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这是最后的自由的野生大熊猫!”——“只有一位中国摄影师成功地拍下了这些照片,也只有当地人才可能在亚热带丛林的最深处发现这些大熊猫。蒲涛,被这种肥胖的黑白相间的大熊猫深深地吸引住了,他接受了这个挑战……” “蒲涛是中国优秀的摄影师之一……为了抓拍几张这种神奇动物的照片,他手按着相机快门要等待好几天,甚至几个星期。” “这些照片是前所未有的……,它是一个人几十年生活的证明。”  相似文献   

2.
远离"孤独"     
我是偶然读到这组照片的——题为《东京的孤独者》,作者是美联社摄影师戴维·古腾费尔德,获今年"荷赛"日常生活类组照一等奖。这是一组拍摄特殊人群的纪实照片,读了,心里很想说点什么。但是,很长时间,我怔怔地面对它,却哑然无语。我感到照片里的每个主人公都不想与我说话。他们有的把背影给了我(见附图一),有的正离我远去,有的低着头;惟一一位面对着我的,还用耳机塞住了耳、用口罩盖住了嘴(见附图二)……  相似文献   

3.
我刚刚涉足摄影领域之初,一位摄影界的权威人士在看一幅拍虚了的照片时说:“摄影,第一重要的是拍实!”  相似文献   

4.
一点说明     
中国记者编辑部: 贵刊《说长道短》专栏1988年第10期刊登了署名“即言”的短文《一个疑点》。我是新闻照片《我要上学》的作者,有个问题需要说明一下:短文的作者提出了一个疑点:“照片上四个孩子挂的牌子全出于一人的手笔,谁写的?谁组织的?如果是某一学生家长出面组织,也未可厚非,但不加以说明,就难免令人怀疑到拍摄者自己所为”。如果“即言”作者仅仅是怀疑也无可厚非,但是令人诧异的是作者的口径和  相似文献   

5.
三、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照片的生命。照片是真人真事的纪录,真实应不成问题吧?其实不然。不真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事实是虚伪的、捏造的。前几年汪苏某县的一位作者,说要拍一幅进城开劳模会的照片,他给请来配合拍照的画面主人公──一位五六十岁的老大娘胸前戴上大红花,让她在年轻人的簇拥下,登上贴着大红喜字的小轿车。……后来照片在中国妇女报发表,可文字说明却是“如今子女转变观念,送老人举行第二次婚礼……”老大娘和丈夫看到报纸后,感到莫名其妙,十分恼火。虽然有关方面要求追回当天报纸,但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已很难挽…  相似文献   

6.
在我家客厅的正面墙上,端端正正的挂了一张发黄的照片.照片上、一位身着傣族服装的老波涛(傣语:老大爹)带着慈祥的微笑在拍手,四周是许多傣族打扮的年轻人,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欢愉,照片左边、一个身着军服的少女正和着节奏明快的孔雀舞的音乐在高兴地拍着手,这位少女就是四十年前的我.……  相似文献   

7.
《新闻与写作》的老师:您好!我是一名摄影爱好者,看了几期贵刊的来图求解栏目后很受启发,现将我在雅典奥运会北京火炬传递现场拍的这张照片寄给您,希望能得到专家的指点。“姜昆我爱你……为什么呀……你带给我们欢笑……”由于上面和群众的这段有意  相似文献   

8.
一、人像摄影背景的选择首先是室外的单人照片。在营区内外拍摄单人照片时,要做到心中有数,不泄露秘密,被摄对象军容要严整,军姿要端庄,摄影师双手拿稳相机,观察被摄对象的背后有没有妨碍物在头顶上出现,稍不注意选背景,照片冲洗出来,如果你是在炮场拍的头顶会长出炮管,如果是在营院或者马路拍的脑袋后面会长出电线杆、小树等,可以说是千姿百态,无奇不有。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出现,在拍单人相时,定好位选好拍摄点,背景要求干净利索。只要稍加留神,以上弊病是完全可以克服掉的。也一定能够拍出你自己满意的照片来。其次是拍摄合…  相似文献   

9.
在1949年以前,曾经有众多的外国人拍摄过杭州和西湖的照片。在所有这些曾经给老杭州和西湖拍过照片的专业或业余的西方摄影师当中,西德尼.甘博可能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一位。《西湖百象》通过展示他于1917-1919年间在杭州拍摄的一组总数为176张的老照片,来探索甘博根深蒂固的杭州-西湖情结,以及他在表现这个古老城市人文景观时所采用  相似文献   

10.
李肃人 《新闻实践》2013,(10):53-54
一、问题的提出 2013年2月,第56届荷赛揭晓,瑞典摄影师PaulHansen的作品《加沙葬礼》荣获年度新闻大奖。由于此照片在色彩上经过作者后期刻意地调整,引发了一场有关新闻纪实类数字图片后期该怎样处理的争议。  相似文献   

11.
光明日报第一版《来自前线的报告》专栏里,陆续发表了该报摄影记者吴力田深入老山前线,冒着敌人炮火,拍摄的真实的、难得的、珍贵的照片。一位摄影记者,不是把镜头停留在那些平平常常、安安稳稳的地方,而是对准充满硝烟的战场和殊死战斗的勇士,这种深入、及时、有效的工作作风是值得称道的。一位记者深入到前线去写几篇报道,拍几张照片,我认为,不亚于对战斗的官兵们进行一次作战动员。对于吴力田的深入采访,云南前线某部中队长马振祥投书报社说:“我代表中队领导,代表全中队官兵向报社报喜,……吴力田代表报社参加了这一次战斗,在艰难困苦的时刻给了我们巨大的精神鼓舞和帮助,感谢  相似文献   

12.
“一张理想的《国家地理》杂志照片,必须清晰明确,构图平稳。”这是摄影师对图片标准的理解。作为照片,要求视觉;中击力的时候同时也要求有相当的信息量。仔细分析《国家地理》图片,它们非常注意光线和色彩。图片不能太复杂,太晦涩。曾经《国家地理》请某位玛格南图片社著名摄影师拍完的报道,最后被他们自己的编辑以难以读懂为理由而否定,  相似文献   

13.
案例一:据《四川日报》报道,1988年2月24日,刘晓庆在自贡演出后前往灯会观灯。当一名记者上前拍照时,刘晓庆当即声明“未经我的允许,不准拍照。”记者说:“你们不同意是你们的事,我拍是我的事,这是灯会,不是你家。”双方遂发生纠纷。案例二:美国佐治亚州一名家庭主妇弗洛拉·格雷厄姆带着两个儿子去参加商品展销游乐会。在两个儿子的执意要求下进入一个游乐厅,游玩后出来时,一股强风吹起了她的裙子,裙子把她的头盖起来,却暴露出腰部以下的部分,只有一件裤衩。当地一位摄影师抓住这一时刻,把她摄入了镜头。这张照片成了这次游乐会的宣传品。格雷厄姆夫人对此  相似文献   

14.
这事,我不说没人知道。不说,是因为这事实在“丢人现眼”,“丢人现眼”的事不是那种拿出来同别人一起分享的东西。 我不说没人知道——因为正常情况下不会有人怀疑6月22日《山西工人报》一版头条位置《朱朝辉一“飞”惊天下》的新闻组照中那幅朱朝辉驾车飞越于水天之间的“主打”照片不是我拍的(虽然是同通讯员联合署名)。我现在告诉大家,这幅最重要的——最大的——在一版最醒目位置的照片……不是  相似文献   

15.
4月5日,2004年度普利策新闻奖揭晓。今年的两个摄影奖——突发新闻摄影奖和特写摄影奖,都颁发给了拍摄战争题材的作者。《洛杉矶时报》摄影师卡罗琳·科尔的一组利比里亚内战照片《围攻期间的蒙罗维亚》获得了特写摄影奖。这组照片中的其中一张,拍摄的是一名利比里亚政府军士兵正在奋力保卫一座桥梁的情景(见图)。 当提到卡罗琳·科尔为什么会获得这一奖项时,普利策奖的评委们说,是为了“奖励她敢于走在利比里亚内战的前线……”  相似文献   

16.
这里所说的“137”,是指人民日报海外版一、三、七版上稿子的事。去年10月18日,海外版一版刊登了一张我拍的新闻照片: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新购买的一架波音747—400大型豪华宽体客机到达北京。三版上刊登了我写的一篇人物通讯:《鹰击长空飞万里》,同时也配发了一张我拍的照片。在七版副刊上又刊登了我的一篇特写和照片:《在天安门广场看秧歌》。上面说的是同一天报纸的一、三、七版登我拍摄照片的事实,我称之为“137”。一天中登了三幅照片。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但是有必然性才会有偶然性。  相似文献   

17.
这里所说的“137”,是指人民日报海外版一、三、七版上稿子的事。去年10月18日,海外版一版刊登了一张我拍的新闻照片: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新购买的一架波音747—400大型豪华宽体客机到达北京。三版上刊登了我写的一篇人物通讯:《鹰击长空飞万里》,同时也配发了一张我拍的照片。在七版副刊上又刊登了我的一篇特写和照片:《在天安门广场看秧歌》。  相似文献   

18.
去年10月间,我地修建了一家灰沙砖厂,生产出一种优质建筑新材料。我认为是条新闻,便去拍了一张新闻照片送到一家报社,一位编辑看了说可以,答应发表,但久不见报。后来,我问到这张照片的命运,编辑说,要这个厂先登广告,再发新闻照片,如果先发了照片,厂  相似文献   

19.
媒体摄影师的确处在一场危机中。当几乎人人都有一部相机时,成为一名(职业)摄影师意味着什么……仅仅在现场已不够,而应该在照片的布局和内容描绘上多下功夫。——第51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相似文献   

20.
现场的困惑     
拍摄时, 我意识到我在场。我常以在场为荣, 有时却因在场而困惑……——一位摄影师搞报道的人也许都承认这一观点:“控制和使用传播媒介的人对传播内容起决定的作用”(见《大众传播通论》第407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