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6 毫秒
1.
罗芳  林丹 《文化学刊》2013,(2):14-19
张岱年是中国当代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家和哲学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自成一家,是其用逻辑实证主义的解析方法将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综合创造的产物,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和创新。研究张岱年的哲学观,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郑于鹤是当代中国著名的雕塑艺术家。郑于鹤师从泥人张第三代传人张景祐。掌握了泥人张彩塑艺术技巧,继承了重色彩和写实性造型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开创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从西方艺术及各种民间艺术中吸取营养,将自己的雕塑艺术向单色和多材质雕塑推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3.
《文化学刊》2013,(2):4-4
引言生于20世纪初期的张岱年先生是中国当代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家和哲学教育家。他对文化问题有着独特的体会和深切的感悟。他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自成一家,是其用逻辑实证主义的解析方法将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综合创造的产物。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和创新。研究张岱年的文化哲学观,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意境不仅是中国美学、艺术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中国哲学所特有的概念。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哲学思想对中国意境理论的形成有一定影响,因此,将意境放到中国哲学的视角中,通过对哲学与艺术中的意境与意象讨论以及对中国不同时期意境的表达进行分析,有利于学界对当代意境发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雕塑艺术,浩如烟海。在东西方文明发展史上,不同地域与时段的人们根据各自审美的需求,创造了难以数计的雕塑作品。当今时代,雕塑己成为人们致力于观念表述和环境改造的重要艺术方式。安徽华派雕塑景观艺术有限公司的张洁总经理,近年来致力于雕塑事业的发展并取得了成功。在今天的“儒商对话”栏目中,我们请来了张洁女士。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其哲学(美学)的现代性开拓,更是一种对存在论哲学(美学)的思考和建构。首先,通过艺术生命化方式,王国维实现了对"第一义"的追询,完成了其生命哲学(美学)的现代性创构。其次,王国维的生命本体论的价值归宿是"境界",在生命存在状态和艺术哲学形态上,"境界"和海德格尔的"栖居"互文见义、彼此印证。这是因为,"境界"和"栖居"都源于"天人合一"哲思,为人的生存确立了终极性价值依据;而且,两者都呈现出特定的艺术哲学和文化诗学意味:诗意的栖居赋予人的存在以超越性意义,人的生命则在"天人合一"境界中得以审美化生存。不过,两者所体现出的"主体间性"表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与诗学观并非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再现,而是现代性意义上的重构与新生。  相似文献   

7.
1863年,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在“落选沙龙作品展”里展出,被认为是现代艺术之起源。百 余年的现代艺术经历了由传统艺术向现代艺术转变的过渡阶段,这是个突破模仿写实探索新艺术观念阶段。现代艺术全面发展阶段(20世纪上半叶)是艺术家在美术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方面进行大胆实验的阶段。第三个阶段(20世纪下半叶)是传统艺术观念被彻底抛弃,艺术走向大众,走向生活,彻底摆脱传统艺术的崭新阶段。现代艺术自诞生那天起,关于它的争执就从没有停止过。现代艺术不单单是一种艺术现象,它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思想观念、工业技术、哲学等领域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现代艺术反对传统的法规,致力于艺术的创新,强调自我的表现。对西方现代艺术判断和评价要基于一种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本文试图在现代艺术之现代性方面作些探讨和解析。  相似文献   

8.
石窟艺术不同于一般的宗教艺术,也不同于一般的雕塑和建筑艺术,它建立在宗教、雕塑、建筑三者的交汇点上,是三者融合的艺术,是一充满宗教气氛的内部空间的艺术。以往对石窟艺术的评论与鉴赏,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可以说,石窟艺术的历史,主要就是这个充满宗教神秘色彩的空间的发展与衰败的历史。在中国,与石窟内部空间紧密相连的,是魏晋开始的流行于华夏北部大地的习禅狂潮。  相似文献   

9.
论绘画空间     
在绘画史上,空间意识随着哲学、自然科学等学科的发展产生了一次次观念上的变革,那么现代艺术的绘画空间观是怎样的?绘画空间是如何表现的?文章将尝试从这些层面对绘画空间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0.
论绘画空间     
王琪  周芬芬 《职业圈》2008,(4):103-104
在绘画史上,空间意识随着哲学、自然科学等学科的发展产生了一次次观念上的变革,那么现代艺术的绘画空间观是怎样的?绘画空间是如何表现的?文章将尝试从这些层面对绘画空间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1.
论绘画空间     
王琪  周芬芬 《职业圈》2008,(5):103-104
在绘画史上,空间意识随着哲学、自然科学等学科的发展产生了一次次观念上的变革,那么现代艺术的绘画空间观是怎样的?绘画空间是如何表现的?文章将尝试从这些层面对绘画空间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2.
向心性空间图式在西方的空间哲学中体现为舒尔茨的“场所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表现为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天人同构”的环境观。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中的体现反映于传统舆图。以天津市和西安市为例,分别统计其在古代和现代所具有地标的类型属性和空间结构,挖掘传统向心性空间图式在中国古代城市与现代城市中表现的异同。结论显示:地标的配置向可参与性、视觉刺激性和多元复合性演变,并且地标的拓扑向心性、层级性和复合性之间存在着关联。结论以期揭示中国传统空间观念和城市建设规律,为当代历史街区保护提供参考,并探索中国传统向心性空间图式在现代城市中的转译方法。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我国数字媒体产业发展不成熟,导致数字媒体设计中出现一系列盲目借鉴的现象,为此,提出哲学思维下现代数字媒体产业研究方向的改革与创新。在哲学思维的指引下,现代数字媒体产业的研究施行相关法制建设的创新,强化数字媒体设计中的创新意识,持续改革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字媒体设计中的应用,多方面协同促进我国现代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辽金雕塑是中国雕塑中特色最为鲜明的雕塑之一,是辽金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深远的历史人文价值。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保护辽金雕塑,深刻理解辽金雕塑艺术,本文从辽金文化的基本内涵入手,结合现存的辽金雕塑详细分析了辽金雕塑的历史人文价值,希望能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间门神造像的文化意蕴与图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永红 《文化学刊》2009,(6):125-128
门神造像是中国传统民间版画中的一种独特类型,这种独特民间版画形式的形成,与民族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有着内在联系,是“阴阳”与“和合”观念的形式外显,也是一种从思想观念、文化特征到艺术形式之间的“格式塔”。即由阴阳的对立与和谐,到艺术的变化与统一,“阴阳”对应着艺术审美中的“文武”、“柔刚”等。门神造像的基本构成格式是一种左右对称的艺术形象思维,体现了“统一”的视觉艺术特征,又通过人物造型的个性特征,打破了对称的单调感,和而不同,从而取得了艺术构思方面的高度和谐。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获得了相当程度上的发展。与中国社会极为复杂的历史变迁一样,现代中国学术也展现着它自身极为繁复和多面的理论意涵和表现样态。反思和推进中国学术,需要我们将其嵌入到中国发展所处的历史结构和世界结构中去理解和建构,强化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全球意识和开放意识,提升中国学术回应理论问题和重大实践问题的能力,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为此,本刊特将《隙望东方周刊》2008年第50期(12月11日出版)记者黄琳对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邓正来教授的访谈作了摘编,供对外传播实践者和理论研究者参考和借鉴。该文原题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到了临界时刻》,现题为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是对丁耘教授《生生与造作——论哲学在中国思想中重新开始的可能性》一文的回应。作者非常认可丁耘对生生与造作的区分,但认为丁教授的区分还不够。柏拉图的创造和亚里士多德的制造模式,是西方哲学理解存在之形成的基本模式,海德格尔对此做了深刻反思,但并未脱离制造的模式。作者依据《周易》阐发中国哲学中的生生模式,以为生生是阴阳二原则相互作用而化生万物,这与西方取向于手工业制造的理解方式迥然有别。在中国思想中,阴阳交合而生万物既是宇宙论的基本理解,也是人论秩序的开端,因而孝敬是被生者对其生命之来源的反思性确认,是对生命尊严的庄严确认,所以是人性论的起始之处。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展出的“光辉的历程——雕塑名家邀请展”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以弘扬“红色经典”“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旨。全国68位各个时期代表性雕塑家及其100件代表作得以集中展示,充分展示了中国雕塑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的一些著作中,不断提到"消灭哲学""终结哲学""取代哲学"的命题,这些思想的提出反映了马克思哲学观的变化。学界对于马克思提出"消灭哲学"这一思想非常重视,研究结论也较多,但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广泛的认可,存在诸多分歧。为了更好地研究和发展马克思哲学思想,正确解读马克思"消灭哲学"思想的实质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依据马克思"消灭哲学"思想提出的文本和背景,对学界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综述,以为学术界阐明该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最耀眼的焦点,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中,充分彰显了其核心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人民性有着基于特定的时空尺度和理论维度的哲学解读,且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深化其具体表现,进而在现代中国产生现实优势并衍生为一种现实力量以驱动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