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元代宋梅洞的小说《娇红记》与明代孟称舜的戏曲传奇《娇红记》以其在各自领域取得的独特成就 ,赢得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二记不仅本事相同 ,在人物情节、诗词说白等方面也都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因此通过对这两种不同体裁《娇红记》的对比观照 ,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它们的成就与不足 ,走出单一研究《娇红记》小说或戏曲不可避免陷入的误区 ,从而能够重新给小说、戏曲以合理的定位  相似文献   

2.
关于元代宋梅洞的小说《娇红记》的悲剧意义,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娇红记》是否具有严格的悲剧意义还有待商榷:一种认为《娇红记》是一部真正的爱情悲剧。本文从时间叙事角度来分析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从而探讨其悲剧因素。  相似文献   

3.
历来对孟称舜戏曲创作的研究多集中于他的代表作《娇红记》。从文学、思想、时代等多角度诠释《娇红记》传奇成了研究孟称舜戏曲作品的热点,由于孟称舜的戏曲创作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因此仅对《娇红记》传奇进行单一的研究并不能全面客观地揭示孟称舜的创作思想。文章试图把孟称舜的五种爱情剧联系起来分析考察,揭示孟称舜爱情剧创作前后期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孟称舜的《娇红记》是晚明继汤显祖《牡丹亭》之后的又一部爱情戏曲杰作。作者以崭新的思想意识和圆熟的艺术技巧,使得《娇红记》无论是在创作手法、“同心子”爱情理想的建构以及侍妾形象的塑造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相似文献   

5.
小说与戏曲传奇同源共流,互相影响和交融,而且,它们都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各自的特点,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现象,因而对于中国小说发展与戏曲传奇发展来说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因此.研究小说、戏曲传奇之间的关系,是切合我国小说戏曲传奇现象之实际而又必要的研究.本文试以<娇红记>为例,通过对小说版和戏曲传奇版<娇红记>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情感两方面的分析,以此来探明小说与戏曲传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娇红记》是一篇长达一万七八千字的传奇小说,在文言小说中是空前的巨制。它不仅篇幅之长是创纪录的,而且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也有新的突破。只是以往的小说史论著很少讲到宋元以后的文言小说,象《娇红记》这样比较浅俗的作品当然更是不屑一顾了。《娇红记》产生于元代,明人书目都题为“虞伯生编辑”。托名于有名的文人学士虞集。近人根据丘汝乘的《娇红记杂剧序》,才知道是清江宋梅洞所作。宋梅洞名远,他的生平不大可考,只在《元草堂诗馀》里收了他的一首《意难忘》词,据此了解到他在元初与滕  相似文献   

7.
《娇红记》是晚明剧作家孟称舜的一部优秀剧作,这部爱情婚姻悲剧体现了晚明时期“言情”的文学思潮。文章将《娇红记》与它之前的经典言情戏曲作品《西厢记》、《牡丹亭》相对比,探究其言情特点,得出结论:《娇红记》的言情思想有一定的超越性,一方面,从作品塑造的男女主人公形象来分析,情的意蕴一步步深化;另一方面,从作者创作的主题思想来看,情的意蕴一步步扩大。  相似文献   

8.
《娇红记》是元明早期中篇传奇小说的代表作品,小说在人物塑造、细节描写、情感表达等方面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娇红记》艺术效果的取得与其叙事方式紧密相关,它的叙事策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诗笔手法"的运用,二是叙事角度的选取,三是叙事时间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明代戏剧创作中 ,孟称舜的《娇红记》近年来受到不少研究者的瞩目 ,被认为是一部划时代的重要作品。实际上《娇红记》在思想深度上和艺术创造上对前人都无明显突破 ,只是对传统的复制与模仿。其思想意义以及所涉及的社会生活并不能简单地看作是明代社会思潮的反映 ;被学界看重的主人公的恋爱观在当时已不为鲜 ,申、王二人的结合也缺乏深厚的思想基础等 ;其情节、结构及语言也是因陈旧套。为研究者所称道的该剧的悲剧意义 ,因其缺乏必然性而不具典型意义。对《娇红记》的过分肯定 ,恰是对我国戏剧成就的全面否定  相似文献   

10.
《太原大学学报》2016,(2):50-54
孟称舜在创造戏曲《娇红记》时,对小说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戏曲版相较于小说版在情节设置方面通过删改和扩充,使得剧情更紧凑,矛盾更丰富;在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塑造方面,同样进行了扬长避短的继承与修改,令戏曲版在保持原故事的整体脉络下,进一步彰显"情"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1.
曹寅的戏曲作品存世的不多,只有杂剧《北红拂记》、《太平乐事》和传奇《续琵琶记》与《虎口余生》四部。然而,根据尤侗《艮斋倦稿》、萧爽《永宪录续编》、姚燮《今乐考证》、刘廷玑《在园杂志》、清无名氏《传奇汇考》、焦循《剧说》与黄文呖等撰《曲海总目提要》等的记载,可以看出曹寅在戏曲的体制形态、题材的选择、审美追求上都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2.
季札观乐是《左传》中记载的一场重要的审美欣赏活动。季札将他的雅乐审美观和政治见解结合在一起,为后人提供了集表演、欣赏、评论于一体的综合性的审美欣赏活动。从季札观乐活动,可以想见春秋时期的儒家中庸文化、政教风俗以及当时人们对《诗经》的文学风格及音乐审美的体验。季札的评论对我国的音乐和文学审美都带来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嵇康的"声无哀乐"对音乐与情感的关系,音乐的审美特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是,通过对音乐存在的"三要素"和音乐审美中主客体的分析可知:嵇康的观点单纯强调音乐的自然物质属性和音乐的形态层面,忽视了音乐中存在人的主观意识,也忽视了音乐作品的社会历史属性,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14.
《娇红记》是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之一 ,作者孟称舜以现实主义手法描写了申纯、王娇娘的爱情悲剧。申、王的爱情悲剧 ,不只是个人的悲剧 ,实际上也是社会的悲剧、历史的悲剧  相似文献   

15.
清代戏剧美学思潮中出现了“以文律曲”的批评现象。金圣叹的《西厢记》评点最为典型。本文从戏剧之美的本源、戏剧创作主体艺术思维、艺术控制意识、悲剧观念以及戏剧审美欣赏的客观环境、戏剧审美接受等方面,考察了金圣叹戏剧美学思想的优长之处。  相似文献   

16.
《原野》是曹禺秉持着形而上的诗性哲学对宗法制社会家族复仇题材的一次考量。仇虎与焦大星之间兄弟亲情和家族世仇的情感焦虑,构成了《原野》的叙事主题。然而《原野》的审美价值更多地着落在它的副部主题上,正是有了花金子的参与,复仇的神圣使命才染上了情爱的野性活力,使涌动的生命得以冲破逼仄的喉咙,在残阳如血的“原野”直直放歌。也许是激情耗尽的缘故,花金子之后,曹禺再也没有完整地塑造过这样的野性女子。《原野》终成绝唱。  相似文献   

17.
从美学和戏剧理论角度分析和评价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及其理论的得失,可见其史实的艺术是虚构化在戏剧理论方面的审美规律中进行的,这审美的规律就是叙事剧技法和叙事要素的理论作用。叙事剧的技法是以“古为今用”的创作态度来发挥一定的作用,而叙事诗的美学因素就是在历史人物的形象化方面起到一定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是1980年代以来香港最活跃也最引人注目的戏剧实验。解构/拼贴戏剧对传统戏剧及文学文本的重新结构或诠释,和意象戏剧的反戏剧、反文本、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艺术探索与创造,但也潜含着诸多困惑。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现代文艺美学的角度评析了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和《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的主要观点,较深入地研究和分析了《读法》所提出的有关小说的艺术虚构、典型性格、创作手法,以及戏曲艺术的主要人物形象地位、“有无”等艺术辩证手法等文艺美学思想,充分肯定了金圣叹在中国古代美学发展史上对小说美学和戏曲美学理论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