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文化偏至论》的旨归不是批判文化发展的偏至,而是通过中西"人"观念的交流确立"立人"的问题,但这并没引起学界关注。《文化偏至论》中西"人"之观念的交流和对话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机制中形成,它构建了鲁迅作为节点而体现的中西文学间的关系,规约了鲁迅进入文学,并对此后鲁迅的翻译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持续性的影响。这种因观念而搭建中西文学间的关系被称为比较文学第三关系,透视《文化偏至论》所蕴含的第三关系,不仅可发现鲁迅进入文学的特殊性,也对比较文学学科范式研究的深入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绍兴老话"堂前",就是客厅。绍兴鲁迅纪念馆的鲁迅故居是一幢两层小楼。楼底下的前半间叫"小堂前",是鲁迅一家吃饭、会客的地方。2016年2月25日下午,法国文化部官员米歇尔·普拉内尔女士和法国驻沪总领事馆文化领事费保罗先生来到这里,在鲁迅文化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鲁迅长孙周令飞先生的见证下,将"历史文化名屋"的牌徽授予绍兴鲁迅纪念馆。笔者在绍兴长大,因为母亲在绍兴鲁迅纪念馆工作的缘故,从小就出入并熟悉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记得小时候还曾穿着长衫,带一顶瓜皮小帽,和其他小朋友在这儿扮演过小  相似文献   

3.
李春林 《文化学刊》2013,(1):141-147
“竹内鲁迅”是日本鲁迅研究的一个不可回避、难以逾越的高峰。靳丛林的《竹内好的鲁迅研究》将“竹内鲁迅”置于整个日本鲁迅研究史中来评说,并且高度重视竹内好凭借鲁迅对日本历史与文化的反思,从而彰显出鲁迅对于日本乃至全人类的世界性意义。全书以深刻的辩证思维解说“竹内鲁迅”,重视研究对象的生平、个性与研究对象之关系,形成了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的亲和与默契。日本式的实证主义研究与中国式的宏观理论探讨相结合以及其他比较文学方法的采用,使得“竹内鲁迅”更加丰赡精深、个性鲜明。而将竹内好的传记性材料乃至年谱亦纳入书中,使得读者在了解一个全面的竹内好的同时,更理解了竹内好亲近鲁迅,一生与鲁迅相纠结的必然性。这样,本书自身就成为了一个带有自足性的“竹内鲁迅”文本:一卷在手,“竹内鲁迅”扑面而来,带着其全部堂奥与魅力。‘  相似文献   

4.
正本刊讯2016年2月27日,第二届"会林文化奖"在北京举行颁奖典礼,中国著名比较文学家、北京大学乐黛云教授和美国哲学家、夏威夷大学安乐哲教授共获该奖。乐黛云先生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她与汤一介先生被称为"学界双璧",在中国比较文学和中国哲学与国学方面互为裨益,携手推动了中国比较文学从复兴走向繁荣,逐渐成长为国际比较文学界的一支重要力量。乐黛云先生著有《比  相似文献   

5.
文萃     
《文化交流》2008,(11):87-89
鲁迅与诺贝尔奖的原委鲁迅在1927年拒绝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多年来未得其详。1989年北京鲁迅博物馆副馆长兼鲁迅研究室主任陈漱渝到台静农的台北寓所对他的访问中,台静农终于道出事情的原委:  相似文献   

6.
德国汉学家顾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是一部通史性著作,是作者个性化研究的成果,其中鲁迅形象建构鲜明地体现了顾彬的世界文学视野和对现代性问题的思考。顾彬以文本细读的分析方法,透视鲁迅作品中"呼喊者""呐喊""漫游者""影子"等意象的具体内涵,赋予鲁迅世界性要素,并挖掘出鲁迅精神世界的紧张与张力。顾彬以"思想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双重研究视角构建鲁迅形象,一方面认为作为思想者的鲁迅超越了"对中国的执迷"而具有世界性,另一方面认为作为文学家的鲁迅在白话小说中将自己打造为"不可靠的叙述者"体现了精神世界的矛盾与复杂。  相似文献   

7.
<正>反对以神化绑架鲁迅,反对贬损诽谤鲁迅,反对妖魔化鲁迅,以科学的解读诠释鲁迅,还原和捍卫作为"旗手与民族魂"的鲁迅。将近20年前,著名学者何满子先生曾鞭辟入里地指出:人们厌恶透了极"左"的那一套,同时人们也要求对历史,特别是五四以来的  相似文献   

8.
现代中国有很好的美文传统,胡适的清浅平白,与周作人的"涩味"加"简单味",是这一传统中最有代表性的两种文体的特色。这两派文章中包含了众多学术含量极高的论文。现在的学院派论文之所以缺乏美文,盖因学人在学完专业知识后,未再进行中国文章的学习,因而多有林语堂所谓"一切留学生刚回国时之通病"。只有进行二次学习,并真正懂得胡适、鲁迅、周作人、钱锺书等"专家之上的文人"系高于一般专家,是值得效法的,学术美文传统才有可能复兴。  相似文献   

9.
当下形成了对鲁迅全方位、多样态的贬损和亵渎。其主体均系所谓"知识分子"。大陆新儒家则系中坚者。其之所以如此,是因鲁迅妨碍他们拒斥自由民主,主张复古更化,建立儒教国家的政治诉求。而鲁迅通过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而实现"立人"的人之解放伟大战略也使得基于传统文化的民族自大狂们不满。中国当下知识分子站在权贵一边,鼓吹为奴的价值取向,借以谋求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这与鲁迅对知识分子的规范恰成反调。鲁迅与中国知识分子结怨甚深,不单挖掘了祖坟,而且预言了子孙。所以他们视鲁迅为仇雠。整个社会文化语境不变,贬损、亵渎鲁迅就会演变成为中国当下某些"知识分子"的"新常态"。其实,唱衰鲁迅,就是唱衰民族,乃是一种亡国之音。  相似文献   

10.
卮议“五个鲁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的社会文化视野与社会生活中,之所以存在有文学家、思想家、民族魂的鲁迅,世俗生活中常人的自我鲁迅,被神化绑架劫持了的圣贤鲁迅,骂与论辩漩涡中的鲁迅,以及屡遭贬损诽谤被妖魔化的"五个鲁迅",既是历史的必然,同时也是由于不同视点、不同取向、不同的主旨目的进行过度诠释的结果。"旗手与民族魂"是一个民族精神之所在,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之所在。无论是谁,一当被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誉为"旗手与民族魂",他就已经不单纯是一个个体的现实生活中的普通常人,而是一个凝结着民族智慧、民族正义与民族精神的伟人,一个不应神化、不可污损和诽谤的特定的文化符号。作为常人鲁迅无需捍卫,也捍卫不了,但是作为"旗手与民族魂"的鲁迅,还是要捍卫的。  相似文献   

11.
李春林先生今春写了一篇书评:《〈学术史与心灵史的交响〉———冯济平编〈第二代中国现代文学学者自述〉读后》。他认为,这些学者自述就其整体而言,不独展示了一个时代的学术变迁,而且展现了一代学人的心灵轨迹。仿此,我将这篇李春林个人的学术小传命名为《学术与心灵的交响》:他太重视学人的人格建构与学术研究这两者的互依互动的关  相似文献   

12.
斯皮瓦克在《学科之死》中的"危机性立场",表现为不断打破旧比较文学中固化的本质主义,并采取"策略性的本质主义"。这不仅有助于拯救衰落的比较文学,也能更新这门学科的文本分析方法,尤其是分析暗藏着"文明冲突"现象的文本。本文根据《学科之死》相关内容总结分析了"危机性立场"的内涵,并尝试运用此观点分析一篇反映了"东西方文明冲突"的小说。  相似文献   

13.
鲁迅作品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立人"也是鲁迅作品的核心思想,"立儿童"可以说是"立人"的起点。鲁迅的儿童观对中国现代儿童观的确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中学教材中鲁迅作品的众多儿童形象也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鲁迅先生的儿童观。  相似文献   

14.
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和文化学院主办的“迈入新世纪的比较文学 :中国与世界”研讨会于 2 0 0 1年 1月 1 8日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有在京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比较文学及其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共 4 0余人。会议宣布 ,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全国又一个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点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建立。会上还宣读了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名誉主席杜威 .佛克马和国际文学理论学会主席希利斯 .米勒的贺电。乐黛云代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致贺词 ,在会上致贺词的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研究所、…  相似文献   

15.
《吴宓日记续编》真实记录了吴宓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期间对鲁迅的接受历程,作者在政治化语境中所坚持的个人化阅读方式,形成了对时代流行"鲁迅接受"观念的理性审视,他的鲁迅阅读成为中国鲁迅接受史中的一道独特风景,为鲁迅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增长点。吴宓的"鲁迅接受"现象彰显了现代知识分子反思批判的精神特质,蕴含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冲突与融合的复杂关系,吴宓与鲁迅的文化理想在民族精神建构方面所表现出的异质同构性,对新世纪中国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由国际文学理论学会秘书长、清华大学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语言文化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王宁教授担任中文版主编的国际权威理论刊物《新文学史》(NewLiteraryHistory)精选本第一辑已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本辑萃集了该刊 1 998- 1 999年 8期的重要文章 ,共分为五个栏目 :修正主义研究、理论探险、文化研究、诗歌与诗学和生态批评。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家、该刊主编拉尔夫·科恩(RalphCohen)亲自为该刊中文版撰写了序言并委托王宁为该刊国际中文版主编。国内外理论界人士普遍认为 ,该刊中文版的出版 ,…  相似文献   

17.
盖俊竹 《职业圈》2007,(11):97-98
《野草》是鲁迅"为自己"写的散文诗集,文章通过《秋夜》走进鲁迅心灵世界的幽暗花园."极细小的粉红花"和"遍体苍翠"的小青虫,是展开作者心里图景的路标,透示出那段日子,鲁迅与许广平接触中触发的些微感情涟漪.  相似文献   

18.
鲁迅曾肯定和赞美苏联,但鲁迅对苏联也有所犹疑,以婉曲的形式对苏联进行批评。理智上对社会变革的认同与感情上对社会变革以恶的形式来实现的的抵拒,酿成了鲁迅苏联观的复杂,从而呈现出坚信与犹疑的的纠结。鲁迅作为一位世界级的大知识分子,有着无与伦比的独立意识和人格,同任何权力保持着距离,他对社会和历史的观察与审视有着自己独特的角度,可谓变视角。他认为沙皇专制制度被革命推翻而为新的苏维埃政权所取代不可避免,而这个政权使穷人得了好处,所以鲁迅欢迎它;但它在建立和巩固的过程中有那么多的"血"("使用方式")和"污秽"("道德后果")使得鲁迅对其颇有微词。鲁迅意识到革命手段与革命目的之间存在着悖论,而手段的暴烈会导致结果的暴烈,所以他更属意于"较有秩序"的"改革"。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就在于力促"较有秩序"的"改革";而当暴烈的革命不可避免地发生时,要用尽浑身解数,使得在"恶"的形式进行的社会变革尽量付出最小的代价。这就是今天研究鲁迅的苏联观的现实意义:不独是对中国的,也是对世界的。  相似文献   

19.
鲁迅曾肯定和赞美苏联,但鲁迅对苏联也有所犹疑,以婉曲的形式对苏联进行批评。理智上对社会变革的认同与感情上对社会变革以恶的形式来实现的的抵拒,酿成了鲁迅苏联观的复杂,从而呈现出坚信与犹疑的的纠结。鲁迅作为一位世界级的大知识分子,有着无与伦比的独立意识和人格,同任何权力保持着距离,他对社会和历史的观察与审视有着自己独特的角度,可谓变视角。他认为沙皇专制制度被革命推翻而为新的苏维埃政权所取代不可避免,而这个政权使穷人得了好处,所以鲁迅欢迎它;但它在建立和巩固的过程中有那么多的"血"("使用方式")和"污秽"("道德后果")使得鲁迅对其颇有微词。鲁迅意识到革命手段与革命目的之间存在着悖论,而手段的暴烈会导致结果的暴烈,所以他更属意于"较有秩序"的"改革"。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就在于力促"较有秩序"的"改革";而当暴烈的革命不可避免地发生时,要用尽浑身解数,使得在"恶"的形式进行的社会变革尽量付出最小的代价。这就是今天研究鲁迅的苏联观的现实意义:不独是对中国的,也是对世界的。  相似文献   

20.
<正>长期以来,在鲁迅研究者和广大读者心目中,鲁迅作品的经典地位是确定无疑的。然而,从八十年代中期至今,鲁迅研究也遭遇到多方面的冲击,其中有以新儒家为代表的新保守主义,流传到中国之后发生了严重变形的后现代主义,还有质疑国民性理论、把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曲解为殖民话语霸权的"新左派"……不同个人挑战鲁迅的方式也不同,其中有学理式的,也有流氓式的。鲁迅是谁?他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志士;他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