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通过分析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小镇畸人>中形形色色的怪人及其怪诞行为的成因,结合作者的创作目的,探讨作者对怪人的肯定态度:怪人们纯真善良,满怀希望与梦想,追求生活的真正价值,从精神方面讲是很美的人.  相似文献   

2.
作为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创作中拓展了现实主义,与传统的现实主义 相比,表现出更多的现代主义手法,偏执于表现主观精神世界、人物病态心理及怪诞气息。理解这一特点对于我 们解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作品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美狄亚、简@爱等为例具体分析了女性在文学史中发展的曲折历程,看到了简@爱等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对男权中心社会的具有震撼力的反抗性.  相似文献   

4.
论《伤心咖啡馆之歌》的哥特式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心咖啡馆之歌>是20世纪美国南方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代表作,其独特的哥特式风格令人印象深刻.小说运用阴森的场景描写和神秘恐怖的气氛烘托了一组怪诞的人物,以哥特式的隐喻,折射出美国南方社会变化时期人们精神世界的孤独和爱之无能.  相似文献   

5.
曹禺的《原野》是一部狞厉悲壮的诗剧。作品通过一个发生在农村的传奇性复仇故事,塑造了仇虎式的原野怪人,花金子式的乡村奇女子,以及焦母、焦大星等奇异人物,在特定的戏剧冲突中努力挖掘人类种种强烈的高峰体验和丰富脆弱的内心世界,突出人物身上的性本能和生命原欲,弥散着尼采式的强力意志,体现出对人性的准确把握与深刻认知。从人物、剧情到背景、氛围,《原野》绰具怪诞、夸张、浓墨重彩的巴洛克风格,彰显独特的美学高度和艺术品质。  相似文献   

6.
托尼.莫里森在《所罗门之歌》中为塑造怪诞型人物运用了陌生化技巧和夸张修辞操作手段,成功地创造怪诞审美范畴的审美价值———惊奇感。小说中审美范畴怪诞的恐惧性和再生性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怪诞的肯定性和否定性之间的辩证张力。  相似文献   

7.
<小镇畸人>是美国著名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代表作,书中描述了一群孤独寂寞,渴望爱的"怪人".本文将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书中故事主人公成为"怪人"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父母必读》2013,(12):24-24
每个父母都认为自己是爱孩子的,可是理解爱的合义,懂得爱的技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爱。只是,爱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问。@父母必读杂志携手@北京汇智博文特邀@午后榴莲(孙钺老师)做客@父母必读杂志微访谈。  相似文献   

9.
教育不能没有爱,而教师的爱不同于常人所理解的溺爱和宠爱,教师的爱与严是分不开的.把握好师生间"爱"与"严"的界限,做学生们"心灵的守望者".  相似文献   

10.
画眉鸟     
画眉鸟爱俊俏拿根粉笔把眉描两道眉毛全描白人们一看就想笑画眉鸟@徐凯 @彭富强  相似文献   

11.
舍伍德·安德森的短篇小说创作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舍伍德.安德森被誉为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者。他的短篇小说深刻揭示了二十世纪初美国由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过程中中西部小城镇人们的生活面貌,同时在形式、文体等方面的技巧创新使得他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据了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舍伍德.安德森,这位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者,在其小说《小城畸人》中,饱含深情地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幅渴求爱与理解的“畸人众生相”。其中他倾注了大量的热情刻画了伊丽莎白.威拉德这一孤独、沉默的母亲形象。伊丽莎白.威拉德在少女时代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与幻想,但其所处的时代与社会使得她的梦想无法实现,只能转而求助于婚姻。婚姻的失败带给她的无奈和失望使她选择了缄默并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儿子乔治.威拉德的身上。最终她以自己的死亡启迪了他。她就像缪斯,引领着乔治驶向艺术的彼岸。  相似文献   

13.
工业革命给20世纪的美国带来了经济上的繁荣,同时也使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发生巨大的变化。人变成为机器的一部分,身体的“异化”导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疏远化、陌生化、异己化。在这个异化的社会里,离群索居的“畸人”们倍受冷落,在他们孤独寂寞的表面下,隐藏的是一颗颗渴望人间真爱的心。或许摆脱这种孤独的唯一出路还是需要他们走出自己的生活圈子,与他人沟通,逐步了解并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  相似文献   

14.
作为美国现代主义的先驱之一,舍伍德·安德森在小说《小城畸人》中,向我们展示了由语言所创造出的一群"怪人",以及由其所堆积起来的一堵墙。为了找到人与人之间的障碍以及产生这一障碍的原因,安德森把目光集中到个人,并深入个人生活对其进行探索寻求,发掘小城畸人们在用言语表达爱意、非爱之情感与思想看法方面所体现出来的迟钝和无能。为了追寻导致疏远与隔离的根源,安德森在小说中显示了其对语言本身的不信任。语言具有不稳定性,只能触及真理和现实的表层,唯有感觉与行动才能消解并解除人与人之间的疏远与隔离。  相似文献   

15.
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国家,许多学者对爱情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研究,他们对爱情都持有各自不同的观点。Davis(1985)认为爱情等于友谊加上两个集束:激情与关心;Rubin(1970,1973)认为爱情与喜欢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并通过研究爱情与喜欢的区别,建立了爱情量表和喜欢量表;斯腾伯格(1986,1988)在研究爱情本质的基础上,提出了爱情三角形理论等。本文从爱情起源理论、爱情分类理论和爱情观理论这三大方面,对国外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做一简要介绍。通过对相关理论的介绍增加我们对爱情的理解,同时也为我国开展类似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The classic fiction Winesburg Ohio authored by Sherwood Anderson depicts a picture of small town life in the American Mid-west in the late 19 century.And there lived a lot of grotesques in the town.This essay aims to analyse the root causes behind the grotesquely.  相似文献   

17.
渡边淳一的《失乐园》是以中年人的性爱为主题的恋爱伦理小说,男女主人公以死亡为代价换取爱情的永恒。小说中作者运用日本传统的唯美写作手法,并以唯美的死亡为结局。文章探索渡边淳一在《失乐园》中自然意象与死亡意象的运用及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堂吉诃德》这部小说里出现的爱情故事,即堂吉诃德本人的爱情以及堂吉诃德在游侠途中遇到的他人的爱情经历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两种爱情的模式的异同,并从这一角度出发,探讨《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对爱情和人文主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爱情观差异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分析雁北师院大学生对爱情观及贞操观的认识态度。方法:通过故事情景投射法对626名不同性别、年级、系别的在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并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性别大学生的爱情观有很大差异;所学的专业类型及大学生所拥有的知识水平对他们的爱情观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