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何月珍 《兰台世界》2012,(28):74-75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及诗人,但是长期以来,曹操在大多数人心中仍是一个反面人物的形象,如京剧中的曹操就是一个奸臣形象.历史上对曹操形象的评价是:"富有谋略与才智,治军严谨,有胆识."罗贯中在其《三国演义》中成功塑造了人们家喻户晓的曹操形象.  相似文献   

2.
曹操,可以说是千百年来争议最多的一个历史人物。有人认为历史上的曹操是个杰出人物,小说中的曹操是个反面角色,并且认为曹操的形象都是被小说歪曲与丑化了的。20世纪50年代末,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翦伯赞等人,曾发起为曹操恢复名誉的讨论,人们称之为“替曹操翻案”。  相似文献   

3.
曹操,可以说是千百年来争议最多的一个历史人物.有人认为历史上的曹操是个杰出人物,小说中的曹操是个反面角色,并且认为曹操的形象都是被小说歪曲与丑化了的.20世纪50年代末,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翦伯赞等人,曾发起为曹操恢复名誉的讨论,人们称之为"替曹操翻案".  相似文献   

4.
赵伟 《兰台世界》2014,(10):138-139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代枭雄,他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政治黑暗,曹操曾三次颁发“求贤令”,充分体现了曹操的用人心理。本文主要对“求贤令”中曹操用人心理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5.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代枭雄,他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政治黑暗,曹操曾三次颁发"求贤令",充分体现了曹操的用人心理。本文主要对"求贤令"中曹操用人心理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6.
谢安 《青年记者》2007,(5):78-79
诸葛亮与曹操,孰强孰弱?为了便于理解,先从两个耳熟能详的三国人物说起。历来认为,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而曹操则阴险毒辣、老奸巨猾。然而,毛泽东却对曹操情有独钟,曾说过:“说曹操是白脸奸臣……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这个案要翻。”  相似文献   

7.
<正>曹操,字孟德,是我国东汉末年非常著名的政治家,曾经担任汉朝丞相,获得魏王的爵位。曹操的儿子中比较有名的是曹丕和曹植。曹丕在继承魏王爵位后不久便接受汉献帝的禅让成为魏朝的开国皇帝。曹植是曹操比较看重的儿子,曾经想传位于他,后曹植被封为陈王,死后谥号"思",因此经常被称为陈思王。曹操、曹丕和曹植是建安时期的著名文学家、诗人,被后人尊为"三曹"。曹  相似文献   

8.
名人选婿     
曹操重才 曹操有个女儿,长得聪明伶俐。许多官员都为儿子说亲。曹操不选殷富之家,不选奶油小生,却选中了“独眼龙”丁异。众人大惑不解。曹操说:“比丁异长得俊的青年多的是,但像丁异这样有才能的后生却很难找到。”  相似文献   

9.
曹操曾三次颁布求贤令,宗旨很明确,不拘一格,惟才是举。因而他的麾下,聚集了各式各样的人物。颇有一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象。曹操也杀过几个文人,而且名气都是相当大的。看起来,似与求贤令精神不符,细究原委,却又颇有些耐人寻味的地方。其中,杀杨修的故事传得最广。几个回合读者都耳熟能详。无非:一,新花园落成,曹操前往视察,不置褒贬,于门上写一“活”字而去,众人不解,独杨修看破,说,门内添活,乃一阔字,丞相嫌门阔耳。于是改窄。曹操得知,表面称美,心甚忌之。二,塞北送酥一盒至,操自写“一合酥”三字,置之案头,修入见之,取匙与众人分食。操问其故,修即点破,一合酥者,即一人一口酥也。操虽喜笑,而心恶之。三,操恐人暗算,吩咐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后来果出演“梦中杀人”一幕。众人蒙在鼓  相似文献   

10.
三国时期的曹操,历来是人们褒贬不一、多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三国志·武帝纪>称曹操为"汉相国参之后"(即曹参的后代),历代均为官宦,而其父曹嵩却是曹家养子;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轻时曾多次上疏切谏,批评朝政,自己却"持法峻刻",甚至属下有错也棒杀之;好学多思.……  相似文献   

11.
曹操《气出倡》三首是模拟汉代古曲之作,古辞丢失,曲题难明。古今学人对曹操之作颇多误解,如认定为游仙之作,没有积极意义,且与曹操"性不信天命""见欺神仙"之精神相悖。本文经多方考索分析,以为曹操《气出倡》并非求仙之作,而是描摹由"仙倡"表演的乐舞百戏,并对汉古曲《气出》之题义作出蠡测,其与汉代迎气活动密切相关,类似于"月令迎气乐"的乐舞表演。在此基础上,联系建安时期的公宴诗予以多方证明,《气出倡》三首为"游宴"而非"游仙"。曹操本人在求仙态度方面并无矛盾之处。  相似文献   

12.
王迅 《兰台内外》2013,(6):18-19
《三国演义》人物众多,有名有姓的就有1200人。既有曹操、诸葛亮、刘备这样的大腕儿,也有名字只出现一次的历史过客;更有一些深藏不露的配角,悄悄改变了历史能走向。历史作家马伯庸的新书《三国配角演义》,将这些着墨不多的人物推向了前台。"历史有无限可能。比如官渡之战时,曹操的卫士许褚如果不是心绪不宁在下班之后回去多看了一眼,阻止了一场刺杀曹操的阴谋,三分天下的历史就不会发生。"官渡杀人事件、宛城惊变,马伯庸将一串串改变历史走向的事件幕后的主使人指向了贾诩。在他心中,这是个比诸葛亮更聪明的谋士。  相似文献   

13.
千古传颂“单刀会”,依然怀恋“借东风”周华斌三种曹操京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在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00周年的开幕式上表演《横槊赋诗》片断。曹操“哇……哈哈哈……”声大笑,双手一张,浑身抖动,赢得满场掌声,骄横不可一世的曹操统领八十万人马临江设宴,兵压...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安徽的《亳州晚报》、河南的《许昌晨报》、《安阳日报》联合发起的曹操文化联盟以及三家报社追寻曹操历史轨迹的媒体互动活动为例,为媒体间以历史文化为媒、实现跨区域合作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求贤若渴,思才如醉——在我国古代浩翰的文海中,最能表达这种感情波澜的文章,当首推曹操在担任丞相时写的三篇“求贤令”。让我们重点分析其中的一篇《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管中窥豹,来考察一下曹操是如何表达这种求贤思才感情的。赤壁之战两年以后的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时,五十六岁的曹操已统一北方,大权独揽,挟天子以令诸侯,正处于军事最盛时期。但是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并不稳固,天下三分,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无疑是他的心腹大患。为了完成统  相似文献   

16.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东汉末年著名人物品评家许劭对曹操的风谣评语,流传千年,被世人铭记。这是怎样的一个人物,众说纷纭,争议不已。《卑鄙的圣人曹操》拨开历史迷雾,以幽默的语言讲述一个官二代曹操的奋斗之路。阅读时与曹操的奸诈与智慧同行,随其成长过程一同体会  相似文献   

17.
东汉末年,曹操挟汉献帝迁都许昌,假天子名义东征西讨并统一北方,成为割据势力中最强大的一支.孙权虽然占有江东之地,但缺乏与曹操抗衡的实力.被称之为枭雄的刘备在中原逐鹿中屡战屡败,被曹操追得无立足之地,最后寄居于荆州刘表.曹操击败袁绍后率大军数十万南下荆襄,试图乘胜统一中国.刘备兵败南撤,江东的孙权也岌岌可危.在鲁肃、渚葛亮等人的奔走游说之下,孙刘两家在赤壁联合击败曹操.由于<三国演义>等戏剧艺术的渲染,诸葛亮的作用得到世人的肯定并有所夸大,鲁肃所起到的作用却被忽视.  相似文献   

18.
同事三分亲     
俗话有,说曹操,曹操到。放在我们公司的语境则是,说曹操,曹操夫人到。这是我多年深耕公司文化得出的结论,也是我还是新人时身体力行的糗事。话说当年我自诩性情中人,一次会议结束后,对另一部门男同事一味推卸责任颇为鄙视,回办公室后仍然义愤填膺。然而我就像一只停留在半空中打错招呼的尴尬的手,  相似文献   

19.
以<武帝纪>为例,豹窥一斑地说明陈寿<三国志>与裴松之注文的文献价值.<武帝纪>注重于军政大事的罗列,构成为从<三国平话>到<三国演义>等小说的前半部的主线,以及历史学界正面评论曹操的素材.裴松之注文虽然被批判为"颇伤芜杂",却为文学和艺术的创作提供大量令人惊悚的情节和令世骇闻的警语,成为将曹操的形象引向反面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王毓 《档案管理》2000,(2):39-40
比起曹操,刘备虽不是一流的韬略家,但在知人善任、爱惜英才方面却是一流的,历代帝王多所不及. 曹操“少机警”,“好权术”,是出了名的法术人物.舞台上的曹操虽然过分夸大其奸诈的一面,但还是很有威严的,比真实的曹操有气概.史书上记载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