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解丽水市居民掌握急救知识与急救技能的现状,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丽水市766名居民进行急救知识与急救技能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丽水市居民对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的知晓率和掌握率偏低,多数居民急救知识及技能匮乏,亟需相关培训。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们对生命健康的关注,突发疾病和意外创伤造成的伤害引起了公众的重视。公众现场急救是公众在现场发现突发状况后给予的善意救助,专业的急救措施能在院前急救到来之前进行及时的处理,对挽救生命具有重大意义。为此,文章对公众现场急救培训体系从急救培训现状、国内外培训体系等角度做了综合研究,并就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推进我国公众现场急救的发展与普及。  相似文献   

3.
医生和护士     
正我们生病后要去医院看病,会接触很多医生和护士。可能你会害怕医生的压舌板,会害怕护士的针头,但是,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辛勤的工作,才能让我们战胜病魔。我国大部分城市和县都已开通了医疗专用120急救电话,120急救电话24小时有专人接听,接到急救电话,救护车和急救人员就会立刻出发。  相似文献   

4.
急救能力是出游安全保障的重要一环.随着人们出游率的提高,出游者和旅游行业整体对旅游人才的急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行业整体对急救教育不重视,作为从事或即将从事旅游相关工作的旅游人才急救能力普遍较低.针对旅游人才急救能力现状及其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加强急救教育意识、以"善用本校/本单位+合作他方"为原则的师资和设备软硬实力建设、"五位一体"旅游急救课程改革设置以及推进急救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等四个方面来进行旅游人才急救能力"学校—社会"两个阶段的系统推进培养,进而提高旅游人才急救能力,为出游安全加一层保障,促进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进行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的意义 临床实践证明,提高急救成功率,减少残疾与死亡,应强化院前急救的作用.院前急救包括现场急救与转送途中救护.现场急救分为家庭急救、公共场所急救、野外急救等.  相似文献   

6.
危重病急救医学是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而诞生的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医学学科。对于危重病人的急救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水平,其对急救医生的素质具有极高的要求。对此,必须要落实更加科学的现代危重病急救医学教学实践。文章主要研究危重病急救医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相似文献   

7.
利用选修课在高校开展大学生急救知识培训对提高急救知识普及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很多高校的急救选修课仍存在重视程度不够、重理论轻实践、形式单一等问题,直接影响大学生急救培训的效果。本文对高校急救选修课开展的现况、问题和对策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以期提高大学生急救培训的效果,提高急救知识普及率。  相似文献   

8.
蜂毒的安全性与人中毒急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蜂毒的毒性,人体致死量,蜂针螫伤人体的反应及过敏,中毒的预防和急救.蜂毒中毒的种种症状和急救方法.  相似文献   

9.
普及急救教育,是保障生命的一个重要措施,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是社会文明的体现。我国急救教育的程度尚有待提高,解决普及急救教育过程中的观念、法律、教师、教材、经费等问题,通过职业学校的系统化急救教育,是普及急救教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桂林市市民的应急救护意识和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降低意外伤害程度和死亡率。桂林医学院和桂林市科技局联合开展急救科普活动,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制定宣传和培训计划,以医学生为活动主体,加强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弘扬"弘德善医"的医学精神,为社会医疗事业贡献力量。本次活动总计科普宣传3000人次,救护培训2000人次,通过积极有效的宣传和培训活动,锻炼了医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和职业使命感,巩固了自身的急救知识技能,同时也提高了市民急救意识和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消费,就是让大学生承担教育个人成本。我国高等教育要和世界接轨向大众化的方向转变,就必须让老百姓出资办高等教育。建立教育个人成本分担制的目的是为了刺激国人的教育消费。对于无力支付高额教育消费的困难生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强有力的资助措施,以保证这项重大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贫困群体的特征为切入点,紧紧围绕如何解决“大额学费、学习激励、医疗应急、提升能力”重点领域,积极探索构建“造血式”的四位一体助学体系  相似文献   

13.
智能模拟人在临床急救模拟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模拟现场为临床急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也是急救教学上一大进步。从而标志着模拟教学改变了书本教学模式,使医学教育更为接近现实。本文将介绍使用智能模拟人作为急救、麻醉或其他医护教学领域的应用,并探讨智能模拟人人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中外几种法律援助模式的比较和利弊分析,对我国混合式的法律援助模式进行了思考,试图探寻一条将专职律师与社会律师进行整合,共同实施法律援助服务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法律援助对象是建立并完善法律援助制度首要解决的问题。我国法律援助刚刚起步,而我国有关法律援助对象的诸多问题尚在探讨之中。为进一步在理论上廓清对法律援助对象的认识,本文对我国法律援助对象的概念、范围及如何确定各地援助对象等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有的法律援助机构是按照行政区划来设立的,这种设立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很好地履行法律援助义务。而新的《法律援助条例》仅仅对法律援助机构的设置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在此通过对现有的法律援助机构的设置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并依据《法律援助条例》的原则规定对法律援助机构的设置提出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7.
有效援助是当前国际发展援助的重议程之一,同时也为国际教育援助直接指明了方向。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国对非教育援助规模不断扩大,影响日益增强。因此,在有效援助议程下,审视我国对非教育援助的政策与实践,不断提升我国对非教育援助的有效性,这对于其可持续发展有着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地方师范生资助具有的主要特征:就整体资助力度而言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政府的资助力度比重达到整体资助力度的84.85%;资助正朝着兼顾公平的方向发展,资助范围不断扩大,且资助力度稳定;但同一般大学生相比,地方师范生享受到的资助恩惠仍有限,处于可以忽略不计的境况。为此,在扩大整体资助额度,调整资助贡献率和受益率结构的同时,有必要为地方师范生设立区别于一般大学生的专项资助。  相似文献   

19.
美国联邦学生资助体系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58年以来,美国联邦学生资助体系为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这一体系所带来的贷款化、多样化、市场化等倾向也引发了一些问题,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又使这些问题变得日益棘手。本文在概述美国联邦学生资助体系的现状、特征与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金融危机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冲击及其对该体系构成的挑战,介绍并评述奥巴马政府提出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impact of specific types of financial aid on students' college choice, with particular focus on racial differences. For overall student populations, the receipt of grants or a combination of grants with loans had a positive impact on attending first choice institutions. In contrast, having loans only had no significant impact. Going one step further, distinct patterns were found in the effects of financial aid on college choice by racial groups. White students were more likely to attend their first-choice institutions if they received grants or a combination of grants with loans. Asian American students were strongly influenced by having loans or a combination of grants with loans when they decided to attend their first choice of colleges. In contrast, college choices of Latino and African American students were not influenced by financial aid.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for financial aid policy are indicated and future research on the topics recommend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