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传统文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在当代也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在新时期,为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发挥中国古代文学文化价值,就要对古代文学文化价值的当代价值进行分析,借助当代阐释争取形成对古代文学的全新认识,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进行解析,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传统孝文化是在华夏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孕育、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伦理思想的基础和核心。时至今日,传统孝文化应结合时代特点和要求,发挥传统孝文化的文化精髓,使其在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历史发展等方面继续发挥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传统孝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理念,它受到冲击的原因,对其扬弃与当代价值重构等几方面展开论述,以期阐明传统孝文化在当代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在应对西方学术话语和现代社会转型的双重挑战过程中,迫切需要传统文论、美学精神的支持。传统文论、美学资源有效地参与当代中国文论思想和话语体系建构,关键点在于对传统文论与美学精神的当代价值之发现与重视,传统文论与美学精神是我们永远无法割断、不应忘记的文化"乡愁"。因而,在当下的传统文论研究之中,充分尊重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文史哲合一的学术传统,在重新认识传统文论"原初性"事实本体与"整体性"真实面目的基础上,以当代眼光、大文论观、国学视野和文化通识意识对传统文论进行"现代阐释"与"当代选择",发现中国传统文论的"当代性"价值和可能的理论生长点,实现马克思主义经典文学观念与儒家文学思想精华之会通,便成为当代中国文论实现文化身份认同和核心价值话语体系建构、重建民族美学自信过程中的一个需要予以充分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传统是现代之母,文化是民族之魂。中国传统文化融汇了历史与现实,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应用价值研究基本理论,选取外在价值之一工具性的角度,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在价值概括为归化价值、建构价值和调试价值,以期为各个领域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进路,进而为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扎实的文化基础和价值论证。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灿烂瑰宝,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标志。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须摆在突出位置。本文提出了诠释传统文化精华、发掘其与新时代的契合点,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使其融入当代人生活的三个路径,旨在将传统文化与现实因素有目的、规律地结合起来,让中华传统文化能够永续发展,从而提升民族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6.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其倡导的价值理念与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相契合。重新审视和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梳理传统文化的内容,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扬弃,与时代发展潮流和当代大学生特点相结合,抓好大学生的教育契机和教育载体,引领大学生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崇德向善的力量,培养社会责任意识,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相应地,高校在挫折教育方面显现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等,为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创新研究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古代典籍是中国数千年文化精髓的记载与传承,众多中国古代道德思想通过其发扬传播,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先贤意志的重要途径。《论语》作为圣人之言流传至今,对社会发展和人本身的发展而言,其精华都有着积极正面的影响,尤其是在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意义非凡。本文将着重归纳几点《论语》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意蕴与启示,旨在将中国古代典籍精华应用于当代大学生教育中,更好地挖掘其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9.
党的二十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着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此,新时代下充分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历史渊源、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内涵及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价值显得尤为重要。孔子礼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以及重要的价值。新时代背景下,充分探究其历史渊源,理解其深刻内涵,挖掘其当代价值,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论语》为核心文本,对《论语》中蕴含的孔子礼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归纳总结,借以深入探究了孔子礼思想的起源、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墨子"尚力而非命"的观点,强调人们通过劳动和进取获得生存的态度,反对"听天命"的人生态度;墨家道义高于一切、为义可视死如归的生死观,充分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品质;墨家通过信鬼神来实现治国利万民的做法值得肯定,对当代人的死亡意识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价值。本文从墨家思想出发,具体探讨墨家的生命观、生死观、死亡观,进而探讨其对当代中国人死亡意识的启迪。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国学热"的兴起,文化保守主义势力掀起了一场传统文化复兴运动。他们将矛头指向五四运动的新文化以及作为五四旗手的鲁迅。他们怀疑、曲解鲁迅的文化选择,将其定义为一个被时代所淘汰的文化激进主义者,力图证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生能力与"永恒价值"。本文即以此观点为批判对象,一方面探讨当代中国文化杂居现象及其背后的传统文化机理,另一方面论证鲁迅精神在当代价值危机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也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基础前提。新媒体时代要以技术为抓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传播。青年群体在深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强大精神内核的同时,发挥其当代价值,将其运用到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并主动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发展。该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关系演变进行分析,探讨青年亚文化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传播策略,以期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群体中更好地传播。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师道的文化内涵与儒家思想高度统一,其意蕴特征当中的君子人格特质是中国传统教师文化的内在精髓,也是传统教师职业的最高人格理想和价值遵循,对当代教师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营造良好教师职业发展环境,建设传统师道文化赓续传承的自觉机制,强化教师品格锻造的德性维度,是提升当代教师素养,强化教师素质,提振教师文化的关...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情况下,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交际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有鉴于此,我们需要清晰地认识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中国传统礼仪内涵,剖析中西方在跨文化交际中呈现出的文化融合和差异,理解中国传统礼仪在当代社会发展中所蕴含的价值,如此才能推动中国传统礼仪在跨文化交际视域下进一步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世纪初以来在中国大陆兴起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以直指政治禁区,要求在现实政治上复兴儒教政治体制、教育体制为主要特征。由大陆新儒家主导的儿童读经热、建立宗教性儒教组织、儒教网站等,使当代中国呈现出复兴传统文化的时代思潮,但也因此陷入了政治上的专制与民主、文化上的等级与平等、经济发展上的"中体西用"与"全盘西化"之争。同时,因为坚执"儒学(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导致当代中国在传统文化问题上陷入"多元文化论"所造成的模糊文化心态中,以致百余年来始终无法弄清什么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什么是糟粕,只能在"批判地继承"中陷入民族文化的思维困境。本文以哲学上对"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概念界定,尝试使当代中国走出儒学(教)与传统文化及现代化的历史纠葛与现实困境,为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创新提供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内涵丰富,其中许多优秀法律文化对当今中国法治事业的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保障当代中国法治价值的实现,需要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继承其中有利于现代法治发展的内容,避免法治建设误入歧途,使人们收获更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发展本土法治文化提供植根的土壤,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顺利进行及和谐发展。吸纳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蕴含的人伦道德、反腐倡廉、和谐安定等有益的内容,更好地服务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正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历史见证及标志,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被认定为具有一定价值和意义的传统文化的载体,这些载体以各种方式连接着历史与当代人之间的情感,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文化基础和基因,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红色文化遗产就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红色文化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也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向世界展示中国魅力的重要工具。当今时代不断进步,要求我们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而实现中华优秀文化的生生不息、延绵发展。因此,本文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线,回溯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历程,找寻其遵循的原则,并进一步探讨如何转化发展使之与当代文化及现代社会相协调。  相似文献   

19.
刘岚 《文化学刊》2024,(3):162-165
在当代社会,无论经济如何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不可抹消,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健康成长的促进作用亦不容忽视。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二者互为补充,共同促进发展,这使得现当代文学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中生根发芽,持续进步。由此可见,现当代文学既是传统文化的自然延伸,也是其精神内涵的继承和拓展。本文以此为基础,探讨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了现当代文学是如何探索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为了在现当代文学的范畴内进一步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以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主持人语     
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的理论和实践能够直观地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意蕴和价值,唤醒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近代以来,面对西方的船坚炮利,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逐步瓦解,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日渐疏离;在中国日渐崛起的今天,我们就可以用中医重塑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去除文化上的殖民地心态,并通过对中医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医是一个包含理、法、方、药的系统,它不只是一个单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