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1912年始,鲁迅与北大发生了联系;应校长蔡元培之清为北大设计的校徽,是鲁迅为北大留下的最初也是最久的一页;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努力与前驱者取同一步调,创作了“遵命文学”的作品:在讲台上,洒下了种子,培育了大量人才;离京后两回北京.留下了亲切的回响。  相似文献   

2.
读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怎么也绕不开“邵洵美”这个人物。就是因为有了这么一句夹在正里看似顺手写下的讥诮语……“做了女婿换来的”,最新出版的高一册语教科书态度鲜明地在“做了女婿换来的”的词条下注释:“这里是讽刺做了富家翁的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之流”。至于邵洵美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与鲁迅之间的“过结”之是非曲直,则不甚了了。而今距离鲁迅写作《拿来主义》的时间差不多快七十年了,斯人已去,恩怨不在,为了帮助后学更多地、全面地观察了解历史,很有必要点击一下“邵洵美”。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教育家。鲁迅研究,更多令人关注的是学艺术方面。庄严明确地提出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始于1956年鲁迅先生逝世20周年纪念大会。郭沫若先生在这次大会上指出:谁也不能忘记鲁迅同时还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一位以身作则的伟大的教育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便是作为教育家的鲁迅的自画像。  相似文献   

4.
作家郁达夫曾经说过:“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当50年前鲁迅这颗文坛巨星不幸陨落时,全国学联救国联合会以“鲁迅先生不死,中华民族永生”’这12个大字作为挽词悼念鲁迅,把伟大人物的作用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同样,在50年后丁玲这颗文坛巨星不幸陨落时,来自北国的北大荒人以一面绣有“丁玲不死”四个大字的鲜艳红旗,覆盖在她的遗体上,同样表达了人民的意愿和整个中华民族对伟大人物的深厚情感。在中国新文学史上…  相似文献   

5.
北大、清华,如同两颗夺目的明珠,熠熠生辉;又如同并蒂莲花,同位于首都风景如画的西郊;它们声名远播,代表着中国大学的形象与荣誉……因而,它们也常常被相提并论,常常会被相较短长。 清华和北大,它们近在咫尺,在国内外几乎一样著名,却又似乎迥然不同。下面这个故事,就生动地展示了清华和北大风格的不同。 有两个人──一个北大学生和一个清华学生结伴到山里去露营。晚上睡觉的时候,清华人问北大人:“你看到什么了呀?” 北大人回答说:“我看到满天的星星,深深感觉到宇宙的浩瀚,造物者的伟大,我们生命是何等的渺小和短暂……  相似文献   

6.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还是伟大的教育家。从1909年8月到1927年10月,鲁迅度过了他18年的教学生涯,曾在杭州和绍兴教过中学,后又在北京、厦门、广东的大学执教,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教育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革新主张和精辟的见解。五四运动后,1920年8月,鲁迅正式受聘到北大讲授《中国小说史略》,并兼任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委员会委员。在北大任教期间,鲁迅还为北大的刊物写稿,扶植学生的文学社团,培养了许多人才。现、当代许多著名的作家、教授如冯至、鲁彦、许钦文、章川岛、曹靖华等,都在北大听过鲁迅的课,得到过他的培养。(一)…  相似文献   

7.
鲁迅与柔石     
“左联”的伟大旗手鲁迅和优秀战士柔石,都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气概,经历了时代风暴的洗礼,最终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谱写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鲜红篇章。他们之间的革命友谊和战斗业绩,在中国现代革命史和文学史上永放光芒。一柔石和鲁迅的相识是在一九二八年,但柔石作为鲁迅的学生,他与鲁迅的相见却早在一九二五年。是年早春,柔石从宁波来到北京,在北京大学旁听。其时鲁迅在北大讲授“中国小说史”。鲁迅在一九三三年说:“我和柔石最初的相见,不知道是何时,在那里。他仿佛说过,曾在北京听过我的讲义,那么,当在八九年之前了。”这里指的就是柔石在北大旁听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他的文章对黑暗的旧社会言说是“投枪”、“匕首”,除了内容上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之外,与表现手法上、思维方式上惊人的逻辑力量,也是分不开的。鲁迅思想研究专家唐弢在《鲁迅杂文艺术特征》一书中指出:“鲁迅的全部杂文都是论战性的,雄辩的,表现了明确、肯定、无可反驳的逻辑力量。”单从鲁迅杂文中的推理形式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娴熟的运用了归谬法的逻辑推理;另方面是复合判断推理的巧妙运用。现分述如下:首先,鲁迅娴熟的运用归谬法逻辑推理,主要有四种做法最具普遍…  相似文献   

9.
《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作为史传文学,《史记》熔入了作者强烈的爱憎,字里行间翻滚激荡着感情的波涛,给读者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清代刘鹗评论说:“《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老残游记序》)《史记》的抒情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论鲁迅——纪念鲁迅逝世七十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鲁迅研究史上,第一个明确地提出并专门论述“鲁迅精神”,概括“鲁迅精神”的内涵和特点的是毛泽东;第一个最全面最正确最深刻地论述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史、革命史上的光辉业绩、崇高地位和巨大作用的也是毛泽东。毛泽东高度评价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以三“家”一体的全面的整体的观点,从“文学”、“思想”、“革命”三个视角来评论鲁迅,对我们认识鲁迅,研究鲁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鲁迅已经是中国雅文化的一部分” 梁鸿:我注意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在近几年,除了业内学者在兢兢业业地继续研究、发掘鲁迅的精神世界之外,大众文化视野中的鲁迅似乎更为活跃,并且几乎总是从另一面来叙述鲁迅,由此形成了学界与民间之间的鲁迅争议。比如,前几年王朔的文章,现在韩石山的说法“少不读鲁迅”等等。两个领域的声音几乎完全相反,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2.
这首诗写于一九三二年,反映作者在极端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对敌斗争既激流勇进,又巧妙周旋的情况,很好地体现了“韧”的斗争精神。其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历来被看作是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写照。郭沫若在《〈鲁迅诗稿〉序》中,评价这两旬诗为“肝胆照人”,“对方生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具足。”很多出卷入也对这两旬诗中的“千夫指”和“孺子牛”的含义设题。但答案却很不一致,让答题者无所适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引言“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毛泽东同志这句话的概括性很大,是对鲁迅战斗的一生最正确、最深刻、最全面的评价。“五四”以来,有很多人评论过鲁迅的作品和思想,但从来没有人象这样全面、这样深刻地用三个“伟大”、三个“家”来概括他的一生。过去六十年,攻击、诬蔑鲁迅的人就不用说了,就是进步的文化界,向来也只是把他单纯作为一个文学家来评论。当然,从文学家的角度来评论鲁迅并不算错,因为鲁迅主要是以文学创  相似文献   

14.
凌敏 《教育艺术》2006,(8):48-49
法国艺术家罗丹曾说:“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纵观中学历史教学。也同样如此。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历史既充满了璀璨的科学之美,又蕴涵着浓郁的人文之美。一个个个性鲜明神采各异的伟大历史人物、一桩桩曲折动人的重大历史事件、一种种轰动一时的重要历史现象都是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一朵朵翻腾的浪花。可见,历史教学内容的美无处不在、俯首皆拾。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并不缺少美。然而,为什么现实中的历史课堂教学还不够“美”呢?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师缺少发现,不能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表现“美”的形式、方法和手段。从教学系统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来看,教学美包括形式美和内容美两个方面。教学中,只有美的形式和内容达到统一,才能培育学生们美的理想情操和美好的品质行为。因此,要让历史课堂教学真正“美”起来,关键在于历史教师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充分合理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只有这样,历史的“美”才能真正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了蔡元培及其开创的北京大学与陈独秀及其创办的《新青年》的同与异,分析了进入北大的章门弟子同人与“校”和“刊”的同与异,进而分析了以鲁迅为核心的“S会馆”与“校与刊”结合的北大存在着相对恃和抗衡的一面,从而提出了重新认识“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发生的两个体现逐步深化的认识框架:一者是“S会馆”与“校”和“刊”的“鼎足而立”,另者是“S会馆”本身即呈“三角张力”。由此可见,从章太炎到鲁迅对“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的发生起到了根基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讲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时,有学生下课追到办公室问我:老师,为什么有人说邵洵美不是个坏人,还做了许多好事呢?看到学生满脸真诚中透着疑惑,我心中一怔,反问道:谁说邵洵美是个坏人?学生昂起头说:鲁迅说的。说完,先指着课本中“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一行。又指着课文下边“这里是讽刺做了富家翁的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之流”的注...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史上,被毛泽东称之为“伟大”的人只有两位:一位是鲁迅——“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另一位是陶行知——“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研究人士称,鲁迅和陶行知,两人在历史上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绍兴市树人小学易地新建于1995年,学校以鲁迅先生的英名命名,旨在以鲁迅先生为榜样。她的前身是绍兴县鉴湖镇中心小学,是省首批陶研实验学校。校名与校史决定了树人小学应当是一方不平凡的育人沃土,应当成为一所有自己个性的特色学校。令人欣慰的是,几年来,树人小学的确是这样执着地追求着,努力地实践着,喜人地成长着——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析了蔡元培及其开创的北京大学与陈独秀及其创办的《新青年》的同与异,分析了进入北大的章门弟子同人与“校”和“刊”的同与异,进而分析了以鲁迅为核心的“S会馆”与“校与刊”结合的北大存在着相对恃和抗衡的一面,从而提出了重新认识“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发生的两个体现逐步深化的认识框架:一者是“S会馆”与“校”和“刊”的“鼎足而立”,另者是“S会馆”本身即呈“三角张力”。由此可见,从章太炎到鲁迅对“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的发生起到了根基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对这个句子怎样理解,历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它是一个反语,句中“文明人”实质上是“野蛮人”、“伟大”等同于“罪恶”,鲁迅先生在此是运用“反语”进行“讽刺”(见《中国教育大辞典·语文分册》“反语”修辞一栏)。另一种观点与此相反,认为它应是一个正语,理解为: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枪弹的攒射中,是一种惊心动魄的伟大。句中的“这”是复指主语,复指“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攒射中”这一场面,鲁迅先生这句话是从正面来肯定刘和珍  相似文献   

20.
北大日前评出了1999年校内十大新闻。其中两则,其轰动效应绝不限于校园内。一则是,为将北大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国家从年初开始,三年内将投入18亿资金给予支持;另一则为,学校自4月份开始启动了校机关机构改革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两件事有区别有联系,目的却是一个: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据说这句话,1999年在北大使用频率也最高。对这两则新闻,校外人羡慕前者,关注后者。“北大有了国家技入,教师待遇会提高不少吧。”“18个亿,北大会怎么用?”也有人问:人才济济的北大,这人事分配制度,怎么个改法?在北大人眼里,两则新闻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