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本文首次对汉字及其研究传统的人本精神进行系统阐述。认为汉字的人本精神主要表现在:汉字创造的基础是“人”通过直观把握事物,创造过程是“人”对事物等的直观形象进行线条式特征性描绘,“人”形在汉字建构中最大限度地扩张,不但“人”义用“人”形,兼含“天”“人”意义以及非“人”意义都可用“人”形。传统文字学与汉字为孪生姐妹,它有同样的精神。它靠“人”的直观和领悟说解文字的形义,并充分注意“人”形在汉字建造中的重要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有两个词语,即“落英”和“邑人”,(《教师教学用书》译“落英”为“落花”,译“邑人”为“乡邻人”,对“落英”的解释,我持有异议,对“邑人”译为“乡邻人”,我认为妥帖。  相似文献   

3.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很多教育工作者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笔者以为,这句话还不够完整,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误以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重要,甚至将“授人以渔”视为教育工作的全部。殊不知,“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同样重要,而且在“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之前,更重要的是要“授人以欲”。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正统的士大夫一直以“德”和“才”作为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标尺,而且认为一个完美的人应该是德才兼备,“德”高于“才”,位于“才”之前,比“才”重要。但在司马迁看来,“才为先,德次之”,司马迁的这种德才观无疑对以后的士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进入20世纪以来,人类依赖现代化而存在但却不断被异化,在工具理性不断势强的趋势下,教育中“人”的角色逐渐淡化,对“人”的关怀被减弱。教育的本真追求是人的实现。关怀伦理提出教育世界中,对人的关怀应该成为教育必然追求。“我与你”的共在,将师生关系复归到平等的人与人的联结状态,师生关系情境下的理论探究与实践取向应强调“人”的复归及对“人”的关怀,回归到学生作为“人”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6.
本职象谈恋爱,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正如“焦大永远不会爱上林妹妹”一样,在一些人眼里“工资高,待遇好”的岗位,未必是每一个人的理想工作。“人职匹配”的原则是要“人”对“职”逐渐认识了解才最终实现的,这需要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由“父母之命”、“媒妁之约”组织起来的好姻缘,很可能只是看上去很美。  相似文献   

7.
沈林 《语文知识》2010,(2):35-38
趋向动词“来”、“去”反映了从起点到终点的同一位移,“来”以终点为参照点,“去”以起点为参照点。它们的应用规律如下:说话人位于终点时,只能用“来”;如果说话人和听话人与终点没有归属关系,或者即使有,在对话当时也位于终点之外,只能用“去”;说话人或者听话人与终点有归属关系,或者即使没有,但在对话时听话人正在终点,“来/去”都可用。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一生致力于对人性的剖析,特别是对中国人“为人”能力的剖析。在鲁迅的《祝福》中,人的生存状态各异,但都处于非人状态:祥林嫂生不如死,鲁四爷生而非人,“我”生而“无心”,其他众人生而茫然。从这几个形象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这样的“立人”观:中国人“非人”,所以需要“利刃”,只有“立人”,中华民族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9.
从古代“仁者,人也”的定义可以看出,“仁”是“人”字旁一个“二”字,亦即是说,只有在“二人”的对应关系中,才能对任何一方下定义。那么在这种“二人”对应中,个体时时处在“他人”的定义与评价中,虽然我们表面上并不否定个体拥有自我评价的权利,但实际上这样的评价往往不具合理性,只有通过“人伦”关系或集体来定义“自我”才是合格的。用渠道化的“二人”关系去定义任何一个“个体”,单个“个体”的存在似乎没有合法性,也是不可想象的。照此推理,生活在这种个体无法逃脱的“二人”关系网中,被定义的一方也易于被企望做一个沉默不语的人,如果我们惯于相互定义,双方自然都会被物化,那么也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人”。  相似文献   

10.
《小学教学设计》2006,(4):17-17
我们知道,英语中表示“楼层”的单词通常是”floor”,“storey”,但是美国人所讲的“第几层”往往比英国人所指的“第几层”多1层。例如,英国人所说的“the secord floor”在美国人看来指的是楼房的“3楼”,而英国人却坚持是“2楼”。  相似文献   

11.
孔子仁学是对社会人生的观照。孔子说“仁”,是从不同的角度表述的。在孔子的仁学话语中,“人”是社会的人。孔子认为真正的“人”要“知天命”、“明道”、“行道”。孔子的仁学,以有别于西方世俗化人文主义的东方社会化人文主义为其思想基础,要求“人”参与社会、关心天下,求得“己身”与“他者”和谐一致。  相似文献   

12.
本以“斯密难题”为切入点,论证“斯密难题”不过是个假问题而已,并深入探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与“道德人”是在必要的张力下的统一,而不是截然的割裂,它恰恰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内部矛盾,因此,既是“经济人”又是“道德人”的人,才是完整的“社会人”,这一点对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字的哲理     
挫:想事事“坐”等到“手”的人,必定事事不顺。否:真正反对你的人,往往“不”表现在“口”上,而是藏在心里。  相似文献   

14.
"一个人"的固化及其固化过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讨论“一个人”固化说法的形成过程。“一个人”在明代以后开始固化。当复指短语“指人专名十一个人”作主语时,由于“重新分析”机制的促动,“一个人”从复指短语中分离出来,修饰后边的谓语,意义上也发生了变化,表示“独自”义。  相似文献   

15.
主体概念的历史演变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张志伟今天只要一提起“主体”,似乎理所当然意指“人”。然而,“主体”作为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并非自始就与“人”相关,实际上直到很晚的时候,“主体”才定位在“人”之上。具体说来,从“主体”概念进入哲学之时算起,在近两千年...  相似文献   

16.
人活着,在活出自己,实现“自我”,即进行“审美实践”。以“审美实践”为基础,一种与众不同的、全新的“自我美学”的建构,将使美学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取代“经济哲学”或“吃饭哲学”,在消除人对大自然的破坏以及人的“异化”现象、探寻人“审美欣赏‘及精神生活的特点与本质、求得人富裕之后”精神家园“的建构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最终形成为21世纪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本走向。  相似文献   

17.
一、教育产业化与教育的人道 在汉语中,道匣耻深究“元首”寻求“本质”的意思,那么人道也就是探求人的根本、人性,其中包含的是人对自身的生命、生活及生存状态的自觉关怀与责任。英语中用“humane”表示“人道的”,用“humanism”表示“人道主义”,从构词法而言,都是以“humane”(人)为词根演化而来,同时“huamane”也表示“仁慈”。所以,不论在汉语还是在英语中,人道的含义都包含有对人的“仁慈”、“关爱”,是人从人的本性出发对待自己和同类的—种态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好像“人”字由一撇一捺组成一样,“人”字的一撇象征无形的上层建筑,一捺象征有形的物质载体,“○”象征由学校,家庭,社会等因素构成的环境信息,活生生的人和环境信息构成了人的教育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共同组成了素质教育○人结构。在素质教育○结构相标中,道德是灵魂,智能的根本,体质是基础,在素质教育○人结构重点中,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人”素质教育的两条“腿”。在素质教育○人结构环境中,学校,家庭,社会构成了影响素质教育的环境信息链条,无时无刻不对○人产生着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9.
长平之战“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或非“实录”,而是史迁“一家之言”。“二百四十人”含有“太白”星象运转中“二百四十日”的天人文化隐寓,寓指了长平的战争走向与秦并天下趋势。司马迁在吸收董仲舒“春秋公羊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推求天人关系中人的能动作用,巧妙地将“二百四十人”与“遗其小者”的人本倾向相缀合。在秦汉文化价值观“古今之变”的背景下,“遗其小者”则处于秦人长平“杀降”行为的对立面,是司马迁对战争手段、家族命运与个人悲剧根源的反思。“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的文本记述可谓“大一统”的天下运势中,史迁以天人文化视角尊重个体生命的反战情感寄托,是《史记》创作宗旨在列传细节之处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20.
自由,是人对自身存在的一种深刻领悟。这种领悟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通过人从不同的视野所进行的自我反思实现的。自由立论之根基所经由的从上帝到人,从人的“灵性”到人的“理智”、人的“理性”的转移和逐渐深入的历程,自由的形式所经历的从“意志自由”到“信仰自由”、“良心自由”、“认识自由”的递进,集中展示了这一时期生长起来的市民阶级“人”的独立要求,内含着自愿、自主、自决、自主的理性自由主体精神的人学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