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低保范围之外存在一部分贫困人口,他们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因重病、重残造成的"支出型贫困"、"相对性贫困"群体不在少数,而社会救助各部门对这部分群体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些城市对边缘人员的医疗救助普遍存在制度层次低,投入不足,救助水平不高,救助对象"固定化"且资源配置不公平现象等问题。完善安徽省贫困边缘人群医疗救助模式有以下几方面选择:建立居民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完善贫困边缘人员甄别机制;取消病种限制和起付线,扩大救助范围;加强医疗救助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困难群众对救助政策的知晓程度;争取多方支持,扩大筹资来源渠道等。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贫困大学生群体的数量也相应增加,因此,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救助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证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然而,在经济助困的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体现在贫困生群体中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凸显,“心里贫困”现象突出,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者,努力让这些特殊的学生摆脱“心理贫困”困扰,是目前高校贫困生救助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城市低保制度作为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核心制度以及城市反贫困的核心政策,在我国社会保障中发挥了最后一道安全网的作用.然而由于低保制度具有局限性,没覆盖到边缘群体,使低保边缘群体处于社会救助制度的真空状态,无法享受低保待遇,优惠政策及补贴,抗风险能力不足.在当前形势下,建立城市低保边缘群体救助机制,加快社会救助立法,实现对基本生活救助的动态调整,扩大救助覆盖范围对于完善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国家级贫困县利辛县在医疗救助方面取得较好成效,有效遏制了"因病致贫"的悲剧发生,尤其是推行"一站式医疗报销"政策,更是让许多贫困患者切实享受到国家政策的优惠.文章选取医院等级、性别、贫困家庭类型、报销模式和大病与否等影响因子,定量分析其对贫困家庭患者报销水平的影响程度,提出继续完善报销模式、控制贫困家庭报销水平、规范和完善医保信息公开制度和内容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认为少数民族研究生招生政策在人才培养质量与层次、政策的惠普范围以及配套条件等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在实践中仍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提出政策改革应注重以下几个层面:加大政策的执行与监督力度,完善政策的配套机制;构建政策受惠群体的信息管理平台,加强毕业生的流向管制;以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导向,培养适应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坚持“民族特惠”与“区域普惠”相结合,逐步扩大“模块区域性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经济型扶贫模式难以有效防止因病致(返)贫趋势的现实下,必须构建并优化西部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以降低疾病风险对西部农村贫困群体造成的损失,进而提升健康人力资本,为西部农民可持续的自我发展继而摆脱贫困困境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该文通过对我国贫困人群的现状以及我国不完善的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的论述,强调政府要承担起社会救助的责任,要尽快制定我国统一的社会救助法,完善我国社会救助的法律制度,对贫困人群的最低生活保障、住房救助、医疗救助、子女义务教育救助、社会捐赠等方面的法律制度作出明确的规定,以法律的形式巩固我国社会救助的法律地位,保障我国社会救助工作的进行。  相似文献   

8.
蒋臻奎 《中学生阅读》2005,(3):12-15,17
1.中国政府在2004年5月全球扶贫大会上发布的《中国政府缓解和消除贫困的政策声明》中指出,中国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中国将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就业门路。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声明指出,中国将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健全特困群体的医疗、住房、子女入学等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低保边缘群体社会救助制度主要是从基本生活保障层面度对低保边缘群体予以救助。然而低保边缘群体更多表现为能力和权利的缺乏。因此,低保边缘群体社会救助制度的健全完善应当从增能的角度出发,通过消除低保边缘群体的环境障碍、增强其战胜困难的信心、拓宽其社会支持网络、鼓励其积极社会参与、促进其互动交流、提高其生存技能等方面来实现低保边缘群体个体能力、社会环境的支持能力的提升,从而促使低保边缘群体早日脱离困境。  相似文献   

10.
高中教育贫困救助问题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政府、社会对高中教育的贫困救助关注不够,现有政策执行中存在若干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认识上有一定偏差,救助实施的责任主体界定不合理,政策规定没有跟上具体的措施,缺少可操作和易落实的机制。健全高中教育贫困救助政策体系,对贫困生个体的健康成长,对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以及扩大社会公平、推动和谐社会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提出了完善高中教育助学保障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张浩 《教育探索》2011,(7):123-125
当前,高校对家庭贫困大学生救助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为了提高对家庭贫困大学生救助工作的成效,高校应当从被救助主体、救助内容、救助体系和救助途径等方面着手,着力构建一种个体与群体、物质性救助与非物质性救助等协同救助的机制,应充分发挥各种救助途径和救助方法问的互补和融通作用,以凸显救助体系的合力.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完善高校贫困生救助政策和措施,随机抽样466名高校贫困生开展从政策知晓度、资助政策的满意度和目标群体影响情况三个维度对现行高校资助政策执行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贫困生对资助政策知晓度不高;对资助政策的满意度很高;贫困生资助面并未全覆盖;获资助生心理压力大于未获者,且差异显著等。基于此,提出加强资助政策宣传,扩大资助学生覆盖面、拓宽勤工助学途经、完善心理扶贫策略,关爱贫困生健康成长等举措完善高校贫困生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校贫困大学生救助政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建立的"奖免补助贷"五位一体的贫困大学生资助制度体系,在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我国应健全和完善高校贫困大学生救助政策,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资源探索发展多种助学模式,改革与完善高校贫困大学生教育救助体系,逐步实现高校贫困大学生动态数据管理,进而促进高校贫困大学生救助政策的制度化、法律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14.
随着每年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贫困大学生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救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学生的经济困难.本文主要从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的伦理现状分析、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的伦理关怀的方式和当前对高校贫困大学生主要采取的救助途径展开阐述.  相似文献   

15.
目前。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社会救助体系的不完善,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困难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个问题呈现出日益严重的趋势。这已经影响到社会稳定。因此,本论试图通过对上海现行高等教育社会救助政策与目前上海贫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比较研究。从而进一步分析高等教育社会救助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进一步完善上海高等教育社会救助体系的时策和建议,从根本上解决上海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  相似文献   

16.
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南通市存在占有社会资源少、社会竞争力弱、经济状况差的贫困群体。产生的原因在于经济体制的变迁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自身素质的制约。对城市贫困群体的救助,应当着力于完善社会保险、分配调节、社会救助和职业培训四项制度。  相似文献   

17.
社会救助体系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维护公众基本权益,确保社会稳定安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构建以低保为基础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尚处于探索和完善之中,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府社会救助的主体地位;有效整合资源,完善社会救助"一口上下"的运作机制;科学确定标准,建立城乡低保标准的自然增长机制;强化信息共享,加大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大城乡统筹,不断提高农村社会救助水平;不断扩大专项救助政策实施范围,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运行的监督机制,把社会救助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8.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自创建以来,不断完善,在保障农村贫困居民的生存状况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保障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分化、低保边缘群体问题、与扶贫开发政策的衔接问题、法律法规缺失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便更好地发挥效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以下岗、失业人员为主的城镇贫困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他们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当前扶助城镇贫困群体应采取的基本对策有: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城镇贫困群体应有的生存和生活资料;进一步加大就业和再就业力度,对贫困群体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加大“教育扶持”,大力促进贫困者的社会参与,提高其参与能力;进一步培育社会扶贫力量等。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经济困难生数量也逐年增加,形成大学校园里的经济困难群体。由于经济、生长经历、个体性格差异等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贫困”现象日渐突出。因此,分析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贫困”的现状及成因,并探究解决这一现象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