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文化身份认同关系到个体的自我归属和精神命运,文化身份的不确定性和分裂会导向主体的焦虑感和无根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身份具有流动性,差异性、断裂性的特点,传统文化身份的恒定性,单一性受到了挑战。托妮·莫里森是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她感受到黑人对族裔文化传统的遗忘导致自我缺失,通过黑人族裔文化身份历史流变的书写,寻求白人语境中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重塑和建构。  相似文献   

2.
在《情人》这部自传体小说中,文化身份认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方面,在后殖民语境中,东西方不同种族间存在文化身份认同矛盾,西方白人的弱势群体也面临自我身份认同的困境。另一方面,作者通过女性叙事主体颠覆男权语境中传统的、被动的女性文化身份,凸显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独特身份特征。本文从文化身份角度分析《情人》文本中表现出的种族文化身份认同矛盾和女性自身文化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3.
后殖民语境下大学生的文化身份认同是一个复杂而又值得探讨的问题,与国家的文化独立、民族自尊等生存、发展性问题密切相关。对大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文化身份认同的变化进行调研,揭示其身上文化殖民倾向的表现,并从加强汉语语言文化学习、英语教材编写、英语课堂中引入批评话语分析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有助于大学生构建正确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4.
符号消费是当代青少年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身份认同构成了青少年符号消费的主要目的和意义.青少年在符号消费中的身份认同诉求主要包括个体认同和社会认同两个层面.青少年符号消费的能指空间主要包括现代媒介信息、流行时尚以及消费空间.它们构成了青少年符号消费的重要载体和素材.青少年符号消费的意指属性主要包括流行文化和亚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这表明了青少年通过符号消费所谋求的身份认同具有不同的文化诉求.符号消费作为青少年文化母题--身份认同的当代表征,与当前的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结构的变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青少年符号消费所包含的美学功能的揭示,有利于我们重新理解当代青少年,增强知识传递载体本身的可欣赏性和可视性,让学生在教育中获得一种愉悦性.  相似文献   

5.
阎真、张者、邱华栋等作家的新世纪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体现出"三维语境",即历史语境、空间语境和文化语境。这三维语境对中国当代知识分子身份的建构具有巨大作用:不断变革的历史语境为建构知识分子身份提供深刻的历史背景;归属怎样的空间关系是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准;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他们从"立法者"的角色向"阐释者"的角色转变,文化已然成为商品,作为文化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他们具有"文化资本家"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6.
消费文化是当今幼儿教育不可回避的文化生境,其内在价值的悖论对幼儿教育目的、幼儿健康教育以及幼儿教师的身份感产生了一定冲击。消费文化语境下幼儿教育的应对:一是从整体上促进幼儿教育目的转向;二是从实践层面对幼儿教育内容进行审视;三是实现幼儿教育领域教师个体的自我觉醒。探讨消费文化语境下幼儿教育的际遇,有利于从消费文化的视角反观幼儿教育本身,从而把消费文化冲击作为幼儿教育变革的动因。  相似文献   

7.
消费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在现代社会,消费成为生活方式的极度展示,它脱离了经济意义,成为象征意义。这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呈现碎片化状态,表现为对理性消费认同的破坏、无法实现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的统一、价值取向的扭曲性认同以及对他人身份的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碎片化现象是消费文化下的真实问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置于消费文化中,能够深化对"价值"的理解,也反映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香港的文化身份认同是一个潜藏的悖论。中华传统与西洋观念、社会现代性的舒适与不安在香港的文化语境中交融共存。香港沙田学者散文写作的文化身份认同包含着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己身文化传统的认知,二是用己身文化传统与所处的文化语境进行对话。就第一层面而言,沙田学者散文普遍认同己身文化传统的中西交融性;在第二层面上,沙田学者散文写作姿态的闲适意味浓于它行文内容的文化精英意味,暗示其对当下文化语境的默认。  相似文献   

9.
现代消费的"文化性"突出表现为象征消费的普遍化、消费操纵日益明显以及消费成为身份区分和认同的一个独立因素.因此,消费文化与人的消费的关系从消费者主权转向生产者主权,而生产者主权毋宁说代表了整个资本对消费的控制欲望,形成了基于经济资本驱动下的对消费的文化控制--文化权力.现代消费中存在多层次的文化权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个人化写作现象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个人化写作方式的兴起,有其特有的文化语境: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多元化、民主政治进一步推进、知识分子身份的重新认同和定位、消费时代读者与文本以及作家对话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文化身份问题是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现代性话语。文化身份是其既有稳定性又有变动性的构成因素(阶级、性别、国别、年龄、性、种族、道德、政治立场等)在异质文化冲突中的嬗变及其组合。文化身份在异质文化的冲突中发生嬗变,广告、消费文化在文化身份问题中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超级女声》通过“超级”确立身份,通过交往构建身份,通过自我身份认同达到社会身份认同。文化身份危机的根源在于自我认同的建构与社会认同的背离。个体文化身份要超越符号认同的屏障,重建文化身份的深度模式,摈除焦虑;社会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为个体身份的重建开辟绿色通道,最终达到个体文化身份和社会文化认同的双重建构。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时代的华侨华人文化认同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同问题是学术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很多社会问题乃至社会冲突都与认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华侨华人处在明显的差异语境中,因此他们必定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认同问题的存在。提出研究华侨华人文化认同问题的设想:首先必须自觉地将它放在全球化的视野当中;其次要探讨华侨华人的"多重文化认同",包括生物族群的身份认同、社区和国家政治身份的认同、语言的和生活方式的认同以及价值和文化取向的认同;在此基础上展开华侨华人文化认同的发生、文化认同的构成要素等相关基本问题的研究,并辅之以具体分析和实证性考察。  相似文献   

13.
透视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浅析传媒与消费关系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这个消费时代,媒体文化已成为展示社会冲突和建构社会现实的重要舞台。不同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念通过交锋和调和,成为构建当代个体、社会和文化的主要动因。媒体文化对人们消费的内容和方式也在进行着无孔不入的渗透。媒体文化在消费社会的格局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语境中区域文化间不断的碰撞、融合、消亡。武术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在西方的强势文明冲击下,其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武术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扩大受众群体,提高世人对它认同与消费需求至关重要。本文从生产与消费的视角,探索武术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转型与再生产之路和武术文化消费的新增长点。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多元文化语境下,民众群体的组成呈现出新的特征,过去以血缘、地缘、业缘关系结成的民间社会群体,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为以邻近性,需要、义务和环境,频繁互动,分享爱好和技能等新的组织形式,民众群体在此基础上形成。在城市与乡村,不同群体通过民俗来界定身份和认同。  相似文献   

16.
身份认同作为青少年文化母题的基本内容,导源于青少年时期内在的特殊矛盾。与80前青少年相比,当代青少年在认同话语、认同方式、认同策略以及认同的基本价值内核等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符号消费的特征。这与社会财富的空前增多,公民个人生活自主权的扩大、大众文化与传媒在当代青少年生活中的全面渗透,以及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等都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文化被视为是一种消费文化,表现为生产符号和影像的文化工业的兴盛,也带来当代德育的转向。构建身份认同和消费时的情感满足,是大学生消费心理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消费文化导致他们的消费行为出现享乐主义倾向、异化倾向和网购时的非理性主义等。因此,高校消费德育的实现可以采取以下路径:激发道德主体自觉性,对抗物的异化;树立道德情感意识,增加身份认同感;培养道德批判能力,强化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8.
“文化寻根”在20世纪80年代普遍的“现代性”语境中的一个重要诉求,是通过挖掘传统文化之根重塑中国形象和寻找新的民族文化认同。但“寻根派”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构建的民族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都需要面对“中国”独特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境遇。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规范文化与不规范文化之间、在东方与西方之间、在少数族群与汉民族之间、在“自我表述”与被“他者表述”之间,“寻根派”对民族文化认同的恩考有洞见也有盲视,它显示的正是“中国”身份认同的痛苦经验和可能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文化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具有跨学科的理论视野。就身体观念而言,哲学层面对感性、无意识身体的确立为文化研究语境中的身体观念奠定宏观基础;文学层面与肉身、性别相关的身体书写成为身体消费的现实表现。在晚近文化研究语境中,身体变为媒介、符号、消费品,现代人渴望经由身体达到自我定位与身份认同。身体不再是主体传播的工具、桥梁而直接进阶为主体本身。身体已然成为大众传媒时代最显著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表征之一。  相似文献   

20.
方群 《文教资料》2011,(22):70-71
本文从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视角出发,对黄哲伦自1979年以来创作的与华裔文化身份探寻有关的8部代表作品进行分析,深入探讨黄哲伦在其剧作中体现的文化身份冲突、文化身份认同、文化身份超越及文化身份反思的独特文化身份探索之旅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