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天翼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作家,一生创作了许多成人作品和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他谙熟儿童心理,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有选择的吸收借鉴民间童话的精华,创作出具有中国气派的童话精品,成为中国文学童话的开拓者之一。他的童话作品一版再版,深受儿童的欢迎,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相似文献   

2.
"童话大王"郑渊洁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热闹派"童话的杰出代表,他的早期童话作品采取极为幽默、夸张的表现手法,抛开传统儿童文学的政治立场和教化观念,彰显出令儿童自由快乐的热闹风格和游戏精神,而这些特征都与老一辈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有密切关系。通过一系列比较研究可以看到,郑渊洁完成了对张天翼儿童文学的继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3.
时代和家庭的影响使张天翼在童话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幽默特色。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儿童文学作品多是粗制滥造 ,旨在毒害儿童、奴化儿童。张天翼最先正视现实 ,揭露现实 ,重视儿童文学寓教于乐的功能。他运用幽默的笔法、新奇的夸张 ,塑造儿童喜闻乐见的人物形象 ,构思令人捧腹的情节 ,语言描写体现儿童口语特征 ,充满儿童情趣 ,使其童话作品呈现自然天成的幽默特色。同时 ,他把幽默作为锋利的解剖刀 ,借助纵横捭阖的比喻 ,讽刺剖析旧社会的种种弊端 ,作品洋溢着冷峭、睿智的笑 ,笑声中儿童们不知不觉地得到了道德的教育 ,涤尽了心头的尘埃。  相似文献   

4.
时代和家庭的影响使张天翼在童话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幽默特色。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儿童文学作品多是粗制滥造,旨在毒害儿童、奴化儿童。张天翼最先正视现实,揭露现实,重视儿童文学寓教于乐的功能。他运用幽默的笔法、新奇的夸张,塑造儿童喜闻乐见的人物形象,构思令人捧腹的情节,语言描写体现儿童口语特征,充满儿童情趣,使其童话作品呈现自然天成的幽默特色。同时,他把幽默作为锋利的解剖刀,借助纵模捭阖的比喻,讽刺剖析旧社会的种种弊端,作品洋溢着冷峭、睿智的笑,笑声中儿童们不知不觉地得到了道德的德育,涤尽民心头的尘埃。  相似文献   

5.
老童话作家、儿童文学翻译家任溶溶的前期创作充满了“教育童话”的色彩。80年代后,他提出了创作“热闹派”童话的文学主张,为童话创作注入游戏品格,开创了中国童话创作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6.
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是中国长篇童话的开山之作。他的"新奇的"叙事姿态,奠定了其作为中国儿童文学拓荒者的卓越地位。这种"新奇的"叙事姿态主要表现,一是儿童文学"有益、有趣"的创作标准,二是幻想里折射出的斑斓人生,三是幻想中闪现出的独创光彩,其间的思想与智慧带给小读者独特的艺术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7.
张天翼和郑渊洁是当代两位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他们的童话作品受到儿童文学界和广大孩子的欢迎。本文主要通过对两位作家塑造的顽童形象的分析比较,结合作家的个性特征和时代特征,通过对"好孩子"的不同定义、对人物塑造的不同关注点、对儿童幻想的不同态度以及感性化的不同程度这四个方面探微张天翼和郑渊洁童话创作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8.
“六·一”前夕 ,《小学生导刊》和《中外童话画刊》向新闻界透露 :两刊和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等单位将设万元重奖 ,征集短篇童话寓言佳作 ,为小读者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小学生导刊》是由湖南教育报刊社主办的一份面向小学生的综合性期刊 ,期发量300多万册 ,深受小读者喜欢 ;《中外童话画刊》则以开启智力、培养创造才能为宗旨 ,不断为少年儿童提供中外最新最美的童话佳作。为回报社会、促进童话寓言创作 ,两刊编辑部和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湖南省寓言童话文学研究会 ,特联合组织第二届“张天翼童话寓言奖”评奖 ,从即…  相似文献   

9.
张天翼作为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在解放后所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宝葫芦的秘密》一直获得了高度的评价,作者所塑造的王葆和"宝葫芦"形象几十年来一直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故本文将对宝葫芦的形象内涵进行分析,从这篇童话所展现的教育内涵来探讨张天翼在《宝葫芦的秘密》中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是我国最早的儿童文学作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为孩子们创作了童话、小说、歌谣、剧本、寓言等大量作品,更为中小学生编写了多种语文课本。他对儿童文学的概念、界定,他创作儿童文学的态度、情趣与表现方法,都折射着一位教育家的观念感情,贯穿着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与思想方法。他的儿童文学作品是时代的投影,显示出他的文学观,更透视出他的教育观。  相似文献   

11.
1984年9月,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的莫言,终于圆了他多年的大学梦,然而,“军艺”的学习也成了莫言文学创作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刊载于1986年《人民文学》第3期的《红高粱》给莫言带来了极大的声誉,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等文学思潮对其的争相命名,构成了《红高粱》最耀眼的一道光芒。论文以80年代文学生成的视角,具体考察《红高粱》诞生的过程,试图从纷繁复杂的“红高梁”现象中,厘清《红高粱》的创作意图以及莫言与80年代高潮迭起的军事文学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其创作困境、策略以及其与80年代文学思潮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张裕钊的诗文创作可以以光绪九年(1883)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为其诗文创作的探索、繁荣期,后期为其诗文创作的成熟、衰落期。张裕钊在莲池书院创作的散文,是其后期散文的代表作,其中《重修南宫县学记》、《夏润之孙桐之母姚宜人六十寿序》两篇最能体现张裕钊后期散文"以意度胜"和"词峻以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梁宗岱是现代文学京派文学批评的重镇。1944年,他创作了长篇美学论文《试论直觉与表现》。在此文中,他批判了克罗齐的“直觉即袁现”说,并从自己的诗歌创作和审美批评出发,将审美创造过程分为受感、酝酿、结晶和表现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深入地揭示了审美期待的表现、审美意象的生成、审美体验的回味及审美传达的整体过程.深化了中国现代美学在审美创造论方面的研究,其理论创新思维对当代美学的建设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儿童文学创作的深层动因是作家的无意识,由他的自主情结所主宰,而创作的内容大都与其童年创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儿童文学创作中的典型形象都是人类原型的表现,任何一种原型都有人类命运的碎片。原型的表现为儿童文学形象增添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的深度。儿童文学创作的本质是作家的白日梦,是儿童愿望的达成,而象征的方法就是造梦的方法,是儿童文学的主要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5.
鲁迅以文化启蒙的视角惊异地发现了现实中残酷的儿童世界,并在作品中批判性地呈现并拷问了儿童精神被虐杀,逐渐沦为麻木的“看客”和残忍的“吃人者”的现实。为改变这一现实,鲁迅在文本中憧憬着理想的儿童世界,并为这一理想的实现提出了一系列创见性的观点。鲁迅将对儿童的关注纳入到整个文化启蒙的视域中加以参照,力肉通过“立人”建立理想的“人围”。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张惠言编订《词选》、写作《词选序》与集中进行词学创作时期的学术背景及人生景遇,追索张惠言词学理想的形成原因,分析张惠言在博观约取的创作实践中,如何为表述词学理想而寻找可行的道路,以及贯穿于选词、论词、作词中的人格境界.  相似文献   

17.
司马文森自一九三六年开始从事创作直至一九六八年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一共写出近三十部作品,包括长、中、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儿童文学、电影剧本等等。抗战期间他在桂林主编《文艺生活》,不仅影响华南、西南,而且风行海外。笔者就他早期创作进行评述。因为其一,司马文森早期创作大都以闽南社会为背景,较准确地表达了抗战前夕闽南社会现实,表现闽南人民的精神风貌,故事情节与日常生活相联结,对特定地区的地理风光、民俗风情都刻画得纤细入微、亲切动人。其二,司马文森一开始从事创作就具有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这就为他毕生创作奠定了基调。他早期某些艺术手法在其后创作实践中不断发展、提高,渐臻成熟,从而形成特有的艺术风格。探索司马文森早期作品,对于进一步研究他的创作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把握苏轼的文学创作历程及其文学地位,不能不推究北宋党争对其的影响。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北宋朋党之争,对苏轼的政治生命和文学创作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苏轼一方面具有党争双方喜同恶异、党同伐异的主体性格,另一方面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主体性格,即"危言危行、独立不倚、不为苟生、有益于世"的主体性格。正是北宋党争中苏轼的这一独特的主体性格造就了苏轼的文学业绩。  相似文献   

19.
在革命历史题材儿童文学创作中,海南作家张品成体现出独特的意义。他通过革命叙述的微言大义、历史的考证与补阙等手法体现了史诗的另一种写法。他一方面打造了多彩的少年儿童形象长廊,同时也尽量增添作品的浪漫化表达,从而较好地体现出创作的儿童性。在人物三角关系设置以及叙事节奏等方面,作者也体现出鲜明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校辑本《张子野词》是尚未引起学界关注的词学文献,本文首先揭橥其文献特征和流播过程,并对其校词的特色、存在的误区等进行讨论.以此为基础,探讨《张子野词》对王国维词学建构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分析王国维探讨张先词时对“境界”说的体认,随后探析王国维并不特别看重张先词的原因,并以此为例探讨其论词标准.最后讨论王国维在创作方面对张先词的潜在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