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鹊”与“雀”读音相同,在成语中出现时很容易混淆,因此有必要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2.
卓德明老师提出“雀”与“鹊”能否通用的疑问(详见《小学教学参考》7—8期31页人我们查阅有关资料,认为“雀”与“鹊”不能通用,王之焕诗题应为《登鹤雀楼》.  相似文献   

3.
“望文生义”与“顾名思义”是两个语意相近的成语,因其短语结构相同(同属连动式短语),且语法功用基本一致,因而不少人难以将二者区别开来。其实,“望文生义”与“顾名思义”是有较明显区别的,现将二者涵义分别略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错字两例     
一、“鸠占鹊巢”不能误成“鸠占雀巢”《法制日报》1997年4月2日第2版载老文的文章,标题为《“鸠占雀巢”何时了》,这里“雀”系“鹊”之误。成语“鸠占鹊巢”最早出自《诗经·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  相似文献   

5.
唐·王之涣写的名诗“登鹳雀楼”,是一首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佳作。尤其是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催人进取的精神和“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因此,它百读不厌、历经不衰,是旧词新用的典型。若要问“鹳雀楼”的“雀”,到底写作“雀”,还是写作“鹊...  相似文献   

6.
阅读《说"雀"道"鹊"》一文,完成1~4题。说"雀"道"鹊""雀"和"鹊",读音都是què,又都属鸟类,难怪常有人"雀"冠"鹊"戴。其实,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这两种鸟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7.
一、弄清迷彩型成语的多义性   所谓迷彩型成语,是指与今义字面意义容易混淆的成语 (如 1993年题“不刊之论”中“刊”,若单从字面上难以看出成语的褒贬义及整个成语的含义 )。这类成语具有较大的迷惑性,往往容易误写和误用,因此,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要逐一剖析这些成语的多义性 (本义、引申义及比喻义 ),才能正确使用。   弄清本义,不致误写。近 5年来侧重成语字形考查的是:   1996——插科打浑 (诨 )委屈求全 (曲 )鸠占雀巢 (鹊 )   1997——针贬时弊 (砭 )纷至踏来 (沓 )不径而走 (胫 )   1998——人情事故 (世 )   1…  相似文献   

8.
成语的考查在高考语的能力阶层中为D级,一直是高考语基础知识考查的重中之重,年年必考。近两年各地的高考语命题大多侧重于考查对形近成语的辨析,因此,对那些“形”相近而“神”不同的成语,我们要格外关注。  相似文献   

9.
汉语中有不少字形相近或意思相近的成语,在学习中极易混淆,在运用中常出现差错。因此,有必要对这类成语加以重点辨析。下面就几组“形似”成语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10.
“疾”、“病”和“疾病”的各种意义在先秦文献中都已出现,没有时间上的明显先后。“疾”和“病”在表示“疾病”义时也无意义上的差别,同义并列不构成句法上的并列关系,即“疾病”不能构成并列短语。“病”由“困苦”引申为引发困苦之一的“疾病”义,二者的意义联系也很紧密。因此,名词“疾病”是通过词法途径并列两个同义单音词形成的,与同形的主谓短语不具有衍生关系。  相似文献   

11.
黄老师在《河北教育》2002年第4期上发表了《重视质疑问难诱发创造火花》一文,其中31页“教给质疑问难的方法”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如一教师教学《麻雀》,在以“赞扬了伟大的母爱”归纳中心的时候,学生马上质疑:课文并没有说出这只老麻雀的雌雄,怎么能说是母爱呢?于是教师便马上改口,说成“亲子之爱”。那么,这只老麻雀到底是雌性还是雄性呢?窃以为是雌性。麻雀并非“一夫一妻”制,当雄雀与第一只雌雀交配后,它接着与第二只雌雀谈情说爱,交配、衔草筑巢。它又忙又累,穿梭于几个“妻子”之间,也帮助它们孵卵、喂幼雀,但…  相似文献   

12.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因此也是高考语文基础知识考查的一个重点。汉语词汇十分丰富,其中成语又有言简意赅、考查点多的特点,因此频频出现在高考试卷上,所以有必要对近年来成语试题的“稳”与“变”的走向作一些分析。 成语考查的“稳”表现在这些方面: 一、成语是“必考项目”,是重要的知识点。综观近年高考、会考和统考试题,几乎每一份试卷都涉及到成语,这是由成语在词汇中的特殊地位决定的。可以这么说,一个人掌握汉语词汇的状况,是完全可以通过成语的考查来确认的,因此,成语成了命题者所钟爱的“宠儿”。自从1978年开始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后,语文基础知识考查点不断改变、拓展、深化,而成语试题却无一例外地出现在各份试卷上。这就告诉我们,成语是一项重要的必考内容,需要在复习备考中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一连”和“连连”是一组意义相近的频率副词,二者的基本语义和功能相近,但又存在不少差异。在修饰对象的特点方面,二者的区别明显。所以在意义用法上面,二者也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4.
现行的各种汉语词典,在援引成语“不识一丁”或“目不识丁”出处时都明确指出:“丁”与“个”字形相近,“丁”即“个”之误。文章对两个字的形体演变轨迹以及历代名人应用这条成语上的共识,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丁”字并没有错,同时,否定了某些人长期以来判断上这一错误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与”、“及”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两个并列连词,二者在连接作用和与其他词的组合关系两方面的不同可以归为一点:“与”表示一种共同的语法意义,连接的各并列项多平等并立,且关系相对紧密;“及”的语法意义是链条性的,连接的各并列项多存在某种次序、关系相对松散。  相似文献   

16.
2005年高考试题第3题B选项为:“市教委要求,各学校学生公寓的生活用品和床上用品由学生自主选购,不得统一配备。”此题的语病出在并列短语处,句中并列短语“生活用品”和“床上用品”两个概念间存在着包含关系。其实,在语言运用中,由于并列短语往往带来句子结构的复杂化,因而很容易发生语病,高考命题者也常常在并列短语处“做文章”。因此,在辨析病句题中,遇到含有并列短语的句子,应做到“五看”。一、看顺序并列的成分意义上往往具有内在的有机联系,有先后、大小、主次、轻重之分,具有规律性。如果随意并列,往往会产生排序不当。例1.通过…  相似文献   

17.
“惹是生非”是常见习用的成语,但经常有人写成“惹事生非”,还有人发表意见,以为两种写法皆可通行。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惹是生非”与“说长道短”、“同甘共苦”、“畏首畏尾”等成语的结构形式相同,可概括为 A~1、B~1、A~2、B~2式,A~1、A~2意思相同或相近,  相似文献   

18.
《同学少年》2010,(5):52-52
成语“蛛丝马迹”通常用来比喻事情留下来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蛛丝”确实很细微不易被发现,但马是体型很大的动物,它经过后留下的痕迹应该是很明显的,那么“马迹”又怎么能和“蛛丝”并列起来呢?  相似文献   

19.
《化干戈为玉帛成语穿越记》一文的作者认为“干戈”与“玉帛”并非出自同一时代,新石器时代还存在着许多“有祀无戎”的玉帛古国,而“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是商周以后的事情,因此成语“化干戈为玉帛”是玩了一把“穿越”。实际上在夏商周之前的五帝时代就已经战争频仍,考古发掘证明新石器时代也充满了残酷的杀戮,尧舜时代并不是一个没有人与人冲突的黄金时代。成语“化干戈为玉帛”是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干戈”和“玉帛”来代称“战争”与“和平”,并非什么“穿越”。  相似文献   

20.
成语以“四字格”为基本形式。成语具有结构的定型性和意义的整体性的特点。掌握这些特点,对我们正确理解成语的意义有很大的帮助。一,并列结构。常见的有四部分并列和两部分并列,以两部分并列为主。四部分并列的如。青红皂白、喜怒哀乐”等。两部分并列的绝大多数前后两部分的语法结构都基本相同。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