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鲁迅《故事新编》中,作者依据史书,选取了一些古人古事,然后“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并“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使叙事语言和故事都显得滑稽可笑,这种风格,鲁迅称之为“油滑”。鲁迅运用“油滑”的手段在《故事新编》中主要表现了两个方面的主题:一方面是在《补天》、《奔月》、《铸剑》、《理水》以及《非攻》中基本上肯定了墨、禹、侠,从英雄人物的生存环境又揭示了英雄的孤独,进而批判了现实;另一方面则是在《采薇》、《出关》、《起死》中批判了儒与道的封建传统思想。与此同时,我们还看到了对英雄神圣自身的批判,达到了“反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鲁迅晚年创作的《故事新编》,通过三种途径对历史和神话进行大胆的改编和创造,即“历史的同时化呈现”、“取一点因由’’再“随意点染”、人物形象的“脱冕”。历史和神话为什么能被鲁迅象“橡皮泥”一样任意地揉搓?是因为《故事新编》是西方表现主义深刻影响下的产物。在表现主义那里,为了表现作家的思想和个体情感,历史可以成为主观表现的工具,被创作主体随心所欲地撕碎、变形、颠覆、改编和创造。  相似文献   

3.
《故事新编》是鲁迅争议最大的一部作品,很多人对《故事新编》的解读方式也不尽相同。本文认为,《故事新编》是鲁迅在艺术上不断进行创新的一大显著成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本文选取《铸剑》这一文本进行细读,对它的创作进行深入的探析,主要分析了《铸剑》的创作过程与艺术影响,以求对《故事新编》整体艺术特色的把握。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学者对《故事新编》的研究开始升温。所发表的文章,从文体及写作技巧入手论述的居多。文章将从《故事新编》的人物形象着手,运用本体论理论,对人物形象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5.
鲁迅小说《孤独者》塑造了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觉醒者形象。他激进、孤独、坚韧地与社会抗争,最终却以失败而告终。小说通过这个人物形象控诉了反动势力的猖狂,也表现了作者对反抗者的同情。  相似文献   

6.
《故事新编·非攻》以墨子游说公输般和楚王停止攻宋为主线,塑造出"中国脊梁"式的人物墨子,赞扬了墨子的实干精神。此外,该小说还穿插多个人物多个故事,旨在彰显鲁迅对反对墨家"兼爱非攻"的儒者、见利忘义的自私之徒、做无意义的鼓吹论者以及说一套做一套的国民政府的讽刺。试抛开固有研究角度,剖析该小说中鲁迅通过其他人物形象及故事所表现出的讽刺艺术,以求对该文本做更深入的分析,进而更好地了解并研究鲁迅的作品及其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7.
《故事新编》与"故事新编体"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故事新编》是鲁迅创作的小说集,但“故事新编体”小说却是中国20世纪文学中的一种文体存在。它在《故事新编》问世前后都一直存在。从《故事新编》的文体特点来看,它实际上是与“故事新编体”小说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8.
鲁迅在《孤独者》这篇小说中,主要通过麻木与觉醒、希望与失望、胜利与失败这三对二重组合,深刻地、全面地逐层剖露魏连乏的孤独。鲁迅把魏连殳的深沉的孤独感放在二重组合中叠现,给读者塑造了一个真实感人的孤独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9.
鲁迅深刻的思想与他长期在孤独中沉潜有着密切的关系。鲁迅的孤独感是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孤独感对其创作又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加深了作品的深刻性和文化内涵,使其充满哲学的思考。鲁迅的孤独感与时代的精神气质对接并融合,表现了立人的精神,印证了中国涅向前的趋势。研究鲁迅的孤独感对探索现代中国人心理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故事新编》在取材和写法上都明显不同于《呐喊》和《彷徨》,存在着“杂糅”、荒诞、“戏仿”等特点,鲁迅称之为“油滑”。然而总的看来,《故事新编》的创作有着鲁迅本人特定的创作心理、情感体验及源泉,明显是鲁迅创作风格的一次重大转变,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范式。  相似文献   

11.
文章试图从鲁迅的生活经历、心理状态和作品中流露出的感情阐释他的寂寞。生活经历的切肤之痛,对鲁迅的影响不可小视;在心理上,孤独已成为鲁迅生命意识的一部分,对鲁迅来说,寂寞不仅是一种心理感受,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一个先觉者对黑暗现实的忧心仲仲。鲁迅是孤独的巨人,巨人是他的本质,孤独是他的气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对鲁迅作品的色彩运用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就鲁迅作品的黑、白、红等系列的色彩表达及其特征作出阐述,从中钩沉鲁迅的色彩诗学,进而总结文学家鲁迅的色彩品格及其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小说中《鸭的喜剧》历来不为研究者重视,本文试图以王一川的“双重本文性”作为切入点,解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精深的寂寞意识,以及这种寂寞意识对鲁迅思想的深刻影响,从而解开《鸭的喜剧》在鲁迅思想转型过程中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吴颖是潮汕本土第一位面向全国从事文学批评与研究,与国内高层次学者对话的潮汕学人。该文首先简略介绍吴颖的生平,接着从文艺思想研究、鲁迅《故事新编》体裁性质争鸣、古典文学研究的李煜词评价争鸣中吴颖的主要学术观点及当时争鸣的情况作系统的梳理评述;以此综论20世纪50年代中期吴颖文学研究的成就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对冯雪峰的鲁迅比较文学研究主要成果作梳理,发现冯雪峰潜在地运用了苏联的“历史类型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鲁迅文学创作的独特性,还再次强调了鲁迅的翻译研究。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冯雪峰的鲁迅比较文学研究也存在无产阶级优越性的先在视域,对文学艺术层面中外关联的探讨也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6.
章学诚是鲁迅的乡先贤,对鲁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章学诚方志学理论直接影响了鲁迅早期的辑录工作;章学诚的史学观念影响了鲁迅在读经读史问题上的见解,并对鲁迅杂览主义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当今社会,在分享改革和发展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空前复杂的矛盾和亟待解决的众多问题,这时,重温鲁迅,重提鲁迅的精神文化资源,珍视鲁迅的精神文化资源,无疑有益于我们对当今社会和文化的深刻理解,有益于探讨解决当下问题的途径,也有益于我们对以鲁迅为代表的"现代国学"的承传,从而进一步繁荣当今的文化、文学和学术事业。然而,仍有人在网络上大谈"鲁迅是思想文化的负面资源",流传甚广,因此,必须加以澄清,重提和珍视鲁迅精神文化资源的正面价值、当代意义,以正视听。鲁迅的精神文化资源是博大精深的,限于篇幅,我们主要从鲁迅精神、鲁迅的思想文化、鲁迅的文学和学术等三个方面的主要领域进行论述,并力图揭示出它的正面价值和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副文本对于翻译研究意义重大,在揭示译者翻译思想、提供译者与读者交流平台、探究译本生成和传播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梳理鲁迅译作中的副文本因素,从内文本和外围文本方面探讨鲁迅译作传播的原因,指出鲁迅撰写的大量序、跋等文字材料,大量和翻译相关的杂文,出版商的推介,鲁迅本人的崇高地位等要素对鲁迅译作和鲁迅翻译思想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孤独者》揭露了一个悲凉苦难的现实世界,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们,无论是作为"看者"的乡村民众和叙述者"我",还是作为"被看者"的祖母和魏连殳都是孤独的。叙述者"我"和魏连殳对于孩子的变坏、孤独的命运及生存的意义等问题探讨的未完成性表达了作者对孤独是否作为人类生存的本质状态而存在的思考。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对待孤独的态度。文章结尾"我"的轻松姿态多少给人类注入了一缕希望。  相似文献   

20.
鲁迅散文蕴含丰富的人学思想,生死之间就是鲁迅散文人学的一个精神体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狗·猫·鼠》《父亲的病》描绘了生机盎然的乐园与隐鼠、父亲的死,这是鲁迅最初的生命意识与死亡体会。鲁迅在《无常》《女吊》中赞扬了这两种鬼物,映衬的是民众对生与死的达观与不屈不挠的态度,从侧面展现鲁迅的生死体认。面对青年人美好生命的戛然而止,鲁迅著有《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感到珍爱生命与正视死亡的必要性。《死》中,鲁迅诠释了自我的生死体悟,生要"赶快做",死是"随便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