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教学(数学版)》2012,(12):F0004-F0004
北京市通州区司空分署街小学始建于1903年,是一所百年老校。现有教学班20个,学生780人,教职工68人。2007年始,学校提出并实施“诗化教育”的办学思路。所谓“诗化教育”,是指以祖国千年诗文化为纽带,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为载体,借诗之魂,创设诗化氛围,打造诗化团队、诗化德育、诗化教学等特色,最终达到促进师生和谐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童媛华 《现代语文》2009,(7):121-122
诗歌是文学之母,是“一切艺术中最崇高、最完美的艺术形式”(亚里士多德语)。因此,诗歌教学不仅是一种知识教育,也是一种审美教育,更是一种情感教育。诗教是传统教育宝库中众多优秀教育值得借鉴发扬的方式之一。它历史悠久,最早创立“诗教”内容和方法的是孔子。他以自己的睿智最早认识到“诗”的多种作用,并把它作为教学内容。他说过:“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近之事父母,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由于这多种作用,孔子有“性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见解和主张,甚至于认为“不学《诗》,无以言”。他要求学生“诵诗三百”为此他完成整理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实际上也是我国最早的“诗教”课本。  相似文献   

3.
点灯的人     
纵观历史,文学教育在我国起步是比较早的,早在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很重视文学的教育功能,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然而迄今为止,文学教育在中学生中收到的成效却不容乐观。这与它所走过的曲折漫长的历程有一定的关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中陶会十五规划课题《重读陶行知人格教育思想研究》文献研究成果,主要探讨“生命即诗”、“诗化人生”、“诗的学校”、“诗的中国”、“诗的世界”和“没有超人的天才”、“什么是真正的诗人”等陶行知诗歌教育的经典命题,为以陶行知诗歌为内容的《现代学生人格学习读本》的实验设计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李翠华 《教师》2008,(4):80-81
记得T·S·艾略特说过,诗歌代表着一个民族最精细的感受与智慧。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称为《诗》。在孔子的眼中,《诗》是具有多种社会意义和教育作用的教材。他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论语·为政》)孔子并称他的教育工作是“兴于《诗》”(论语·泰伯)。他说过一段话:“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关于“兴”的内涵,尽管历来说法不一,汉代孔安国解释为“引譬连类”,宋代学者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  相似文献   

6.
浅谈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王惠玲教学具有教育性,也就是说它不仅仅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还必须同时育人,即不仅要“授业”,还要“传道”。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德国教育...  相似文献   

7.
南通的张謇先生曾专为南通博物苑自撰一副对联:“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设为庠序学校以教”,语出《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其意思是,人民的生活有保彰了,时间也允许了,便要兴办“庠”、“序”、“学”、“校”来教育他们。下联“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语出《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这里所说的“诗”,即《诗经》。意思是说,诗可以培养联想力,提高观察力,形成合群性,学到讽刺、发泄方法,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在近处伺候父母,在远处伺候君主,还可以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据说《诗经》涉及鸟兽草木鱼虫的名称共有260多种,可谓一部介绍动植物生活生长习性的“大百科全书”。张謇在这副对联中表达的主要意思是,兴办学校的目的是教育民众,启迪人们的心智,帮助他们多多学习和掌握自然科学知识。  相似文献   

8.
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一般的客观规律,对一切学校的教学都起作用。古代教育家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  相似文献   

9.
从3000多年前古人的教导:“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到现如今新课标的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可见,古诗教学已越来越受到关注。但由于种种原因,古诗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0.
魏家慧 《学语文》2013,(3):73-74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收录现代诗歌4首,收录古典诗歌22首。由此可见古典诗歌的教学地位。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一支奇葩。学习古典诗歌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对诗教的作用曾给与高度评价:“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相似文献   

11.
李雯 《考试周刊》2011,(56):51-52
"诗教"就是指借助诗歌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它是开展学校环境德育的一种新途径。文章阐述了诗教的德育功能,明确了学校环境德育的含义,提出了可以通过诗化校园环境、诗化课堂环境、诗化教师队伍、诗化学生心灵和诗化课外活动等有效途径开展校园诗教,加强学校环境德育。  相似文献   

12.
《论语·阳货》记载;“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观”、“群”、“怨”可以说是孔子对诗歌特性的简明概括.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诗》理解为广义的艺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中国诗教的功能,应当抓住孔子的《诗》论。整体地全面地剖析孔子的诗教理论,是揭示中国诗教功能的关键。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这就是著名的“兴观群怨”说。这一诗教学说有三层意思:一层是兴、观、群、怨,这是论述诗教的心理功能:诵诗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联想力)、培养人的观察力(分析力)、促进人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典诗文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她滋养了无数中国人。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三干余年前,伟大教育家孔子谆谆教导年轻人应学诗;1999年的一个盎然春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上劝勉我们:“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  相似文献   

15.
孔子对他的儿子伯鱼说:“不学诗无以言”。孔子对他的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由此可见,诗歌的作用可谓多矣!孔子重视诗教,不无道理,值得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新作文》2002,(Z5)
子曰:“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阳货》)可见,多读一点诗多了解一点诗多学一点诗是受益匪浅的。它可以帮助你感知世界,抒发感情,提高认识,增强能力。鉴于此,我们向广大初中生推荐《课外名篇·诗歌卷》(初中版)这本书。除了上述原因,我们推荐这本书还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一、名家主编。本书的全部篇章是由著名作家王安忆、梁晓声选定的。作为名家,他们对文学作品有着特殊的鉴别力,知道哪一些作品的文学价值,审美价值,教育作用大一点,因而…  相似文献   

17.
我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诗教”,即用诗教化人,是古来的传统。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教”在“厚人伦”、“美教化”等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一优良传统在当代的语文教学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目前很多老师不愿意讲诗歌,特别是古诗,认为没什么可讲。  相似文献   

18.
诗歌是人类最古老而又最瑰丽的艺术花朵。我国的诗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素有“诗国”之称。过去,我国许多孩子的启蒙教育就是从诗开始的,它不仅可以增长知识,发展思维,陶冶情操,而且能激发孩子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孔子曾说:“书以道事,诗以达意”、“不学诗,无以言”。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我们要把学校办成一所诗的学校,我想以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  相似文献   

19.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一首好诗,既是一幅艺术珍品、又是一篇美育教材,更是一面政治明镜。在诗歌教学中,教师不断地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底蕴,就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情操得到熏陶、人格得到升华,充分显示出诗歌的教化力量。  相似文献   

20.
王子廓 《高校辅导员学刊》2023,(4):77-81+89+99-100
孔子对《诗》予以高度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他不仅要求其子孔鲤学《诗》,因为“不学《诗》,无以言”,还倡导他所有的学生都应学《诗》,因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从诠释学的视角看,《诗》不仅是一部文学性极高的诗作,而且是一部具有教化、审美、察辨、交往、修身、认知等育人功能的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