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一基本理念,把课堂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自主实践的学习过程,从而达到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呢?一、在  相似文献   

2.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学习资源的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只要稍动脑筋。就能让课堂与生活接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天安门广场》一课时,  相似文献   

3.
孔金燕 《青海教育》2006,(12):25-2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思考语文教学改革,研究提高学生素质问题,不能只局限于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把实践观念引进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知识、技能,养成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仅可以使知识、技能的掌握更为牢固,而且可以改变过去那种依赖教师的学习心理。  相似文献   

5.
胡海瑢 《中学文科》2007,(5):99-100
语文课堂学习中的“整合”,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多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对语文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各类语文信息进行整理与合成,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的中心是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整合”能力,离不开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正确引领。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课堂教学中学生整合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试作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6.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语文实践.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就是要将教学活动置身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合理引导,体现生活中存在语文,将生活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创设情境,再现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抓住契机,及时引导,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利用生活实践中的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的环境,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变封闭的语言文字等的教学变为开放的生活实践化教学。只有走教学生活化的道路,才能真正改变教学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窘迫境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应当始终是主体。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语文教育资源、抓住一切机会、尽所有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动"起来,让学生真正积极参与到语文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8.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丁立英语文课堂教学是全部语文教学过程的轴心,而阅读能力的培养又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我在近几年的成人中专语文教学实践中,致力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力求在“多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上下功夫,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成为学...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显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只凭语文课堂上语文课本的学习.  相似文献   

10.
正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语文课堂中有效的生活体验,能在文本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能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培养其实践能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教学省时增效。  相似文献   

11.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学生知识获取、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学要把握好这一关键环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语文课堂丰富多彩,让学生体会什么是真正的语文味。新课程的背景下,提倡有效教学,更要关注课堂,关注学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的价值和意义。"有趣,有味,有得"是一堂好课的必备因素,也是真正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范君玉 《教师》2012,(18):65-6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我们语文教育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也应注重对孩子创新精神的渗透,使他们从小形成具有创新意识的价值取向。”低年级教学是学生思维开发之始,教师应把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应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创新学习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课堂练习就是学生语文实践的一种方式。在练习中,学生不仅能够及时将所学到的语文在实践中运用。更能够向老师快速反馈他们掌握语文的情况。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看到不少教师注重讲解.层层追问。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缺少感悟、体验文本语言的实践与语言训练的过程。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忽略了课堂练习的设计,没有以此为载体进行扎实有效的语文实践。试问,这样的语文课堂,其教学有效性从何谈起?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到底收获了什么?所以,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运用,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紧扣教材,把语言训练落到实处,使学生学好语文,真正让学生运用好这一"基础性工具"。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们“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复述,作为小学阶段一种非常重要的语文实践,能有效提高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促进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然而,在一线语文课堂上,朗读和背诵备受广大教师的宠爱,复述则游离在课堂的边缘,成了可有可无的语言实践,这不得不令人感到遗憾。本文旨在明确复述的重要性,探索指导小学生复述的对策,希望能唤醒广大一线教师对复述的再认识,在语文教学中真正落实对学生复述能力的培养,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6,(51):46-47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因此,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紧扣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思想,积极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学习知识;让生活真正走近语文课堂,让语文在生活的土壤里静静成长。  相似文献   

1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可见,强调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语文,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提高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又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些要求,语文活动课就显得很有必要,成为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主要形式之一. 一、遵循趣味性原则,促成乐此不疲的境界 两年多的初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实践,证明了语文活动教学比语文课堂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容易使学生喜欢学、乐意学语文.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笔者认为,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落实语文实践效果的同时,设计科学适当的作业是体现与落实语文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强学生语文应用实践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王惠 《甘肃教育》2011,(17):41-4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即现实生活。因而,语文教学应植根于现实生活,语文教师应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从而实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