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张姓人士在道教发展中表现突出,张陵创立五斗米道,张角创立太平道,张陵的后人继承发展了五斗米道,使之不断壮大,成为中国道教之源。唐代的张果和元明时代的张三丰都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道长,进一步推动了道教的发展,扩大了影响,最终使道教成为我国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之一。  相似文献   

2.
巨鹿位于河北省南部,是秦汉古郡,东汉末年,巨鹿张角在此创立了太平道,是中国早期的道教派别之一.在历史上的影响极为广大而深远.巨鹿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着道教文化的古风遗韵,为道教服务的道教音乐植根于这块沃土之上,其共性与个性的结合,形成了自身的风格和特点。巨鹿道教音乐承袭道教理念,并与民间民俗相结合,在新时期寻求到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道教是深深根植于中国古代社会,发源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型宗教,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道教与别的宗教一样,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道教的思想渊源是多源的.它继承了古老的巫术和神仙学说,利用老子的威信并改造了道家的理论,吸收了儒家学说中的某些伦理道德规范,借鉴了佛教的戒律,最终从一个最初没有明确教主和基本经典的原始宗教,而发展成为一个在理论上、组织形式上、教义教规等方面都比较完备并能与佛教、儒教相抗衡的在世界上有一定影响的宗教.  相似文献   

4.
道教植根于我国封建社会,为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最初为“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五斗米道”又称“米道”和“天师道”。道教的起源,有很多传说,实际上道教产生于汉魏时期,晋、隋、唐、宋、元为其盛行期,明中期后日趋衰落。北京之白云观,为我国最大的道教殿堂。始建于唐代,有道教曾全真“笫一丛林”,龙门祖庭之称,元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依据汉代史料,对道教产生的诸问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再探讨.文章认为至少至汉后期,已有了普遍的“黄老道”信仰;“天师道”与“太平道”不仅信仰相同,都是信奉黄老道,以黄帝、老子为崇拜对象,而且组织形式也相同,一为二十四治,一为三十六方;《老子想尔注》、《太平经》这两部经典不仅是反映道教教理、教义、教规的经典,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与当时一些教派的行为实践相结合.以上这三个方面是道教在东汉后期形成的标志.道教产生之后,才正式形成真正的神学宗教,真正的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这是历史的进步,有一定的“统一”作用,对社会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宗教的传播与扩散,主要是通过膨胀和迁移两种方式进行的,早期道教的传播主要为后一种形式。这一方面是因为在汉未魏晋南北朝这个特定的军阀混战的政治环境下,兵燹之灾导致人口的迁徙;另方面则是因为这个时期农民起义频繁,农民起义的流动、席卷与有意识的利用,促进了道教的传布,这是道教在传布过程中的突出特点。大体来说,太平道以燕齐江淮为中心,往南传布到了吴会与交州。五斗米道以巴蜀及汉中为据点,往北传布到了三辅、洛阳、邺城等三个地区。曹魏时期,新的道教支派天师道兴起,不但在燕齐江淮及巴蜀汉中地区传布,而且由此两地而传入江南及交广地区。道教之所以兴起于燕齐江淮之地和巴蜀、汉中地区,与两地均受黄老思想的影响以及盛行巫鬼方术之风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金田村起义140周年纪念。太平天国运动是我国近代时期由农民阶级领导的第一场伟大革命运动,其革命目标和理想,同秦未陈胜、吴广起义以来的千百次农民战争基本相同。但是,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不同的时代,既是旧式农民战争的继续,又是中国农民阶级试图担负起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的尝试。 1840年鸦片战争后,我国开始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必然带有这一时代的特征,以区别于历次农民战争。本文拟从下列三个方面谈些看法,求教于同仁。以西方宗教为号召的旗帜古代农民战争缺乏革命理论的指导,在这种历史条件的制约下,只能借助宗教形式作为凝聚农民群众的手段。东汉末年的黄巾军起义,领导人张角在起义前首先创建了太平道,《太平经》录下对“平  相似文献   

8.
胡友平 《考试周刊》2008,(25):232-233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故其历来有着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明建国后道教成为朝廷确定的官方宗教,并得到长足发展,这与明代统治者的崇道等政治背景是密不可分的.明代道教的发展与政治密切结合,形成了明代道教发展的独特特征.本文重点论述了明代道教发展的表现和特征,以及政治背景.  相似文献   

9.
道情艺术的民俗化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情作为一种道教艺术形式,源于唐朝的道教经韵,是道教戏曲音乐艺术的重要形式。在道教世俗化发展中,道情艺术多以人们喜闻乐见的诗歌、戏曲的形式,传播道教教义,宣传出世思想。宋代以降,道情艺术在民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道情艺术从神圣的道教神坛走向世俗的民间舞台,逐渐失去了它本来的宗教色彩,演变为一种纯粹的民俗文化。从道情艺术的民俗化发展过程来看,其与道教的世俗化道路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卫东 《初中生学习》2014,(10):19-19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公元184年2月,张角率"太平道"(黄老道支派)起义。义军头裹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号称"黄巾军"。由此,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宗教形式组织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爆发。起义约10个月后,黄巾军主力遭到官兵的镇压,最终失败。公元192年4~5月间,黄巾军余部青州黄巾军不断壮大,人数达百余万。青州黄巾军的势力向兖州方向扩展,并在东平附近斩杀兖州刺史刘岱。  相似文献   

11.
巨鹿位于河北省南部,是秦汉古郡。东汉末年,巨鹿张角在此创立了太平道,是中国早期的道教派别之一,在历史上的影响极为广大而深远。巨鹿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着道教文化的古风遗韵,为道教服务的道教音乐植根于这块沃土之上,其共性与个性的结合,形成了自身的风格和特点。巨鹿道教音乐承袭道教理念,并与民间民俗相结合,在新时期寻求到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东汉中后期太平道在河北地区的形成,并不是偶然性突发的。太平道在河北地区的产生遵循道教产生的普遍规律同时,也有自身独特性。河北地区地理区域、悠久历史文化积累和当时遭受严重的天灾人祸等等多重因素的促发太平道在该地区的产生。在围绕以上诸因素基础上探索和理清太平道在河北地区产生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钜鹿人张角生活在东汉末年社会矛盾激化的年代,起初奉事黄老道,后来创立太平道,中平元年(184年),发动八州并起的黄巾大起义,虽然由于各种原因失败了,但却沉重地打击了东汉皇朝,使其陷入土崩瓦解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4.
作为生活方式的宗教--以瑶族宗教研究问题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瑶族宗教的审视不能纠缠于“瑶族道教”之争,而只能将道教作为我们认识乃至研究瑶族宗教的一个话语表达的参照系统;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瑶族宗教有着与瑶人的生活世界密切相关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5.
唐传奇是中国文言小说成熟的标志。作为道教文化的宣传者,唐传奇吸收道教的文化底蕴,一方面充分运用自身的优势阐释道教思想,另一方面展现了自身的独特生机。道教作为本土宗教,其理论与唐传奇紧密结合,道家深奥的学问借助唐传奇的文学体裁得以通俗易懂地展现。唐传奇与道教有着多重关系,除了互利的方面外,道教具有禁欲思想,而作为文学,唐传奇具有人文情怀和启迪作用,二者在宣传"人欲"方面存在冲突。  相似文献   

16.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古教,是汉末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的组织者。至于道教的产生,它的本质,它与古宗教的关系以及它的创始人等问题,至今有着不同的看法。本文拟就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以就正于诸贤。一、原始道教与古代宗教的关系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一种历史现象,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它受社会物质生产和文化发展的影响与制约。 1、北京周口店古迹的研究证明,我们的祖先远在50万年——70万年前就居住在这块土地上。在漫长的原始公社制时代,经过艰巨而光荣的劳动斗争,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从原始时代人物混同意识中,由于不了解万物之所以生,所以死,逐渐发展到万物有灵论。同时又有图腾崇拜论;随着生产力的逐渐提高,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7.
宗教与文学作为人类文明的两大硕果,在其各自发展过程中必将受到对方的影响,事实也确实如此。而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自是不言而喻的。在中国历史上,宋元明三朝是道教大盛的时期,作为此时间段里诞生的作品"三言"自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影响,在此,我们重点讨论道教神仙信仰对其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农民起义利用宗教和封建迷信在起义的准备、发动阶段和起义初期往往可以起到宣传动员的作用,容易打动千千万万贫苦农民的心,但由于 宗教固有的保守性和虚伪性,决定了农民起义利用宗教作为外衣最终会产生最严重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道教科仪是对道教道场法事的统称,是道教宗教实践的主要形式。其不仅具备程序性的外在表演系统,更重要的是集中而又艺术化地体现了道教理念。道教科仪自东汉时期形成以来,一直都是道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长期的演变、发展之中不断吸收民俗,在其显著的宗教功能外,也发挥着其他多种多样的社会性功能,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文章结合历史文献资料,采用历史学、民俗学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从香港黄大仙祠的科仪个案研究入手,尝试探究道教科仪的宗教功能与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0.
农民起义利用宗教和封建迷信在起义的准备、发动阶段和起义初期往往可以起到宣传动员作用,容易打动千千万万贫苦农民的心,但由于宗教固有的保守性和虚伪性,决定了农民起义利用宗教作为外衣最终会产生严重的消极作用。甚至构成导致农民起义走向失败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