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位女记者,作为中国第六次北极考察队一员,乘坐我国唯一的极地考察破冰船"雪龙"号报道中国第六次北极考察活动。十年前,她也曾随中国第1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赴南极采访。作为一次例行北极科考活动,如何让"这次"不同以往?本文是她在北极的采访感悟。  相似文献   

2.
南极海豹     
《全国新书目》2023,(9):30-33
<正>这是一部书写南极科考事业的科普纪实长篇作品,记录了一位科考工作者在南极日常艰苦且枯燥的科研工作之余的心路历程,以及作为一位中国极地人对南极事业强烈的热爱、担当和期望。通过他笔下叙述和拍摄的南极世界,读者可以进一步认识南极科学考察的意义,了解科考队员在南极艰辛与快乐并存的生活,以及南极独特绚丽的自然景观和可爱的南极生物种群,有助于宣传中国极地事业,提高全民的极地意识,激励广大青少年树立勇于探索极地奥秘的信心和理想。  相似文献   

3.
4月15日,“雪龙”号抵达上海。随着这艘极地科考船的返航,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也落下帷幕。 在这次科考中,有17个人最为引人注目。由他们组成的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继2005年1月18日中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从地面到达南极最高点“冰穹A”之后,再一次成功登上南极内陆的“冰盖之巅”。  相似文献   

4.
163天,20000多公里,275名科考队员离开家乡,漂洋过海,怀揣中国梦想,追逐不落的太阳当地时间2月7日上午,随着一列雪地车队威风凛凛地驶入中山站站区,去年12月中旬赴南极内陆昆仑站执行任务的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内陆队终于返回中山站大本营,历时共54天。昆仑站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西南方向约7.3公里,这不仅是中国在南极内陆建立的首个科考站,也是整个南极地区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严酷的科考站之一。据介绍,在昆仑站执行任务期间,国家863计划支持的液封深冰芯钻实用钻取冰芯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获得了大量深冰芯钻探  相似文献   

5.
第21次南极科考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向南极冰盖之巅发起冲击,它填补了南极科考空白点,弥补了其他国家在南极内陆考察的一个空白区域,使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南极大陆的本来状态。到达南极内陆冰盖最高地区——“冰穹A”的最高点,为我国今后在南极内陆地区建立第三个科学考察站的选址做准备,是这次科考任务中一项最为艰难、也最为引入注目的任务。为了向全国乃至世界观众及时报道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科技事件,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科技专题部承担了第21次南极科考的报道工作,在持续一百多天的报道过程中,《挺进南极冰盖最高点》节目组前后方密切配合,当日传送,当日录制,当日播出,共计完成了累计1310分钟的专题报道,并实现了电视史上的两次突破:从西风带传送画面,从南纬80度以南成功传送画面。  相似文献   

6.
新华社南昌7月9日电(记者胡锦武)5年前曾随中国南极科考队登上南极大陆采访的江西电视台记者郑忠杰,9日起程准备随队参加中国本世纪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采访活动。今年48岁的郑忠杰对此次北极之行充满豪情:"实现从南极到北极采访的跨越,是我20年来的梦想。"1998年、郑忠杰曾与江西电视台的另一位电视记者随中国第十五次南极科考队进行了南极科考的采访报道。此次北极科考是中国第二次进行的北极科考活动,国内将有包括中央电视台、国家海洋报、深圳商报、湖南长沙电视台及江西电视台派出的6名记者随队进行采访组织此次北极科考的目的是考察北极对全球变化的影响和反馈以及北极变化对中国气候环境的影响。此次北极科考路线为:中国大连港——日本海——白令海(穿越白令海峡)——楚科奇  相似文献   

7.
2004年10月25日,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从上海出发,开始了探索南极的又一次征程,挺进被称为“人类无法接近之极”的南极冰盖最高点,这是继极点、磁点、冰点之后南极最后一个关键点。无论从科学价值还是战略意义来看,找到并登上这个点对于我国的南极科考事业来说都至关重要。在历时150多天的征程当中。科考队成功穿越了魔鬼西风带这片世界上最危险的海域,  相似文献   

8.
珠峰测高、人类首次穿越可可西里核心地带、第22次南极科考、中国首次环球大洋科考、贝加尔湖考察……2005年至2006年,一连串科学考察,引起公众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9.
正金秋,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队将从上海启航。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已在罗斯海地区完成规划选址,即将开建。目前,我国在南极科考中已经建立了一支门类齐全、体系完备的科研队伍,组建了一批重点实验室。南极陆基考察在国际科学刊物发表论文数量位居世界前列,回收陨石12000多块,位居世界第三……在有40多个国家参与的南极条约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和作用。33年前,中国首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经历了横渡太平洋,穿越西风  相似文献   

10.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无疑是近期新闻的一个热点。从1984年到1999年,弹指一挥间,中国极地科学考察在迈过第15个年头之后,终于吹响了进军北极的号角。人类即将进入新的千年,我国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已是今非昔比,此次科考自然引起国内外舆论的密切关注。 7月1日开始的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不仅在我国极地科学考察历史上创造了许多第一,也在新闻报道创造了多项第一:极地科考史上记者人数最多;采用高技术手段最全;极地科考首次采用因特网发稿等。而发生在雪龙号上的新闻故事也因此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新的色彩。  相似文献   

11.
以情写海洋     
赵建东 《青年记者》2016,(25):38-41
《中国海洋报》是一份特色鲜明的行业报,报道内容涵盖我国主张管辖海域、两极、大洋等.作为《中国海洋报》的一名记者,我有幸5次出远海.在南极,我感受了极地冰穹的美妙绝伦、冷酷险恶和科考队员的可爱;在马里亚纳海沟,我亲历了中国首台载人深潜器突破7000米的珍贵时刻;在钓鱼岛和南海海域,我见证了海监队员维护海洋权益的英勇壮举.  相似文献   

12.
2006年7月上旬,”十下南极、两上北极”的我国极地科考船“雪龙号”泊于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江苏太仓港,与太仓人民共同庆祝第二个中国航海日。太仓市政府与极地研究中心签订了共建协议,太仓中学和小学命名了“郑和班”、“雪龙号班”。极地科考专家、“雪龙号”船长还与太仓的青少年见面,讲述了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发展的艰辛历程。  相似文献   

13.
航空快递     
《航空档案》2009,(5):4-5
中国南极科考船雪龙号舰载直升机坠江 4月12日上午11时20分,圆满完成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任务的一架直-9A型直升机在转场起飞离开“雪龙”号科学考察船的时候不幸失事坠江。失事直升机是国家海洋局极地办租用中国飞龙专业航空公司的一架直-9A型直升机,编号为B7109。  相似文献   

14.
正从1984年中国首次南极考察至今,每一次考察都是从上海起航的。2017年11月8日,担任第34次南极考察领队、总指挥的,正是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起航前,他深情地介绍:此次去南极,将要建造中国第五个考察站。而上海作为中国极地考察的门户,是怎么诞生的?一杯咖啡的震动南极被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包围,处于完全封闭的状态。约14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95%的  相似文献   

15.
十年前,李栓科这个名字只与世界三极的极地考察有关。他登陆过地球上自然环境最为恶劣的三极,也就是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并从事过第四纪地质环境演变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采访他,首先引起我兴趣的也是他那十多年的科研经历:他参加过中国第七、八、九这三次南极考察队,在南极的时  相似文献   

16.
中国第十四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对于这次南极考察,中央电视台利用Inmarsat(国际移动卫星组织简称)卫星系统进行了多次实时报道,这在国内外均属首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观众与专家对这种新闻题材的报道形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一、问题的提出以往,南极科考报道均是等科考队返回后,记者再将随队拍摄的资料加以整理、编辑后播出。是否能及时地报道科考进度情况,让观众实时地了解科考队员的工作生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按说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异地信息传输、异地采访已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有许多有效方…  相似文献   

17.
《鼎立南极:昆仑站建站纪实》是一部报告文学,作者是山西作家张锐锋先生,书稿交给我的时间是2010年1月.匆匆翻过几十页,粗犷的印象是大题材、主旋律、散文化.如果单从市场零售的角度来看,并不怎么令人兴奋.然而,从获奖的潜质和增益社会的角度来看,这显然不是一部可以随手放置的稿件.点击网上搜索,发现自从1982年我国正式启动南极科考以后,出版过的相应图书,文学的、科普的、专业的,有数百种之多,其中不乏大部头,也不乏轰动者.近几年,南极的关注度显然没有以前高.尤其是中国人登上南极最高点冰穹A建立昆仑站以后,虽然出版过参与某次科考的随队记者和随队医生的手记各一种,却没有一都能够反映完整全貌.南极科考活动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它代表着中国在南极的实际存在,怎奈这些年吸引眼球的事情太多,南极有点审美疲劳,好像被抢了风头.换个角度想,这不也是新鲜感和稀缺性的空间吗?  相似文献   

18.
由中央电视台与凤凰卫视合作举行的大型电视采访——《极地跨越》,2001年10月28日在北京中内电视台举行了出发仪式。《极地跨越》是21世纪一次规模空前的电视活动,摄制组集中了电视界一流高手,他们将驾驶6辆越野车,用8个月的时间从南极出发,自南向北,穿越美洲大陆,到达北极,途经30余个国家和地区,完成“中国人走世界、中国人看世界、中国人说世界”的地理大跨越。《极地跨越》大型采访行动将探索世界最寒冷的极地、世界最神秘的国度、世界最鲜为人知的文化、世界最先进的科技圣地和世界最狂热的大都会等。  相似文献   

19.
重返两极     
第四次国际极地年对中国既是一次谋求长远发展的战略性机遇,也是维护极地权益的历史性挑战  相似文献   

20.
速读     
中国精心安排“奥运外交盛宴”,央企负责人基本薪水三年不变,台拟申请“参与”联合国,中国制造业明年有望全球第一,央行酝酿改变“大区行体制”,中国空军首次发布禁酒令,中国将建第一座南极科考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