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流言:吃负能量食物不仅不会给人体增加能量储备,反而会消耗能量,使人越吃越瘦。甚至某科学杂志的网站上最新专题也在介绍"负能量食物",包括苹果、芹菜、羽衣甘蓝、番木瓜和生菜等25种食物。真相:"负能量食物"的概念在十几年前就已出现,它并不是指所含能量小于零的食物,而是指消化时所需能量大于其本身能提供的能量的食物。  相似文献   

2.
人的生命需要食物提供的能量来维持。食物在人体内转化为能量的时候需要氧气。所以人就必须时时刻刻吸入空气(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大约占21%)。  相似文献   

3.
阮光锋 《百科知识》2013,(13):34-35
你听说过"负能量食物"吗?据说吃了这种食物,不会给人体增加能量储备,还可以边吃边减肥。在网上搜索一下就会发现,关于"负能量食物"的说法还真多。最近在某科学杂志的网站上有专题介绍"负能量食物",文章认为"负能量食物"包括苹果、芹菜、羽衣甘蓝、番木瓜和生菜等25种食物,它们大多是能量低、富含膳食纤维的植物性食  相似文献   

4.
就像人类维持生命必需要吃饭一样,动物为了满足生存、生长和繁殖的需要.也必须通过采食来活动完成上述生命基本活动的能量。像我们人类每天要吃三餐饭一样,动物们每天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能量来寻觅食物(搜寻)和处理食物(采食)。因此,觅食行为是动物最为常见和最为基本的行为。虽然我们可以将动物的采食行为等同于像人类吃饭,但是却远比人类吃饭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5.
生命的能源     
戴晓苏 《世界发明》1996,(10):12-14
能量是生物界的通用货币,所有生物都必须得到能量才能生存。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直接利用太阳能,而大多数生物通过氧化食物来维持生命……  相似文献   

6.
《科学大众》2014,(4):11-11
<正>微波是一种电磁波,这种电磁波的能量比通常的无线电波大得多。它碰到金属就发生反射,还可以穿过塑料等绝缘材料而能量不减。但是,它的克星是水,微波遇到有水分的食物,不但不能透过,其能量反而会被  相似文献   

7.
人在吃饭时,为了感觉食物的味道。血液会更多地流向头部。人一吃饱。胃的蠕动就会加快,胃蠕动需要很多的血液来供给肌肉能量。为了消化食物,血液又大量涌到胃部.致使脑部出现暂时性的血液缺少。所以就会出现人犯困,想睡觉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生命活动需要能量,其中大部分是由能源分子腺三磷(ATP)提供的。那么腺三磷又来自何处呢?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食物被分解、氧化所释放的能量就用来合成ATP。催化这一过程的关键酶就是ATP合酶,它的分布很广泛,从细菌、真菌.植物、昆虫、动物到人都能找到它的存在。起初,科学家用电子显微镜在细胞中的线粒体内观察到ATP合酶。线  相似文献   

9.
一头4吨重的大象一天的食物量大约在300千克以上.一般来说,哺乳类动物每天的食物摄入量大概为体重的10%左右.这些食物将转化成必要的能量,以维持体能和体温.但是变温动物就不同了,一条蛇一次吞下的食物可以相当于它的体重;当然,在余下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也可以不吃不喝地平安度日.那么,恐龙的饭量如何呢?  相似文献   

10.
一般来说,哺乳类动物每天的食物摄入量大概为体重的10%左右。一头4吨重的大象一天的食物量大约在300千克以上。这些食物将转化成必要的能量,以维持体能和体温。但是变温动物就不同了,比如一条蛇一次吞下的食物可以相当于它的体重,当然,在余下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也可以不吃不喝地平安度日。那么,恐龙的饭量如何呢?就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事实,有的恐龙的体重是非常庞大的,其中  相似文献   

11.
《科技新时代》2007,(6):33-33
动物是天然的能量转换器——它们吃进食物、排出粪便,这些粪便所产生的沼气又能作为燃料使用。美国普渡大学一个由20多名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小组最近制造了一种便携式能量转换装置,这种装置能模仿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产生电能。  相似文献   

12.
近20年来中国食物消费变化与膳食营养状况评价   总被引:34,自引:6,他引:34  
文章分析了1978年以来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量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结合弹性系数分析探讨了中国食物消费的变动趋势,并估算了1978年~2001年中国城乡居民膳食营养素摄入水平。在估算中,提出了利用食物消费支出和营养素摄入之间的关联来订正营养素摄取量估算值的方法。研究发现,城乡居民间接粮食消费持续增长,已经替代直接粮食消费成为粮食总需求增加的主要因素;城镇居民的食物消费正向动植物并重的方向发展;参照2010年中国营养发展总体目标,目前中国城乡居民摄入热量均已达到要求,但是城镇居民蛋白质摄入尚欠,脂肪摄入量超标较多,食物消费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村居民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都偏低,食物消费水平和膳食营养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不论从食物消费结构还是人均摄入能量、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素的状况来看,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都较城镇居民要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水平的全面提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微波炉,顾名思义,就是用微波来煮饭烧菜的现代化烹调灶具。微波是一种电磁波。这种电磁波的能量不仅比通常的无线电波大得多,而且还很有"个性",微波一碰到金属就发生反射,金属根本没有办法吸收或传导它;微波可以穿过玻璃、陶瓷、塑料等绝缘材料,但不会消耗能量;而含有水分的食物,微波不但不能透过,其能量反而会被吸收。  相似文献   

14.
张乾 《百科知识》2009,(5):35-36
人们的一日三餐离不开油脂,它不仅使食物香美可口,促进食欲,更是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重要营养物质。食用油脂是人类三大主要食物来源之一,其提供的能量占膳食总能量的20%~50%,是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5.
《世界发明》2006,(8):14-14
科学家终于发现了一种让人不用挨饿就能减轻体重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识别出内脏中的几千种菌株,尤其是一种由过去为身体寻找并搜集能量、把热量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菌株进化而来的种类。医生能够用手持设备在几分钟之内从粪便样本中准确地分析出菌群的种类和数量。如果发现制造脂肪的微生物超过了警戒数量,就会在处方上开出抗生素药物来消灭它们。很快,病人从食物中摄入的热量就会减少,而转化为脂肪的热量就更少了。  相似文献   

16.
正来自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与戒烟者和从不吸烟的人相比,烟草使用者的饮食能量密度更高。能量密度是指食物中热量与体积的比,能量密度越高的食物热量就越多,而体积却越小。例如,一块饼干比胡萝卜更有能量。包括《2015美国人饮食指南》在内的许多公共卫生指导意见都指出,尽量食用能量密度较低的食物,以防止肥胖。研究人员指出,摄入更多较低能量密度的饮食也更健康,比如水果和蔬菜。  相似文献   

17.
<正>呆萌的大熊猫动作很慢,慢到什么程度呢?它们平均每个小时只挪动20米。科学家早就知道熊猫不活跃是为了节省能量,因为它们的食物——竹子的营养含量太低了,所能给予的能量也很低,因此它们只能花大把的时间睡觉,不睡觉的时间基本上就在进食。并且为了适应这种低耗能的生活,它们还  相似文献   

18.
氧的另一面     
氧对地球上的大多数生命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包括人类生命。当我们吸气时,空气中的氧气就进入我们的肺,通过血液流入细胞,在细胞中把食物转化为能量。人体的60%是水构成的,而氧是水的主要  相似文献   

19.
正我们为什么要吃饭?原因很简单,饿了呗!人体在不停地进行着新陈代谢,需要从食物中获取新的物质和能量。不管消化道有多长,食物的吸收最终由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和其周围的毛细血管完成。可它们无法接受比自己个头大的食物,因此食物只好在消化道的旅行中越变越小,而食物在人体旅行的第一站就是口腔。  相似文献   

20.
从国外食物消费的发展进程看中国小康社会的食物消费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史登峰  封志明 《资源科学》2004,26(3):135-142
文章以恩格尔系数、人均国民收入、食物消费结构与膳食营养水平为主要指标,分析了部分国家食物消费的发展历程及其处于小康阶段的食物消费水平,讨论了中国食物消费的发展阶段及未来小康社会的食物消费与粮食需求.中外对比研究表明:中国刚刚跨入小康生活的门槛,与中下等发达国家相比,恩格尔系数和人均国民收入差距较大,由小康社会走向富裕生活,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的食物消费数量已基本能够满足需要,但就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而言,动物性食物比重过低、优质蛋白质不足;无论是能量、蛋白质,还是脂肪,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研究认为,中国人多地少、粮食紧张,农业自然资源利用面临人口增加与消费扩张的双重压力,日本的动植物并重型食物发展模式更具借鉴意义;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改善膳食结构、提高营养水平完全有赖于中国土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的建设与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