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莫须有先生传》是一部废名的精神自传;该书的写作,受到了《堂吉诃德》的深刻影响。解读《莫须有先生传》,不当以寻常小说看待,其体形式类似禅宗公案,而废名写的是一己(即莫须有先生)的参悟行为,反映了莫须有先生由参悟而彻悟,与本体同化,归于无限的精神升华过程。  相似文献   

2.
废名的小说《莫须有先生传》以其晦涩难懂而殊少为人提及,本将它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相比较,试图揭示出它的思想意蕴及艺术特质,认为它是一部深受后影响的作品,但二之间又存在极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何三三 《大学时代》2006,4(5):26-28
本文试从废名创作风格成熟时期的两部作品《桥》与《莫须有先生传》入手,深入剖析作者的“梦”文学观,从一个侧面探究废名艺术宗旨的深层底蕴及其“晦涩”文风的潜层因子。  相似文献   

4.
冯健男 《黄冈师专学报》1998,18(2):51-57,46
从时代生活的反映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内蕴二者交叉的视角,评析了《莫须有先生》前后二传文本的生成、作品的主题及其艺术品位,指出:前传的创作受过塞万提斯和庄子的影响,是一部愤世忧国之作、悲天悯人之书;后传系反映作者在抗战时期所经所的真实生活的“自传”,体现了深刻的民族精神;前传近《庄子》,后传近《论语》,均系“文化小说”,均具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5.
从时代生活的反映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内蕴二者交叉的视角,评析了《莫须有先生》前后二传文本的生成、作品的主题及其艺术品位,指出:前传的创作受过塞万提斯和庄子的影响,是一部愤世忧国之作、悲天悯人之书;后传系反映作者在抗战时期所经历的真实生活的“自传”,体现了深刻的民族精神;前传近《庄子》,后传近《论语》,均系“文化小说”,均具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6.
《宜宾学院学报》2015,(8):56-61
《桥》和《莫须有先生传》都属于叙述节奏缓慢、故事时间跨度却很大的文本。两部小说在时间大幅度流转上有明显和暗含的不同,在文本结束时呈开合或封闭的不同,这种同中有异的叙事时间与禅宗"观心看净""识心见性"的思想内涵紧密联系。废名的创作深受禅宗的"凡有所相,皆是及虚妄""自性迷,佛即众生"等思想及"悟"的思维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莫须有先生传》是废名生存焦虑的集中体现和全面爆发。这是一个“精神分裂性”的文本,其人物、叙述和语言都是分裂的。  相似文献   

8.
《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和《西游记传》在《西游记》演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陈新先生的点校本是一部有较大参考价值的整理本,但失校、误校现象时有所见,本文择要进行补正。  相似文献   

9.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记叙了莫须有先生两次买东西的情节。伴随两次购物活动的是截然不同的情感体验,这实则写照了不同阶段莫须有先生真实的心灵面貌,反映了莫须有先生转变原先的个人本位立场,认同中国传统宗法社会是一个人情社会,并融入当地农村社会的心灵历程。  相似文献   

10.
《莺莺传》与《春香传》是中韩两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春香传》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莺莺传》的叙述内容和叙述模式有接受。两者都描写歌颂了男女之间的爱情,但是两篇故事的结局却是一分一合。两者之所以有结局差异主要是由于两部作品创作背景的不同,两部作品在思想倾向以及人物性格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莫须有先生传》是一部吉诃德式的讽喻之作。在纪实与虚构之间周旋,是这部小说的一大特点。小说中大量用典乃是造成其晦涩、难懂的主要原因之一。这部小说的价值并不在于对人生意义的文学性阐释,而在于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一个奇特的叙事文本。  相似文献   

12.
《堂吉诃德》中的“插入本文”有一部分是“镜子-本文”。这些“镜子-本文”以其与“主要本文”的相似性,对读者和行为者均产生了指示作用,并通过预言和回顾加强了对作品“主要本文”的寓意的表达———即对理想和现实的关系的表达。堂吉诃德所代表的理想,是神话型的理想,堂吉诃德也因此成为了文学史上一个独具魅力的“永恒的形象”。  相似文献   

13.
《堂吉诃德》这部经典作品一直被不同时代的读者和评论家作出自己的解释,焦点又都集中在对堂吉诃德这个典型人物形象的理解上。塞万提斯赋予了堂吉诃德不同的文化身份。这种多重身份的交织所产生的矛盾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富。本文从堂吉诃德的多重文化身份的角度来分析该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所蕴藏的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14.
《堂吉诃德》中叙述声音的复杂性导致了主题的含混性,同时也成就了《堂吉诃德》作为一部伟大经典的小说的地位。堂吉诃德起初只是被认为是一个滑稽可笑的疯子,后来却被解读成一位可爱可敬的理想主义者。本文从叙述学角度,通过对叙述声音的分析重新把握这部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堂吉诃德是一个具有矛盾性和多重性的立体层构,作为一种典型,它蕴涵和揭示了许多本质的东西,而这些本质的东西往往是穿透历史的,具有着超越时空的普遍性。不同时代读也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对之进行开掘和拓展,读的这一再创造活动必然使堂吉诃德这一形象的内涵具有多义性。再则,作在孕育这一形象时具有复杂的精神心理状况,作精神心理的断层和转换活动也使这一形象呈现出寓言化的、精神错位的色质。这一切都使唐吉诃德作为一个卓越的学形象具有“永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在塑造阿Q和堂吉诃德这两个不朽的典型时,作家们都深刻地从哲学的高度观照人的精神领域,使他们成为人主义的艺术结晶。同时,从堂吉诃德到阿Q身上的某些人类的共性及个性的分析中,可以了解到人类在精神领域内的某种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7.
本首先列举了堂吉诃德形象的多义接受现象,继而从两个方面,即形象本体的特殊和读自身与所处时代的不同,来探究其中的原因。进而得出结论:吉诃德形象本身具有超出一般形象的丰富内涵和独特的性格结构,因而给读提供了特殊的接受契机,由此造成这一特殊的接受现象。  相似文献   

18.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是世界文学中两个永恒的形象,几百年来世人评论很多。堂吉诃德是一个热情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者,但他的经历恰恰证明了人文主义的缺憾;哈姆雷特以人文主义的理想为精神支柱,坚持与封建社会的罪恶势力斗争,他的战斗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对人文主义的高扬。通过对这两人物形象做比较,揭示出人文主义在他们身上的背离与统一。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文化视角解读王尔德的短篇小说《坎特维尔城堡的鬼》。与18世纪英国哥特小说的特点不同,虽然此小说也是一个有关鬼的故事,但由于故事发生在欧洲和美国文化冲突和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小说中鬼魂出没的场面却不再具有恐怖的效果,变得滑稽可笑但又蕴含深意。文章从3个方面解读这篇小说:首先从文化角度评述小说中"新"、"旧"两个世界的冲突和调和;接着分析达成二者调和的小女孩弗吉尼亚在小说中的作用;然后论证主人公西蒙爵士的鬼魂是堂吉诃德式的形象,而《堂吉诃德》是这篇小说的潜文本;最后,以《坎特维尔城堡的鬼》的双声性作结,揭示出这部短篇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以传统史家实录的方式记录了武汉会战战区地带黄梅乡村民众的真实的生活图景。小说在富于时代、地域色彩的民俗和风情的书写中,展示了中国民众壮丽的生存姿态、顽强的生存意志、坚韧的生存毅力。中国民众求生诉求的强度,正写照着侵略者的残暴的酷烈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