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纸专刊既不同于以报道新闻信息为主的新闻版面,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以发表文艺作品为主的副刊,但广义上来说,专刊是副刊的另一种形式,是以某一行业或某一专题为主要内容的副刊,一般每周刊登一期或几期,所以也称为周刊。如楼市周刊、健康周刊、旅游周刊等,这些专刊内容与读者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服务性和可读性较强。同时,它又提供某一领域的新动向,具有一定的新闻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时代变化,报业竞争日趋激烈,近些年来,各地报纸在狠抓独家新闻、头条报道的同时,也兴办了许多周刊,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有人说,头版新闻、消息报道吸引了读者,而周刊内容形式的多样和新颖留住了读者。  相似文献   

3.
报纸专刊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兴旺而产生的一种报道版面,其定位介于新闻版与副刊之间。它既像新闻版追求有价值的新闻,又强调资讯与服务性。而且,由于专刊多为周刊,时效性较弱,导致其生存主要植根于专业性、权威性与新闻产品的深度开发。  相似文献   

4.
张松岩 《传媒观察》2014,(10):67-68
正国内报纸的专副刊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专刊,如健康版、亲子版、学生作文版、旅游版、留学版、时尚版、美食版等,围绕着衣食住行的内容,组织文章,提供服务。另一大类是纯副刊,诗歌、小说、散文、小品文、随笔等文学范畴的文字,为读者提供文化精神享受以及为作者提供创作园地。这两大类,一般统称专副刊,以区别于新闻性质的文字报道。在历史上,国内早期的报纸没有或极少专刊,副刊主要就是文学副刊这一块。近年来专刊版面逐  相似文献   

5.
潘世新  杨柳 《新闻前哨》2009,(10):94-95
报纸专刊是非新闻版面.它不像新闻版那样,以报道新闻信息为主,也不同于综合性副刊版.以发表文艺作品为主,而是介于传统的新闻版和综合性副刊之间的版面。内容上,它涉及科技、教育、旅游、消费等各个方面,多与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生活气息浓郁,注重知识服务,可读性强。  相似文献   

6.
正报纸专副刊,是相对于新闻版而言的。进入数字化时代的今天,地市级党报不仅要应对同为纸媒的都市报的竞争,更要面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竞争。在新时期,笔者认为,地市级党报在做好"硬新闻"的同时,还必须在专副刊新闻上下足工夫,以留住读者。全媒体时代,报纸要做"独家新闻"和"首发新闻"越来越难,但是专副刊内容的创新却有着无限的空间。可以说,精心策划的  相似文献   

7.
报纸是新闻纸,新闻性是报纸吸引读者的切入点,没有新闻性,报纸就少了可读性。专刊和副刊虽然时效性不如新闻版强,但也必须围绕新闻找选题、做文章,以新闻性保证其可读性、服务性和时代性,如果大量刊发一些纯粹静态的作品,用大量与新闻  相似文献   

8.
现代报纸的副刊是大副刊,既有传统的文艺性副刊,也有服务性的专刊,还包括集新闻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周刊.大副刊作为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新闻版不可替代的特性和作用,具有其它新闻版无可比拟的自身优势.  相似文献   

9.
副刊、专刊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新闻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在地方报纸中,副刊、专刊的容量很大,而且可读性强,副刊、专刊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活泼的表现形式深受读者欢迎。这主要是因为,除发表一些重要新闻外,副刊、专刊还可以充分体现其信息集中优势(既然名之曰“刊”,可以适当带有杂志化倾向;而“专刊”要专,可以突出重点加大份量),提供更深层次的新闻分析和新闻背景陈述,提供更多层次的不同精神需求的作品。但副刊、专刊的编辑思路还应该不断开拓,不断创新,这是由副刊、专刊的特点与功能决定的,也是当今社会的文化语境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多元化的现实要求,更是报纸读者群不断扩大、读者的思想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的必然趋势。如果地方报的副刊、专刊的编辑思路固步自封,失去时代感,就会失去特色,失去读者。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张报纸的专刊,要想吸引读者主要靠的还是内容,专刊不同于副刊,它含盖内容非常广泛,有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体育的、生活的以及文化副刊。它也是现代报纸改革创新的一个新生事物。专刊为的就是让报纸更加贴近市民的生活,更能影响受众。因此策划活动,和读者产生互动,让专刊真正成为读者的一个生活乐园是编辑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新闻和专刊是构成报纸整体版面的两个主体.对于当今的市场化报纸而言,在注重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可读性的基础上,提升专刊版面内容的深度、专业性和服务性,是吸引读者和广告客户的重要途径.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公众生活水平的提升,以房产、汽车,时尚消费、理财等为主题内容的经济类专刊,已经成为报纸的重要板块.如何拓宽经济类专刊的报道领域,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是近年来报纸运营的新课题.对此,青岛财经日报创办的<企业周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创新.  相似文献   

12.
专刊、副刊的崛起,已是报业发展必然趋势。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人们意识到大众传播要走向分众传播,部分综合性版面要细化成各种专版,广播则要有相当一部分频道走向窄播。也就是说,“大锅饭”要逐步地开出“小锅菜”。这是市场发展细分化要求媒体多样性的必然结果。说起来,专刊、周刊实际上都是副刊,或称是副刊的变种,可以视作副刊的范畴。所以有的报纸合称为“专副刊”,是相对于新闻版正刊而言的。副刊是中国报纸的一大特色,注重副刊则是中国报业的优良传统。西方的报纸很少有精心经营副刊的。东南亚一些华文报纸和港澳台的报纸副刊是繁荣的…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新闻     
首都报纸明年纷纷改版从北京举办的“2000年度报刊发行宣传日”活动传出的信息表明,明年各报的竞争焦点将集中在新闻报道、特色专刊及版式设计上。《中国青年报》称,2000年将进行以减少周刊、增加新闻版为主要内容的改版,届时现在每天两块的新闻版将增加至7块,每天只保留1块副刊,以增加信息量,吸引读者。《北京经济报》也提出通过增加新闻版的数量突出自己“信息实、消息快、文字短、视点热、涉猎宽、服务强”的特点。《中国体育报》明年的目标是每天8个版,通过大量新闻消息与深度报道增加自己的体育特色。《中国改革报》…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许多报纸传统的专副刊正在走下坡路,甚至连某些名牌专副刊也已经在相关报纸上消亡。但是,另一种状况却又成了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那就是近几年涌现出来的许多新锐报纸,以周刊为主要特征的各种专副刊,却办得热火朝天。只不过,这些专副刊正以非同以往的面目存在与发展,它们不再是部分读者和编者寻求个人爱好甚至附庸风雅的沙龙,而是和越来越多的人生存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了报业经营的一个重要平台。地方报专刊的兴盛理由第一,细分市场的结果。如果说新闻是满足了大众(或是报纸的目标读者)对新闻的需求,那么专刊满足的就是小众对新…  相似文献   

15.
宋葳林 《记者摇篮》2005,(12):45-45
独家新闻是“由一家新闻机构向外界发布的新闻”。就一张报纸而言,如果说没有独家新闻,报纸很难体现自己的独有特色,也更不容易吸引读者,赢得市场。在当前报业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党报的权威性不仅体现在对重大决策的报道上,加大采编独家新闻力度,也是增强报纸权威、贴近性的重要手段和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报界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是:新闻招客、副刊留客,指的是新闻利于快速吸引读者眼球,刺激购买欲;副刊则利于培养持久兴趣,最终留住读者.副刊要经得起读者品味,就要以更开阔的视野关注读者,适应并满足不同文化层次读者多方面需求.推出具有梯度层次的版面、栏目,让不同读者能在副刊上找到各自喜爱的内容.新时期报纸副刊特别注重与读者互动,比如定期推出百姓关心的话题,引导读者参与讨论;比如不同文体的同题竞赛、读者点题、倾诉热线等,都是副刊与读者互动的创造.《闽西日报》副刊从1995年起每年春节开展春联大奖赛,吸引最大范围读者参与.16年来不断创新大赛形式,先后搞了"读者最满意的对联"评选、"新千年春联大赠送"、全国范围公开招聘主评委等项目,让大赛高潮迭起,最大限度激发起广大读者的热情.  相似文献   

17.
在世界进入多媒体时代,副专刊与新闻版的互相交织已成为我国当代报纸的新景观。报纸副专刊的概念内涵已由传统狭义的文学副刊扩张为新型广义的综合性大副刊,几乎包括了新闻版之外的所有版面。著名报人赵超构曾经说过:“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看不耐看主要看副刊。”  相似文献   

18.
在报纸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内容已是纯新闻和传统的副刊无法承担的,于是便有了专刊。各种专刊有其独特的一面,它立足报纸的优势,吸收杂志的营养。和一般杂志相比,它更具有新闻性,而和报纸新闻版相比,则显得更集中、深刻、独到、实用,在篇幅运用、新闻深度、新闻文化含量等方面,可做更大的文章。报纸专刊的这一杂交优势决定了报纸专刊的基本特征:新、专、独、深、实。  相似文献   

19.
马涛 《新闻窗》2005,(5):61-61
一张报纸是否办得丰富多彩,吸引读者,从某种意义上取决于这张报纸副刊版与新闻版的协调统一,取决于报纸副刊版的内容是否丰富多彩,是否深入浅出地给予读者传递美的信息,使读者从中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启迪,真正达到“新闻引客,副刊留客”的效果。那么,在报纸副刊实际的编辑工作中,作为教育报的副刊怎样在体现党性原则及教育方针政策的同时充分发挥它特殊的版面优势,从而达到“留客”的目的呢?笔者认为,这首先要明确它的版面功能和解决好副刊版面内容的选位。  相似文献   

20.
邢晔 《记者摇篮》2010,(5):15-15
社会的发展和报业的竞争,使得报纸副刊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文艺副刊必然要向大副刊转型。但是,笔者认为,真正的大副刊,并不是将专刊和周刊等一网打尽的“大副刊”,那些打着大副刊旗号的专刊和周刊,其实早已经背离了“副刊”的真正含义?真正的大副刊,应该是读者精神和思想的助力器,它关注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