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9年夏,笔者在山西屯留县东酪酴村东南发现了一块元代碑刻,未见于以往著录。该碑刻保存完好,圆形碑首,长方形碑身,龟趺碑座。刻立于元至大元年(1308年),碑身正背面均有文字,正面题"潞州屯留县崇仁乡李高管重修灵岲王庙记",碑阴镌刻村名人目等。本文简要讨论三方面问题:一是碑文中的地震记录,为大德七年洪洞大地震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二是碑文中出现的地名、人物等,多可与附近同期墓葬出土的题记文字对读,为地方史志研究和乡村社会变迁提供了少见于传世文献记载的准确信息;三是碑文有关三嵕庙与羿神话传说的叙述,填补了三嵕庙祭祀羿神这一历史事实在元代史志资料中的阙如,这是三嵕神传说从宋金时期至明清时期传承发展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2.
在交通大学老校门西面的草坪上,有一块不起眼的石碑静静地矗立着。难得有个路人肯停下脚步来端详它,然而它却是解开近代豪门荣氏家族与百年名校交通大学之渊源的钥匙。风化残破的碑身凝聚着岁月的沧桑,依稀可辨的碑文拨开了历史的迷雾。这块石碑原先是一座铜像的基座,上面刻着交大老校长唐文治著“荣熙泰先生铜像记”的碑文。通过探寻这尊消失的铜像背后的故事,荣氏家族与交通大学的百年关系史逐渐浮出了水面。  相似文献   

3.
在交通大学老校门西面的草坪上,有一块不起眼的石碑静静地矗立着.难得有个路人肯停下脚步来端详它,然而它却是解开近代豪门荣氏家族与百年名校交通大学之渊源的钥匙.风化残破的碑身凝聚着岁月的沧桑,依稀可辨的碑文拨开了历史的迷雾.这块石碑原先是一座铜像的基座,上面刻着交大老校长唐文治著"荣熙泰先生铜像记"的碑文.通过探寻这尊消失的铜像背后的故事,荣氏家族与交通大学的百年关系史逐渐浮出了水面.  相似文献   

4.
<宋王长史转念功德碑>,收入<新中国出土墓志·重庆>一书.据是书介绍,碑石长108厘米、宽46厘米.碑文14行,满行40字.正书.1987年四川省荣县富东乡王序村出土,现藏荣县文物管理所.为对比论述方便,兹将原书所录碑文转抄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北京国子监"十三经碑林"展厅内,有一通明代"国子监题名记"碑。碑通高206cm,宽85cm。碑身断为三截,左下角亦断。该碑系就元碑洗磨后重刻,原在国子监辟雍殿东厢正堂之右,南向。由于久经风雨剥蚀,碑文磨泐殆尽,幸而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该碑拓片一通(北京8370-1),额题"国子监题名记",篆书;上截右题"国子监祭酒司业题名记",记文大部分清晰可辨;中刻祭酒题名,碑文大半磨泐不辨;下截刻司业题名,字迹完全磨灭,记文与题名俱楷书。  相似文献   

6.
在山东郓城一中院内,保存有明万历三十八年郓城县知县万时俊刊刻的《院道明文详允碑记》一通。该碑长154厘米,宽60厘米,厚30厘米。碑头部份已断裂。碑正反两面均刻满文字。正面碑头上横刻“院道明文”四个大字,碑文24行,满行53字,碑文损坏较严重。反面碑头上横刻“详允碑记”四个大字,碑文20行,满行52字,碑文保存尚好。 现将碑文抄录如下(单个字无法辨以用“□”,连续多字无法辨识用“……”,字损坏但尚可识别者,字下加点,如君。): 兖州府济宁州郓城县为酌议因革,以垂永久事。照得,本县承乏兹土,自愧庸□,□暮□□,不遑宁处。……务悉行……於民者,固不敢谬为更张,有病于民者,亦不敢仍为沿习。酌诸法理,矢诸天□,摘去弊陋,□□正之,求为……门清弊蠹,……勒贞珉以志不朽。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收藏有一通清代道光年间刻制的《重修光启堂记》石碑。该碑石灰石质,高102厘米,宽38厘米,厚10厘米,四周饰有花草纹。上刻字径1.5厘米的优美楷书,共计290字。碑文未见著录,系新见金石资料,对研究明清时期著名官宦、文学  相似文献   

8.
正九十年前的校史昭德碑被意外发现最近,一块额名为"王省三先生暨费佩翠夫人昭德之碑"的纪念碑在黄浦区豫园附近广福弄路边的花坛角落被发现。经勘测辨认,石碑高153厘米,宽66厘米,厚11厘米。碑身文字由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国文系教授、钱锺书之父钱基博撰写,童斐(字伯章)书写并篆额。碑刻整体完整,仅少量文字漫漶不清。该碑原竖立在大西路光华大学校园(今东华大学)内的碑亭内。  相似文献   

9.
安徽泾县丁家桥丁姓宗祠碑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家桥,原名丁桥,位于安徽省泾县。清乾隆年间此处建有丁姓宗祠一座,1985年被拆毁,改建为丁桥小学。1986年春,丁桥小学师生在原祠堂东面附屋的老地基上挖坑植树时,在一米深处挖出了两块正反两面刻有碑记的石碑。石碑各长184厘米、宽105厘米、厚9厘米,为青岗石料。所刻碑文记分别记载了丁姓与黄姓、郑姓家族为新丰坝沟道争讼数百年的经过。1999年2月21日在丁桥又发现一块原丁姓宗祠石碑。该碑宽45厘米,高68厘米,石材为青石。碑文记叙了清同治四年(1865年)丁、黄二姓就丁姓为引新丰坝水达成协议的经过,是研究丁姓宗祠出土碑记的重要补充材料。因丁姓宗祠出土碑记具有经济、法律、宗族等多方面史料和研究价值,故予刊发。标题为编辑者所拟。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清丰县大屯集东南隅,有一座抗日烈士陵园,650名抗日烈士,各有卧碑一方.其中有一块高224厘米、宽80厘米、厚23厘米的烈士碑,这就是抗日战争时期为国捐躯的《冀鲁豫日报》记者柳朝琦的墓碑.碑文清晰醒目,背面记载着柳朝琦的生平事迹,党组织把他树为记者的楷模.  相似文献   

11.
<正>《盐课碑》在文山州马关县八寨镇原文化站前院西墙壁上立有一块石碑,碑用条石镶边。左边阳刻直书"课减六钱嘉帝泽";右边书"功加八里盐庆皇恩";上端横批"永垂不朽"四字;在前两字间直书"皇恩浩荡"。碑高200厘米、宽120厘米,无额,碑文从左至  相似文献   

12.
尹宙碑,在鄢陵城内文庙戟门内(现为县高中仓库).碑高2.09米,宽0.96米.碑额上端正中有一圆孔穿透,孔径13厘米,孔右端有『从铭』二字为篆书.碑文14行,每行27字.  相似文献   

13.
<正>《麃孝禹碑》,又称《麃孝禹刻石》、《河平刻石》,刻于西汉河平三年(前26年),清同治九年(1870年)发现于山东费县平邑集南,即今平邑县。其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碑呈圆首长方形,通高182、宽40~46、厚24~26、根部界格外高36厘米。碑身泐蚀较甚,刻迹漫漶,不甚清晰。碑阳阴线刻竖向三栏界格,顶端阴刻房  相似文献   

14.
《昭明文选》所收碑文五篇,即东汉蔡言《郭林宗碑文》、《陈太丘碑文》,南朝王俭《请渊碑文》、王巾《头陀寺碑文》、沈约《齐故安陆阳王碑文》。其中除《头陀寺碑文》外,都是立于墓前,记述死者姓名、事迹,用于称颂功德、以志不朽的碑文。实际上,碑文的种类很多,有立于名山大川的山川碑,有立于寺观的寺观碑(如《文选》所收《头陀寺碑文》即属此类),有记述、歌颂功德业绩的纪功碑、颂德碑,等等。本文仅就墓碑文加以探讨,人们习惯上所说的碑文,也大都是指这一类。据(礼记·丧大记》:“君葬用循,四绰二碑,御格用羽获。大夫葬…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与《文选》分别评录碑文一体,但二者的碑文观存在差异:刘勰专论墓碑文,而不及碑文的其他种类,一方面是由于他高度认同蔡邕墓碑文,另一方面是出于整肃文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清丰县大屯集东南隅,有一座抗日烈士陵园,650名抗日烈士.各有卧碑一方。墓群中央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烈士公墓,公墓前嵌汉白玉墓志,两侧整整齐齐排列着58位烈士的墓冢,其中有一块高224厘米、宽80厘米、厚23厘米的烈士碑,这就是抗日战争时期为国捐躯的《冀鲁豫日报》记者柳朝琦的墓碑。碑文清晰醒目,背面记载着柳朝琦的生平事迹。柳朝琦同志1921年12月出生在清丰县两大屯村一个小康人家,他自幼聪明好学,1936年6月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县简易师范附属小学高级班,1937年考入县立中学。“七七”事变…  相似文献   

17.
于德辅同志(1898年——1971年)原名明浚,以字行,黑龙江省拜泉县人,1924年毕业于北京法政大学。青年时期的于德辅以冷眼看社会,深感当时宦海中升官发财与出卖良心紧紧相连,因而拒绝步入政界,又放弃了律师职业,自谓:不挣人间造孽钱。1925年,于德辅应聘为黑龙江省立图书馆馆长,时值黑龙江省督军吴俊升(字兴权)向图书馆捐助恢复开馆经费二万元,督军署中之幕僚们乘机极尽谄媚之能事,力主改易馆名为“兴权图书馆”。于德辅对此种阿  相似文献   

18.
尹雪萍  高健 《兰台世界》2017,(10):122-124
《裴岑纪功碑》自重现世以来就引起了世人的高度关注。其作为珍贵的史料,填补历史空白的作用当之无愧。但是针对石碑本身仍然有一些问题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解决,尤其是碑文拓本纷繁复杂,以及各家著述对碑文记载的差异一直没有统一的定论。在此将结合现有的文献材料以及不同的拓本对碑文加以考证,力求还碑文原貌,并对造成这一现象之原因加以探索。  相似文献   

19.
档案信息质量是档案工作的生命,江泽民同志在1987年8月27日视察上海市档案局时指出:"我听到好多这样的例子呢!施工部门跟我讲,解放前留下来的档案里面,有的讲地下70厘米处有管道,但施工中挖50厘米不到,就碰到管子了.  相似文献   

20.
档案的尴尬     
“注意,不要把东西丢在地下。”一个人说。“能丢在地下吗?只能丢在地上。”又一个人说。是的,东西是只能丢在“地上”,而不能丢到“地下”去的。这是语言的尴尬。 档案中是不是也有诸如此类习以为常却违反逻辑的尴尬。 一个单位的档案管理升了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