解嘲>、<答宾戏>并非一回事.俞樾之"昭明不达斯旨,妄标‘骚'体,然则<幽通赋>可谓之‘通',<思玄赋>可谓之‘玄'乎?乃至<九歌>、<九辩>、<招魂>、<招隐>不分体例,尽被‘骚'名,古人所不料矣"说,犹大科学家走出实验室竟忘记了科学常识.而两部较为权威的<中国文学大辞典>介绍骆鸿凯<文选学>均有严重的失误.  相似文献   

16.
从《天问》看稷下学对屈原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原思想的基本构成是相当复杂的,除了南方楚文化基因外,它还深受北方文化尤其是稷下学思想的影响,屈原的重要作品《天问》中就透露出了这样的信息。以《天问》为主要考察对象,从宇宙论、天命观以及屈原对待“尊贤”问题的态度等方面,可见稷下学对屈原思想形成所施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 一对《天问》的全面校理、多维探索,是龚维英楚辞研究的致力之处。具体地说,龚维英认为《天问》所叙与《史记》之《屈原列传》、《楚世家》等史籍记载相合;从《离骚》、《天问》所反映的年龄、对天命的态度可以看到屈原思想的发展脉络;《天问》带有明显的南方“蛮夷”色彩,其著作权应归屈原。进而从屈作内证论定《天问》作于晚年放逐途中,始于顷襄王初年前后,定稿于自沉之前,与《哀郢》相先后。他  相似文献   

18.
<屈原作品>是中国先秦时代古典文学精华的代表,作者誉称为中国诗祖.世界文化名人.可是,先秦时代的作品没有署名的习俗,<屈原作品>也不例外.我们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先秦时代的"屈原"是"人称".因为此时的中国尚未有"姓"的出现.中国"姓"产生于秦始皇建立户籍制度时,它比<屈原作品>形成的年代晚半个世纪.<屈原作品>记述的都是楚黔中郡"治理战乱根源和归属的历史文献",文献的内容是"屈(治理)原(根源和归属)",后人移花接木,让不是"人称"的"屈原"充当了失传的作者,起到了"歪打正着"的效果.司马迁为之立<传>,"屈原"便成了<屈原作品>法定的作者了.但后人构筑的"屈原"不等于<屈原作品>的作者.因为<屈原作品>的作者比构筑的"屈原"要伟大得多,他才是真正的中国诗祖,世界文化名人.  相似文献   

19.
论屈原思想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不是一位纯粹意义上的思想家。在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论坛上,他并没有自成体系的论著以争得一家之名。但正如司马迁用了他的史学巨著《史记》一样,屈原则是用了他的《天问》、《离骚》、《九章》等伟大诗作,加入自己时代思想界的斗争,而放出了异彩! 对于屈原思想的研究,学术界曾经出现过下述几种倾向:一是习惯于用春秋战国诸  相似文献   

20.
以<诗经>、<楚辞>体现的诗学思想证明:"含蓄"固然可以创造出种种有"言外情"、"文外意",耐人含咀和回味的美的境界;"明快"同样可以创造出"鸯飞鱼跃"、"骏马注坡"武的骏爽、痛快的美的境界."艺术美"的至高境界是丰富多样的,诗骚"含蓄"、"明快"并用的成就,正展示了"艺术美"这种众丽辉映的丰富性."虚静"固然是创作中常见的心境,却不是创作必需的前提条件.诗、骚所显示的创作心境,除了"虚静"外,更有<毛诗序>以来总结的骚动、"摇荡"状况;特别是屈原的"发愤抒情"创作,与那种徜徉山水、"凝神观照",而后豁然有悟的创作状况颇不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