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南方人物周刊》2006年第1期有对当红明星赵薇的一篇专访,其中有几段答记问,个人感觉很有点意思,边看边作了录: A:当初演《还珠格格》我也被骂得很惨。我不认为一部戏大家都说好是一个正常现象,其实,懂哲学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不可能大家对一件事都说好。  相似文献   

2.
《南方人物周刊》2006年第一期有对当红明星赵薇的一篇专访,其中有几段答记者问,个人感觉很有点意思,边看边作了摘录:A:当初演《还珠格格》我也被骂得很惨。我不认为一部戏大家都说好是一个正常现象,其实,懂哲学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不可能大家对一件事都说好。B:一部戏的成败不是一个演员可以决定的,但大家很容易把一部戏好坏全算到我头上来。C:大家对于我每一次的新动作不知道用什么词来形容,我只要接一部新的戏,大家就说是转型。我也不能天天转啊。D:不要问我最什么什么。我感觉没有最什么、最什么的事情。你问我最喜欢、最爱什么,我都…  相似文献   

3.
难忘的告别演出 借调濮存昕来演的《秦皇父子》是我导的最后一个戏。为什么最后一个戏是这个呢?因为到了1987年的时候,那年我60岁,办了离休手续。我也不想再拖下去了,虽然他们有的人拖了几年.可我还是在1987年整整60岁的时候办了离休手续。到这时。就只剩下一个《茶馆》有时候还演,这个剧组不能不去,大家也都回去了,  相似文献   

4.
我这次参与《石头开花》之《信任》这个单元,演一个妇女主任兼会计,同时还有自己的家具厂,挺有趣的一个角色.出演这个角色让我有非常不一样的体会,原来以为要去演一个扶贫戏了,做好了去吃苦的准备.没想到一到江苏宿迁,我看导演一直在挠头说,哎呀,去哪儿拍呀,到处都那么好看,到处都修得那么漂亮.当时我们整个制片团队,大家都在说,没...  相似文献   

5.
河南说,登封“朝阳沟”最正宗豫剧《朝阳沟》唱红全国,并逐渐成为一个“文化品牌”之后,剧作家杨兰春的出生地和创作地也随之上演了“真假朝阳沟”之争。河南登封方面认为,真正的“朝阳沟”就是登封市大冶镇境内的曹村,那里是实实在在的《朝阳沟》的故事发生地,是剧作家杨兰春深入生活并进行创作的地方。据河南文化界人士介绍,1942年,豫剧《朝阳沟》的编剧、导演杨兰春参军来到河南登封,1948年转业到洛阳文工团,1951年,到中央戏剧学院进修了本科。1953年回到河南,在省豫剧三团工作。1957年,他回到曾战斗过的登封县大冶镇曹村,与当地的群众共…  相似文献   

6.
阅读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集,我几次联想到了浑身是戏的演员:会表演的演员演什么都像,而梁先生是写什么都“中”。人们日常的一言一行,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或普通物品,在他的笔下都能熠熠生辉。借用《苍生》中田大妈的口头语:他咋恁能写呢! 初读时,我曾有过上当感:诸如《喜筵》、《喝茶》、《洗澡》、《超级市场》等等,不就是“吃喝拉撒睡”之类的事嘛!不能再简单了,恐怕连中小学生也能写一通。后来,才发现我的领会和认识,乃系“荞麦皮打浆子——不沾板!”在《鼾》里他有这样一段描写:“…  相似文献   

7.
昨晚看了人艺小剧场的《切·格瓦拉》。我应该有充分理由不看这戏。除了我在这里发表过的看法,还有网上读者在此发表的观剧感想。足以让人判断猜想这戏的成色了?在我,还有一个小原因:这个剧组的制作人大段地偷用我的文章,私自挪入造势长稿,以他们的口气发表在报上的时候,竟然懒得变一变主语,用我揉人家集体话语,楞就这么生生地贴在一起。假如,死去的格瓦拉,在剁去双手之后,继续任人宰割。我,至少该保持一点生之孤傲?我去看了戏。我本是去人艺大剧场看《风月无边》。(李渔。戏班子。女戏子。当是表达  相似文献   

8.
1993年夏,以创作和演出了著名现代豫剧《朝阳沟》而闻名的河南省豫剧三团,悄悄把《金瓶梅》搬上了河南戏剧舞台……印刷精美的节目单上有“致观众”的话;“三个女子,一部奇书;四百年来毁誉参半,弦歌声里一窥真容!红尘滚滚,莫道一个“淫”字了得;悲欢歌哭,实是明末风俗画图。“色”字左右看,看出美丑百态;“欲”字试解索,解出妻妾苦情。何必包罗万象,但愿一斑见豹。不求同声赞美,恭听议论纷纷…… 一时间,河南戏剧界果然议论纷纷。赞扬者有之;反对者有之;不作任何表态者的人,也有。  相似文献   

9.
1994年11月,我乡需向悬妇联推荐一名优妇女代表,通过领导提名,群众评议,八口楼村靠食用菌生产,罐头加工致富的葛翠萍当选.到该村采访,群众说,这个村像她这样靠搞活经济食用菌致富的家庭主妇很多,好像无特殊之处,后业.我意外地了解到,好是80年代初随男友来农村扎根的城市姑娘,而且是这个乡最领取独生子女证的夫妇,又第一个开办食用菌服务公司好的形象酷肖当年《朝阳沟》的王银环.于是,我写了一篇:《“王银环”少生孩子办公司》,将它寄给了《人口时报》,很快就了表了.我想,这不仅由于它有较好的内容,恐怕也沾了借喻标题的光.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族戏曲是宋元时期,在民间鼓书、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它从诞生起,就带上了话本的某些特点和表现优势。最近,我看了现存最古老的一个戏曲本子、南宋时代的《张协状元》的复古本演出,写的是穷书生张协中了状元忘了恩妻的故事。当时的戏,在展示故事时,先用说书的形式叙说,可以表演的段落就由几个角儿演示,不宜演了就再  相似文献   

11.
“阿加莎·克里斯蒂是举世公认的侦探小说女王。”——摘自英国《观察家报》“美国总统克林顿休闲时常常沉浸在阿加莎·克里斯蒂营造的艺术世界中。”——摘自《参考消息》我们看到这样一个事实——1952年11月25日,伦敦大使戏院开始上演一出叫《捕鼠器》的戏,到现在该剧创下一项骄傲的记录。根据1996年版《万物十大》所记载,英国十出上演时间最长的戏,高居第一位的就是《捕鼠器》。到1995年3月31日,已演出17600多场,而且仍在演下去。居第二位的是《请勿谈性——我们是英国人》,共演6760多场,可说瞠乎其后。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的艺术,故事情节,应该是戏曲的核心。持这种认识的人在写戏时,着力于编排故事情节,把故事编得玄而又玄,险而又险,结果,人物成了情节的“龙套”,观众看了戏,只记住了故事,记不住人物,其实,缺乏人物性格命运纠葛的故事,人们是记忆不长久的,像看了热闹、惊险的武打片,不久,就会忘却得干干净净。回首戏曲史,流传下来的剧目,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人物形象。没有窦娥这个典型人物,就没有《窦娥  相似文献   

13.
《出版参考》2013,(12):26
本刊讯(记者韩阳)4月11日,张小娴最新散文《谢谢你离开我》在北京举行了新书首发式,这也是张小娴出道以来第一次在内地与读者就新书展开交流。张小娴说:"我并没有刻意要写给失恋的人看,也没想要写一部励志书,《谢谢你离开我》就是一本散文,写我的所感所想,写我  相似文献   

14.
最近去西安,在朝阳剧场看秦腔荒诞戏《潘金莲》,偶遇一平素不大爱看戏的朋友。问他,为何对戏忽然有了兴趣?答曰:这出戏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不得不来看看啊! 他的话,使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一本书、一部电影、一篇小说、一个人、  相似文献   

15.
一部《天桥梦》,一部《红绒花》,使青年演员邢岷山在去年的电视屏幕上占尽风光。影视圈里的人与他开玩笑说:“邢岷山啊,北京电视台的电视屏幕都被你包了,八点看你演的《天桥梦》,九点在二台看你演的《红绒花》。”邢岷山心想,  相似文献   

16.
我小的时候农村基本上没什么文艺生活,皮影戏是农村的一个重要文艺活动。当时在我们斜桥有很多皮影戏班子,养蚕季节会演蚕花戏、结婚时会演暖房戏、小孩子满月要演满月戏,几乎天天都有皮影戏看。只要不上学,我就去看皮影戏,每次看完皮影戏回到家中,都会用捡的香烟壳子剪出皮影人物,再缝起  相似文献   

17.
《盘涉参军》在日本文献中被记为般涉调大曲,中序、入破两个部分的曲谱在《新撰乐谱》中得到完整记录。作为大曲的《盘涉参军》,是歌、乐、舞一体的艺术形式,歌舞是其得以与参军戏建立联系的关键元素。中唐时期的“陆参军”已是采歌舞入戏,所用乐曲——《啰唝曲》尚为小曲。衍为大曲的《盘涉参军》应是直接受到“陆参军”的影响,并在唐文宗朝制成、东传。唐代歌舞戏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以歌舞演故事”的传统,进入大曲的参军戏表演亦当保留着扮演脚色表演故事的戏剧特征。  相似文献   

18.
凌翔 《军事记者》2008,(10):48-49
我一直不知道别人是怎样将文章写得活灵活现的,是怎样将不容易让读者感兴趣的那类文章写得引人人胜的。前不久,看了美国著名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一书,我似乎豁然开朗起来。  相似文献   

19.
一段激动人心的回忆 黄卫星:郑老师,您曾经作为大学生合唱团的一员参加过《东方红》的演出,对于新中国前三十年的文化有着切身的体会;同时您现在也是颇有声望的新闻传播学者,所以我想您的一些看法应该对于我们今天研究、认识《东方红》有很重要的意义.我想先问一些关于具体细节的问题吧,当年您参加的大学生合唱团大概有多少人? 郑保卫:当时舞台两边,一边有五六百人,大约有1000多人,包括工人和大学生.整个《东方红》演出人员共有3500人. 黄卫星: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参加排练的? 郑保卫:我是九月份开始排练的. 黄卫星:您记得《东方红》总共演出大概演了多少场? 郑保卫:演了几十场吧,我还真记不住具体数字了.当时总理经常来看演出.前面的演出主要是给来中国访问的外国领导人看,向他们展示和宣传中国革命.  相似文献   

20.
赵凡 《新闻与写作》2001,(11):23-24
“徐院士,请给我一个小时,半个小时也行,再不就十分钟,我要采访你关于大陆科学钻探的问题”(采访提纲我前两个小时就已经传真过去了)。 她肯定地说,不行。她的口吻强硬得让人难以容忍,“如果想让我出洋相,你就来吧!”。 我想了想还是去了。最后,这次采访写出的文章《相约第一井》系列之二受到了行业读者的广泛好评。但是,并不是采访的结果,而是采访的过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采访是记者与被采访人演出的戏,戏能否演下去,要看双方是否真正被调动起来,这就是所谓的“互动” 法拉奇曾经说过:“人物采访是一出戏、一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