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由于士人与政治间的密切关系,土人心态必然包括大量的政治内容。乌台诗案是北宋时期发生的一起文字狱,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事件。它不仅在当时有重大影响,也为后人研究士人政治心态,特别是苏轼的政治心态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人点。苏轼是士人群体的一个典型代表,其心态颇具典型性。乌台诗案构成苏轼政治心态演变的转折点。透过苏轼在诗案前、中、后的大量诗文,可以对苏轼政治心态及其变化有较全面的了解。苏轼的政治心态及其演变表明,在道、王夹缝中求生存的士人,其政治心态中存在着难以排解的紧张与焦虑。这是传统社会下,士人无法摆脱的命运。  相似文献   

2.
在元明戏曲、小说作品中,苏轼是重点描写和歌咏的对象之一。文人笔下的苏轼形象凸现了辛酸落魄、放浪疏狂、冷静旷达和耿直敢言等个性特征,与历史上的苏轼有一定差异。元明文人在文学作品中对苏轼的重塑是当时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和复古与尚俗两种文学风潮决定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3.
苏轼在徐州的表、奏、书、启等应用性文章,较少引起研究者关注,却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轼在徐州知州任内微妙、复杂的处境,艰难的选择及其政治作为。苏轼不以个人政治进退介怀而以天下苍生为念的政治气度、民生情怀、人道关怀,永远值得人们学习和景仰。  相似文献   

4.
周必大作为南宋前期重要的政治家,在当时朝野推崇苏学的政治背景和学术氛围下,十分关注与敬重苏轼。他采用考证、点评、辨析等方法,对苏轼的生平事迹、道德文章进行了深入考察和客观评价,体现了作者独特的人品风范与学问见识。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概括。周必大提供的不少今人未见的苏轼佚文线索,表明苏轼研究的文献收集整理等基础工作,还需要继续努力进行。  相似文献   

5.
朱熹和苏轼分别是南宋和北宋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本文将着重探讨南宋人朱熹对北宋人苏轼在政治作为方面的评价问题,从朱熹对苏轼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和朱熹对苏轼政治才能的评价两方面着手讨论。  相似文献   

6.
《大连大学学报》2015,(4):42-45
苏轼与王安石同为北宋重要的政治家,在王安石所主导的变法运动中,苏轼不可避免地卷入了与王安石变法相关的政治斗争之中。要搞清楚苏轼对于王安石变法的真实的、具体的态度,必须尽量淡化苏轼身上的党派标签,从其具体言行中寻找答案。熙宁二年四月的《上神宗皇帝书》,是苏轼对于王安石变法之态度的一种真实体现,反映了苏轼对王安石变法的理性批判。而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却注定了苏轼在北宋党争政治中的坎坷命运。  相似文献   

7.
苏轼的思想,是比较复杂的。从《东坡七集》收录的二十三篇赋来看,佛老思想对苏轼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涉及到许多方面。由于篇幅所限,本文着重探讨以下几个问题:一、寓庄于谐,借嘲讽自己的贫困来反映现实生活;二、乐天知命,树立积极乐观的处世态度;三、格知物理,以求有补于世;四,探索人生奥秘,追求绝对自由。 苏轼的一生,政治上极不得志,他因与王安石、司马光等人政见不合,数次被贬黜,甚至因乌台诗案而下狱,受尽苦楚。较之屈原,苏轼受到的政治迫害更为残酷,特别是伴随着政治失意而来的贫困,压得苏轼几乎抬不起头来。生活的窘迫,使苏轼对朝廷的昏  相似文献   

8.
苏轼是宋代的一位文学全才,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苏轼在政治生涯中却扮演着失败的角色,由于反对“王安石变法”,苏轼被迫外任,“乌台诗案”的发生,标识着苏轼政治仕途的重大挫折,但这却成全了苏轼在文学上的“功业”。政治与文学的互动,使得诗人不仅收获了斐然的文学成绩,同时也在文学中释然自己苦闷的心情,从而为后人展现了面对不幸命运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9.
苏轼在嘉祐应制举时、王安石变法期间、元祐更化时表现的政治立场有很大变化,其政治命运也因此而跌宕起伏,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科举所累、当时的社会氛围、苏轼本人的忠君爱民的儒家思想等。但其所有的政治主张和表现都归结为忠君爱民的入世精神。  相似文献   

10.
柳宗元与苏轼同为中国古代文学大家,在政治生活上二人也有类似遭遇。苏轼称柳宗元与陶渊明为他的“南迁二友”。柳宗元是个哲学家、思想家,而苏轼相对来说更是一个生活上的智者。柳宗元拥有极具穿透力的思想,却没有苏轼解脱自己的智慧。而苏轼具有这种智慧,但却没有摆脱桎梏、深入思考的能力。但是柳宗元精神中所包含的屈骚精神,同样始终存留在苏轼的精神世界里,使苏轼丰富的诗人情怀更多了一份对生活的执着,他用这种执着去爱和关怀整个世界与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