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一个完美的化身,在作者和后人心目中诸葛亮是一个伟大与崇高的形象,但是历史所赋予他的却是一个悲剧的结尾。以诸葛亮理想的破灭为线,从三个方面可看出诸葛亮生命的悲剧特质。首先,诸葛亮一生追求忠义却无法完成忠义;其次,诸葛亮在书中以一个“补天者”的形象出现,而“补天”的理想却以殒灭告终;第三,诸葛亮是传统伦理下的典范,但占尽伦理优势的诸葛亮却被反伦理一方击败。三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诸葛亮的崇高,而崇高的灭亡以及在灭亡中展现出的“夸父逐日”般的悲壮恰恰是其悲剧的本质和感人之处。  相似文献   

2.
《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枝箭,以此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就必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认识周瑜和诸葛亮性格、语言各具特点这一截然不同的关系上,这是全文的一个难点,但也是关键。要剖析这一难点,就必须完成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领悟。  相似文献   

3.
~~“奔驰”跑车、一堆礼品再次出现在诸葛亮的茅屋前。管家再次向他们跑来,说:“三位先生请!诸葛先生正在等着三位。”刘备终于见着了诸葛亮,并成功地说服诸葛亮先生出山帮助他实施他的远大计划……诸葛亮这次要和周瑜合作,与曹操交战。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嫉妒,想陷害他。没让周瑜费多少功夫,诸葛亮就踏入周瑜设好的陷阱。周瑜很高兴,一边唱着周杰伦的《双截棍》(可是变调变得厉害),一边琢磨怎样害诸葛亮。而这时,诸葛亮正煞费心思地在考虑借箭时用哪支船队(大家一定纳闷为什么要借箭吧?我来告诉你,有两个原因:…  相似文献   

4.
诸葛亮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本文以诸葛亮形象的双重性为切入点,对其双重性进行了剖析研究,从双重性的角度评价诸葛亮的功与过。  相似文献   

5.
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是最为成功的。《隆中对》的战略构思是正确的;诸葛亮为蜀汉政权献出了全部智慧和心血,诸葛亮不是“愚忠”;《三国演义》对诸葛亮智谋的夸张和渲染只能是白壁微瑕。  相似文献   

6.
为什么“出师一表真名世”?从《出师表》中向诸葛亮学习什么呢?①文如其人。读《出师表》,我们仿佛就在诸葛亮身边,见到他心事重重,见到他临表涕零,见其形貌,也见其心地。《出师表》是诸葛亮精神的集中表现。有诸葛亮那样的感情,那样的品格,那样的见解,才有那样的《出师表》。学习诸葛亮,须从根本处学。当然时代不同,诸葛亮的精神品质我们要根据我们时代的要求发扬光大。诸葛亮的宗旨是感恩图报,而且二十多年一以贯之,生死不渝。他在那个时代,当然只能有忠君的观念,他是感先帝之恩,报先帝之恩。感恩图报,是良心。他是那样…  相似文献   

7.
智力大挑战     
诸葛亮是三国时的名人.他智谋超人.神机妙算.在刚到刘备军中任军师时.有人曾因他年纪轻轻而不服.就假装请教,给诸葛亮出难题。如图1.在摆出的算式中.有三处不相等.请诸葛亮移动一根木棍儿,使各算式成立.诸葛亮早就猜出来人的心思.一见题目,稍一沉吟,便指出该怎么做。来人惊叹诸葛亮的才思敏捷,心服口服。  相似文献   

8.
智慧忠贞万古流芳:论诸葛亮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国演义》超越历史原型,塑了一个智慧,忠贞,充满理想色彩的诸葛亮形象,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艺术创造;(1)充分突出诸葛亮在刘蜀集团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2)竭力演染诸葛亮的智慧,特别是出神入化的军事谋略;(3)多方面刻画诸葛亮的忠贞品格,作品对诸葛亮的“多智”虽有夸张过甚之处,但对此应作全面,客观的分析,就总体而言,书中的诸葛亮形象仍然是一个深受人们喜爱的不朽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9.
对诸葛亮的两点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阐述了对诸葛亮的两点新认识:第一,诸葛亮提出了全力佐助刘备父子实施隆中决策,贻误了统一七十载;第二,诸葛亮连年伐魏,劳师无功伤民财。认为诸葛亮不应该以封建正统的卫道士,为了复兴已经灭亡的汉室,与代表统一趋势的曹魏抗争,以至贻误统一大业;不应该为了复兴汉室,连年伐魏,以至劳民伤财。  相似文献   

10.
诸葛亮家族在政治上的兴盛与婚姻有着密切的关系。诸葛亮与黄氏结为姻亲,表明了诸葛亮家族与当时雄居江汉地区的蔡氏家族、刘表家族的政治势力拉上了关系。为了进一步得到上层社会的认可,诸葛亮将两个姐妹都嫁于当地的名流。诸葛亮家族在三国政坛上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与诸葛亮家族善于利用婚姻关系来固化家族的政治地位有关。  相似文献   

11.
诸葛亮作为一代名臣贤相、三国时的“风流人物”,历代吟咏者不绝如缕。自宋以后,诗人笔下的诸葛亮都呈现出十全十美近乎神化的绝对性审美特征。但唐代诗人对诸葛亮却是有褒扬也有批评,尤其是批评,相对于后世那些代表道德主流的价值评判,无疑是“另类”的。正是由于这些“另类”的看法,反而能帮助我们交破道德化、绝对化的思维观念,找回真正的诸葛亮,而诸葛亮有了“另类”的色彩,也更有了丰满度、鲜活度。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执教《草船借箭》一课时,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诸葛亮为完成造箭任务,向鲁肃借船,借军士,并要鲁肃不要将这事告诉周瑜。鲁肃不但不向周瑜提起借船,借军士之事,还私自拨了二十条船及六百名军士给诸葛亮,并和诸葛亮一同上船取箭。鲁肃虽然为人忠厚守信,但是他毕竟是周瑜的手下,又私下奉周瑜之命去探听诸葛亮造箭的动静。他这样帮助诸葛亮,明显破坏了周瑜陷害诸葛亮的“好事”,怎么不怕周瑜处置或打击报复呢?  相似文献   

13.
诸葛亮真的是被三请而出吗?在湖北省襄樊市举办的诸葛亮出山1800年纪念庆典上,学易中天称,诸葛亮先是登刘备的门自荐,后又被刘备三顾茅庐才出山的。过去,学术界关于诸葛亮是什么原因出山持两种观点:一是被刘备三请而出。主要依据是《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记载:“凡三往.乃见。”和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的叙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诸葛亮的立志思想及其意义●王炳仁诸葛亮以其统军治国的盖世智慧谋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人格品德名垂青史。他在修身冶德尤其是立志方面,颇具独到见解,值得学习研究。一、诸葛亮关于立志的言论诸葛亮立志之论,主要见于他的《诫子书》和《诫外甥书》①两文,归...  相似文献   

15.
重点研读“神机妙算”。《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刚打败了刘备,又进攻孙权,因此,刘孙联盟,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儿协助周瑜抗曹。周瑜一直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10天内造10万支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与周瑜斗智斗勇,在分析了天时、地利和三国局势的情况下,用妙计仅3天“借箭”成功,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显示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刻画了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诸葛亮与管仲,乐毅之比较,论述了诸葛亮出师北伐不是为了统一中原,而是主观上从个人的政治命运考虑,以图平安,造成了诸葛亮的悲剧人生,作者一家之言,抛砖引玉,以望争鸣。  相似文献   

17.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三绝”之一,历来被认为是“忠贞的典范,智慧的化身”。本文从唐诗中撷取有关咏写诸葛亮的诗篇,探析唐人心目中的诸葛亮形象。  相似文献   

18.
“王业不偏安”是诸葛亮北伐的根本原因。天下虽然三分,大一统观念则是民族的共识。诸葛亮正是受大一统观念的支配而伐曹魏,决不是“欲求三分”而“以攻为守”。“性能命通”的哲学信念是诸葛亮坚持伐魏的思想基础。从伐魏的客观条件出发怀疑诸葛亮北伐的目的不能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19.
诸葛亮经济思想探微刘春香,涂白诚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这几乎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史实。事实上,诸葛亮不仅是政治家和军事家,而且在经济建设方面也有卓越的建树。本文试就诸葛亮的经济思想作一初步探讨。一、草庐献策谋划大业恩格期说:“在任何...  相似文献   

20.
一.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终于答应出山。来到卧龙岗下,诸葛亮环顾四周好长时间,刘备忙问:“先生在找什么呢?”诸葛亮回答:“你这人真是小气!路途如此遥远,你也不开辆宝马来接我!”刘备晕倒![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