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正>张振龙教授在2014年6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汉魏之际文人风习转型及其文学影响研究"(批准号:14BZW043)。该课题从发生学角度,分别对汉魏之际文人交游、创作、典籍整理、品评、游艺等风习的转型及其文学影响进行微观和宏观上的层级研究。课题主要内容有:(1)文人交游风习转型及其文学影响研究。主要以时间为顺序,对汉魏之际文人交游风习进行考辨,展现其转型的过程和特征,分析其对文学的具体影响。(2)文人创作风习转型及其文学影响研究。注重从时空和创作主体等方面,归纳汉魏之际文人创作风习的新变化,通过对文本的体悟解读,探讨其对文学发展的作用。(3)文  相似文献   

2.
汉魏时期,曹操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文学现象:一方面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似乎既无暇于文学阅读又无暇于文学创作,但他于戎马倥偬之际的创作却多被纳入到正统文学的经典之林而流芳千古;另一方面,他本人在文学创作中所产生社会轰动与时代导向作用,又具有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历史性意义。尽管汉魏的文学评论家并未对曹操诗文给予过高评论.但我们无法否认的事实是:曹操践行并启迪了建安文学,他对建安文学慷慨悲凉风格的形成起到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汉魏之际的家族文学,无论是家族形态,还是家族创作都随着时代发展而改变。东汉家族文学主要表现为赋和奏疏章表等政治应用性文体。但至建安时期,由于文学观念的增强,诗歌精神的复归,以及文学审美认识的提高,文学家族的创作发生了许多变化。不仅文体上诗歌等纯文学形式的题材得到大量创作,而且其它形式文学的艺术成就也趋于成熟和个性化。蔡氏父女和曹氏父子是这个过渡阶段的典型代表,他们直启颇具现代文学意义的家族文学。  相似文献   

4.
隐语文学在汉魏六朝的蓬勃发展与隐语文学创作者的心理机制、汉魏六朝特定的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先秦隐语的发展状况又为汉魏六朝隐语文学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庾信晚期风格的形成,在他一生的创作生涯里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对后世文学发展,特别是唐代文学的繁荣起了直接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具体分析,沿波讨源,找出屈骚精神、汉魏风骨以及太康文学对庾信晚期创作的影响,指出二者在精神境界以及手法上的某种相通和联系,并透过庾信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进一步阐明这一继承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学约自汉魏之际步入自觉的时代,无论在理论还是创作上,都出现了一系列的新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江淹《杂体诗》三十首,将理论与创作结合为有机的整体,其所反映的文学观念,所运用的批评方法,上承魏、晋,下开齐、梁。从对五言诗发展的总结、文学风格品评的演进、作为学习方式的模拟三个方面,探讨其在中国文学自觉演进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裴子野集团作为一个崇古的集团,他们的创作与其尚质的文学主张相一致。裴子野集团现存的诗文作品虽不多,却能追随汉魏风骨,以质朴典雅的风格别具一格。这主要与他们不事雕琢、用语古朴、以理见长的创作特点有关。裴子野等人的创作喜用古体,形式多样,有别于梁代文坛,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8.
汉魏六朝时期俳谐文日渐盛行。从文学批评和文学接受的角度审视这一时期俳谐文学的发展状态有着重要意义。西汉时期,俳谐文学批评理论散见于司马迁、班固、刘向对东方朔、枚皋等人的评论中。并由此可见当时俳谐文学的接受和传播状态。东汉时期,俳谐文学在利禄的驱动下,得到更为自由的发展,传播更为广泛。由蔡邕的《陈政要七事疏》、《后汉书》部分篇目不难看出,当时文人创作俳谐类作品已很正常。三国曹植的《与杨德祖书》、晋葛洪《抱朴子.疾谬》客观上道出了当时俳谐文学接受态度。南北朝时期,俳谐文学的批评达到历史最高峰。总之,汉魏六朝时期,俳谐文学虽没得到大力的提倡,却得到自觉的发展和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杜甫的诗歌创作素有“集大成”之说,从《诗经》至汉魏六朝之苏李、曹刘、颜谢、徐庾等都给予杜诗的创作以巨大影响。其中,梁--北周的望乡诗人庾信,便是给杜甫的诗创作以深刻影响的人物之一。本文主要是想从杜甫的前期创作中选出几例,来探讨一下杜甫如何继承、发展了庾信文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汉魏六朝的男女诗人们在诗歌创作上存在着不同的创作动机和创作视野。从创作动机上看,汉魏六朝的男性创作动机更加多元化,而女性的创作动机则相对单一;从创作经验上看,汉魏六朝时期的男性诗人们在创作视野上要比女性诗人们广阔得多,创作经验也更加丰富,而女性诗人们的创作视野则显得比较狭窄,创作经验也更单一。  相似文献   

11.
文学伦理起源、成形于先秦诸子学说的倡导和文学对社会伦理教化功能的理论自觉与实践,并随中国社会的变迁而流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占据正统政教地位的儒家诗教进一步强化了文学的社会伦理功能,并使之成为影响制约历代文学的主流文学思想。及至近代,剧烈社会动荡下的文学伦理表现出对人文精神强烈的重溯倾向,文学返璞归真。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伦理在政治文化的过度牵制下而异化,并一度疏离文学话语本身。新时期,尤其是社会转型期,文学伦理的倡导和回归,已然成为当下文学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的必须。  相似文献   

12.
从儒门六经之修订,到现当代社会史史料搜集,乡村社会文献整理,在中国已有两千余年之历史。自主体、类别、性质、特征等方面观,与传世典籍文献、官方档案文献并列而存在的民间文献包括乡村社会文献,是一个特定的文献系统。从历史文献学学科视域中审视正在迅速消失中的乡村社会历史文献,进而实现系统科学整理,是民族文献遗产保护的现实举措,是社会史研究的基础工程,也是历史文献学学科重建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它的社会性无法割裂。因此,文学批评具有审美功能和社会政治功能二重性。文学批评的审美功能一方面表现为批评文本自身具有美感吸引力,另一方面表现为通过对作品思想和艺术的分析,深化读者的审美体验,增加读者的审美愉悦。文学批评在分析文学艺术性的同时,必然要涉及文学作品和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关系,并对它们作出衡量和评价。文学批评的社会批评性质,不仅使批评在透视作品的社会性时发现其独特价值和局限,而且通过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评价,使文学批评超越审美和艺术的层面,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也获得自身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14.
现代文学与中国百余年现代化历史相始终,也与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的历史相伴生。将社会性别研究整合进现代文学教学,并没有现成的途径和研究模式可依傍。从社会性别视角描述现代文学发展历程,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教学中要注意揭示文本以及文学现象中复杂的社会的、文化的、阶级的、民族的和社会性别的内涵。社会性别视角在现代文学教学中不应只是在分析个别文本或女性作家创作时偶尔的点缀、个别的运用,而应是整体的意识、全新的照亮。  相似文献   

15.
通俗学繁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无疑接受主体的欣赏情趣起着关键作用。通俗学的两个美学特征:英雄传奇与儿女恋情对其社会阅读心理有很大的影响。研究社会阅读心理有助于推动通俗学乃至当代学的整体繁荣。  相似文献   

16.
The benefits of literature are countless. Social workers, however, are usually not inclined to count the teaching and practice of social work among its beneficiaries. We believe that literature is one of the ways to enrich vital components of social work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skills. In this article, we begin by calling attention to a historical precedent for the use of literature in social work education and practice. We then examine recent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literature on human behavior, empathy, and critical thinking and consider its epistemological roots. Next, we review evidence from social work journals on the use of literature in teaching and practice. Having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s of literature to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practice, we devote most of the article to illustrating how, as social work educators, we are and can be using literature effectively in the teaching of social work.  相似文献   

17.
文学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方面,不仅能够真实地再现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也能够折射出社会的审美需求。因此,对文学作品的全方位解读,就应不仅仅停留在文学层面,而应深入到社会的层面。要透过文学的表象,揭示其深刻的社会内涵。《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他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文学和历史,我们应该能够从中窥见当时社会的一斑。  相似文献   

18.
中国翻译文学历史悠久,进入新世纪以来,翻译文学存在的社会文化语境更为复杂多样,翻译文学因而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本文试图通过对新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发展概况的扫描,揭示新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存在的社会文化语境、特点,及其与中国本土文学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文化全球化的社会环境中,文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陷入岌岌可危的窘境之中。文学的窘境是假象还是必然,大有探明其原因的必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文学陷入如此窘境的社会原因,同时也明确指出文学表面的窘境蕴藏着文学信息化、网络化、虚拟化、大众化的历史契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学从内容到形式正发生着革命性嬗变。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已经成型并日益深化。而社会阶层的变化对文学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家社会地位非中心化,由意识形态的建构者转化为普通的写作者;非职业写作者大量涌现,源自新中间阶层的作家群体开始冲击原有的体制内创作群体;官场文学、白领文学成为热点,乡土文学失去曾经的主导位置,同时也失去了民间视角;文学的阶层区隔功能和交流功能得到强化,审美功能下降,与此相关,文学创作上重内容而轻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