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汪海云 《高中生》2013,(11):52-52
许多考生在考前会紧张,也有不少考生“面对高考却紧张不起来”,这反而也会让人“紧张”。因为“不紧张”所以“紧张”,这是一种很有趣的现象。那么,为什么会产生“面对高考却紧张不起来”的现象?考生又该如何应对呢?考生应该弄明白这些问题,以有效预防这一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涂天明 《广东教育》2013,(11):34-37
一、问题的提出怎样才算是一次成功的考试?不同的考生有不同的理解.本人比较认同:每次考试能把会做的题都很好地答出来。少留遗憾或不留遗憾就是一次成功的考试.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考试考得如何并不取决于难题,而是基础题.特别是三角题.全国各题高考试题都喜欢把三角题定位为基本题.即三角分是考生谁也丢不起的分.考试下来要是三角题出现差错。考生尤其会郁闷.下面是笔者平时教学过程中整理起来的考生的4种出错,有的甚至是令人匪夷所思的出错,与大家分享.对照一下,你有类似的“粗心大意”吗?你能避免这种“粗心大意”吗?  相似文献   

3.
王芝平  黄安成 《中国考试》2007,(11):16-17,20
每年高考后,不少考生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没有考出应有的成绩,一些应该成功解答的不算太难的试题却没有能“拿下”。真是大惑不解!本文拟对这个问题作出合理的回答。剖析这些“似难实易”的试题解不出的四方面的原因。旨在解惑.  相似文献   

4.
《教育》2014,(7):16-17
李冰洁在2014年6月20日《郑州晚报》撰文指出:高考阅卷是高考的一部分,也是高考公平正义的一部分,其严肃性和重要性可想而知。对于学生、家长和老师而言,希望老师阅卷时慎之又慎,公平对待,不弄错每个考生1分。因为,在千军万马的竞争之中,即使1分的差距可能甩掉数百人乃至数千人。关键时刻的1分,可能决定上不上线或者能不能录取。也就是说,很多时候阅卷老师的态度决定着一个学生乃至一个家庭的命运!然而,面对这么重要的阅卷工作,“赶工期”居然成了主要目标,程序正义和公平成了次要的问题,这着实令人吃惊。比如,有参与阅卷的语文老师计算了一下,4个小题7个得分点的阅读主观题,不少老师平均用时9秒判完,也就是说,每个小题只花2秒多一点时间,而且,这是理想数字,不包括他休息、上厕所等。主观题阅卷速度这么快,能保证不出错吗?能保证“双评阅卷”不发生失误吗?又如,对于作文的评判,速度之快、时间之短,同样令人惊讶。据悉,作文组一天要求评完600份。一个小时评70多份,大概不到一分钟评一篇。一篇800字的作文,有的作文在1000字左右,一分钟能阅读完吗?作为高考的最大主观题,如此草菅“文”命,能保证评判的客观性、正确性吗?是对高考尤其是考生负责任的态度吗?能保证高考公平吗?这些问题值得组织高考阅卷的相关部门和负责人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5.
初接触99年全国高考化学试题,产生两种感觉:一是较98年题难度大大降低,几乎没有一个题达到98年的几个难题的难度,信息题比例下调大,联系实际的考题占分比例虽大,但“起点较高,落点较低”,题量由以往的35题减少至33题,使得大多数考生能较顺利地做完全卷;二是优秀学生可望考出140分以上的好成绩,得150分满分成为可能.因此,7月7日下午考试一结束,是高三化学老师和考生笑逐颜开的一刻.我却有些担心:98年化学试题因过难而失败,99年试题会不会因过易也不成功的呢?评卷结果逐渐消除了这一忧虑.考生的成绩…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由于能力立意业已成为各地高考命题时的主旋律,使得高考试题的难度较之课改之前有所加大。面对未来试卷中的难题,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破“难”之术呢?笔者认为对于难题仅仅靠练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让学生面对难题不发憷、发懵,在实践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思考。  相似文献   

7.
高考试题中的难题,是指考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基础上,不能(或不能完全)解答的试题.它随考生不同而不同,有的考生认为难的题目,另外的考生可能又认为不难,因此,难题要因考生而定.这里就一些共同性的难题的解答提一些看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每年高考成绩发布后,总有一些考生懊恼地发现,自己的估分与公布的成绩“相去甚远”。“明明记得是答对了的,可是分差距为什么这么大呢?”,究其原因,却是因为考生不了解高考阅卷的相关程序和规则,在“不经意”间让“煮熟的鸭子飞了”。那么,高考阅卷到底有哪些规则、规律,如何避免这种非智力因素失分呢?让我们一起来——  相似文献   

9.
报考伊妹儿     
我想知道有没有关于宝石鉴定面向的专业?如果有的话,哪些大学设置了这样的专业?;请问一下定向招生就业是怎么回事?;获得加分资格的高考考生能不能同时享受到降分录取的优惠?;我想选择航海类专业,该专业在录取的时候有哪些特殊规定?;我是一名残疾考生,没有右手食指和无名指,是否能参加高考?可以报考哪些专业?  相似文献   

10.
《教育文汇》2009,(8):10-10
今年高考期间,受周一上班高峰和大雨影响,全国很多城市考生赶考路上遇到交通拥堵,北京一位考生还因此遗憾缺考。交通堵、请假难、协调烦,越来越高的社会成本让“把高考固定在6月首个周末”的呼声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1.
试说近年高考难题中的物理情景彭大斌(长沙市第一中学,410005)对于全国高考物理试题中的“难题”,一般考生都说它难,这些题到底难在何处?难在这些题叙述的物理过程(或者状态)较为复杂一些,呈现出来的情景较复杂,涉及的参量及其变化自然也就多一些.这种较...  相似文献   

12.
在高考中写出“一类卷”作文,得到63分—70分,是令考生神往的一件事。但阅卷中被判为一类卷的作文总是不多,一般只占总数的2%—5%。如何写出“一类”作文,或者努力追求“一类”,不成而确保其次——“二类”(52分—62分)呢?笔者以2002年高考作文《面对大海》为例,谈谈写出“一类卷”的一些条件。应该说,“面对大海”这个题出得相当好,在选材、立意方面,空间十分广阔;在文体的选择方面,真正可以“不限”,写成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散文甚至说明文皆可;各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可以灵活运用,考生受到的限制较少…  相似文献   

13.
每当高考、中考的成绩公布后,常听到有的考生遗憾地说:“我的总分差几分就上录取线了,唉,真气!”“我的总分比估计的分数少了一、二十分”……我们为某些差几分就上线的考生婉惜。对于考试,考生每每最气的是懂得的题目没有得满分,我们为之感到遗憾。一年一度的八一年高、中考试又快到了,借此机会,笔者试就数学这科“懂得的题目为啥得不到满分”这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供师生们参考,期望考生们能做到“懂得的题目就要得满分”。所谓懂得的题目,指的是题意理解,解题方向明确,解题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已掌握。既然如此,为什么有时还得不到  相似文献   

14.
王磊 《阅读与鉴赏》2007,(4):30-32,35
一直以来,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以其主观性强、操作性弱,概念把握易、具体切入难而困扰考生。然而,综合近年高考中的此类试题,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相似文献   

15.
恢复中考和高考三十余年来,考生的语文成绩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无论试卷总分是100、120还是150分,考生的得分比例没有大起大落。这一直是困绕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课时有增无减,功夫没少下,成绩怎这么难提高?  相似文献   

16.
高考结束后,有不少考生以令人惊讶的高分考入了令人羡慕的名牌大学。“他们怎么学习那么好,能考那么高的分数呢?他们有什么学习诀窍吗?”相信,这是许多正被学习困扰的学生和望子成龙的家长共同的疑问。下面是凭我多年的高中教学经验以及与许多高分考生的交流,总结出的一些经验,供同学们学习和考试时参考。  相似文献   

17.
《海外英语》2012,(1):43-43
很多人都有迟到的经历,除了“堵车”“生病”这类常见理由,你能想出一些更有趣的理由吗?好多看似好笑,却真实无比。不过。专家说了,其实最好的理由就是实话实说。  相似文献   

18.
根据笔者多年的调查和随访,考生在考场的作文中会遭遇以下“红灯”:红灯1——面对生题、怪题。在考场上,遇见“难题”、“陌生题”是正常的,那么如何应对呢?其一,是冷静镇定,处“难”不慌,增强自信心。不妨这样自我安慰:“我感到难,别人未必觉得不难!”“我写不好,别人不定能写  相似文献   

19.
《招生考试通讯》2008,(6):11-11
话题四: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都会遇到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服从志愿对录取有什么影响?”“我到底是填服从志愿好呢,还是不填服从志愿好?”由于服从志愿对考生填报志愿和录取有很大影响,现在就带大家了解一下“服从志愿”。  相似文献   

20.
李继彦 《华章》2011,(7):50-50
有一道考题,要求写出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的作者,考生写“唐李白”,却不得分,因为标准答案是“李白”。难道此诗并非唐代李白所作,而是异代同姓同名的人所写?当然不是。莫非历史上有个姓唐名李白的人,那个答案误指了此公?似乎也不是。何以不给分?因为不是标准答案。我疑心这试题是由电脑改卷,它只认标准答案。电脑也有不如人脑之处,此其一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