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北宋文坛领袖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被人们尊为宋词豪放派的开山鼻祖,是公认的豪放派词人代表。虽然苏轼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但是豪放并非苏词的全部风格,苏轼还是写婉约词的高手,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婉约词。本文试从苏轼婉约词的思想内容和风格以及苏轼婉约词的地位与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旨在帮助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苏轼。  相似文献   

2.
苏轼的教育思想受家庭教育和从仕经历的影响,是具有时代特征的产物。其教育思想将培养君子作为教育目标,注重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主张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平等地位,具有一定先进性。苏轼教育思想内涵丰富,系统整理其思想内容,不仅能够丰富苏轼思想的研究宝库,而且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凡诗词之大成者,往往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屡遭贬谪,方能在苦闷的境遇下创作出脍炙人口的诗篇,因此谪居文学成为我国古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北宋著名诗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谪居期间,其心态、理念、作品风格都发生了一定变化,也迎来了创作的“高光时刻”,产生了大量优质作品。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词作是我国谪居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黄州,他完成了自我的救赎与升华,同样也完成了文学上的一次蜕变,通过丰富的内容与变化无穷的词风带动了当时词创作的风气,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该文对苏轼在黄州时期的作品进行了梳理,并借助作品分析了他精神品格的变化,探究谪居生活对苏轼思想意识与精神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该文以苏轼涉及药食同源的诗词为研究对象,以五行分类为依据,初步分析苏轼诗词中涉及药食同源的部分,从药食同源的视角对他的诗词文化进行尝试性探讨,发现苏轼诗词中涉及药食同源目录共计59种,占卫健委公布的药食同源名单目录53.6%,金、木、水、火、土五行均有涉及。立足药食同源,发现诗词文化新视角。养生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选读含有药食同源思想的诗歌,宣传中药文化,初步了解药食同源知识,有助于药食同源养生知识的推广和运用,为古诗词的讲解拓宽思路;选编中医药文化进高校、中小学课堂,为中医药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的疏狂心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的疏狂心态展开分析 ,通过对其历史渊源和现实表现的剖析 ,探询苏轼以疏狂自任的特定心理内容  相似文献   

6.
正我是从二千八百多公里外的乌鲁木齐,来参加中国散文高端论坛冰心散文奖获奖作家东坡故里大型采风活动的。我来了,同时也携来了天山上的雪峰和开在冰山上的雪莲花,以及乌鲁木齐大巴扎集市中的喧嚣,诱人的葡萄,还有烤羊肉的芳香以及萦绕在唇齿间手抓饭的馨香。我真不知道苏轼故里之行给我带来什么样的惊喜!苏轼的大名在我学生时代  相似文献   

7.
次韵诗起源于唐代,在宋代得到发展。宋代的次韵诗以诗人苏轼为代表,他一生写过很多的次韵诗,无论是形式还是题材,次韵诗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扩充和丰富。苏轼的次韵诗创作高峰之一是贬谪岭南时期。本文以苏轼贬谪岭南后在北归路上创作的次韵诗为例,探讨苏轼次韵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鲁迅哲学思想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研究框架问题迄今为止,在有关鲁迅哲学思想的论述中,使用的主要有两类三种哲学思想的框架。一类是西方现成的哲学思想,一类是中国古代固有的哲学思想。在西方现成的哲学思想中,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思想在从二十年代至今的鲁迅哲学思想研究中一直是一种主要的标准,...  相似文献   

9.
元祐后,北宋朋系党争进一步激化,苏轼遭到政敌的弹击排挤,最终被远谪岭南。绍圣四年(1097),苏轼从惠州贬到儋州,元符三年(1100)遇赦,量移廉州。这段时间,苏轼的活动轨迹主要集中于广南西路区域。考察苏轼流寓广南西路期间的活动轨迹,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苏轼晚期的交游、创作生活,也有助于进一步整理苏轼在广南西路区域的文化遗存,丰富岭南贬谪文学、文化。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与苏轼归田情怀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陶渊明与苏轼的生活环境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分析了两人在面对仕与隐这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必须面对的人生命题时不同的态度,特别是在"归田"问题上两人不同的情怀.陶渊明与苏轼虽都在言"归"、写"归",但"归心"却迥然相异."归"之于陶渊明,是一种经过慎重考虑后的绝不动摇的人生选择,是回归心灵、回归自然、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是生命完成的方式;而"归"之于苏轼,是对复杂多变的人生的多种探索方式之一,"归"是解脱,也是挣扎和寻求,却终究不是其生命价值的终极实现方式.两人在"归田"问题上的不同情怀,也反映到他们各自的诗文创作中,特别是苏轼的和陶诗,呈现出与陶诗不同的风格和人生况味.  相似文献   

11.
五山文学时期,从对中国诗词的模仿作品数量来看,苏轼可以说是对五山禅僧影响最大的中国诗人之一。苏轼诗学思想的一大特色体现在用典方面。本文从语典借鉴角度分析了五山文学时期日本汉诗创作中对苏轼文学中语典借鉴的特点及其反映出的美学倾向。从文学接受与阐释的时间早晚来看,五山文学早期,诗人们对《赠东林总长老》一诗语典的借鉴折射出对苏诗接受过程中的禅宗文化背景,并影响到后来的美学意趣;从题材来看,西湖题材受到诗家重视,反映出写景诗创作中对苏轼有关语典及诗家重视;从体裁来看,不限于诗,词、辞赋也是语典用典中的载体,反映出日本诗家对苏轼文学作品的熟稔、文学接受中的广泛受容;受苏诗"以俗为雅"美学思想影响,创作中表现出对俗语入诗的模仿,是宋代"以俗为雅"诗学思想在日本文学中的反映。本文还从明用、变用、合用三个方面探讨了语典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以文化哲学的独特视角透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黄楠森的思想,追溯黄楠森文化哲学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与时代背景,并从文化理论的基本问题、文化的古今中西问题、黄楠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哲学反思三方面爬梳黄楠森的文化哲学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和方法,衡论黄楠森文化哲学思想在当代的地位及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作为"豪放派"开山之宗,苏轼一改前人柔婉绮丽的创作风格,以诗体、诗材、诗境入词,为宋词注入了新鲜血液。而这种"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段,不仅是苏轼创新自觉的体现,更反映了其在困境中仍随遇而安、性命自得的旷达人格和高远境界。  相似文献   

14.
从苏词苏诗之异同看苏轼"以诗为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苏轼"以诗为词"的倾向,学界论之已详.然而以往的论著基本上都是以苏词或苏轼词论为考察对象,却忽略了苏诗这个最重要的参照对象.本文认为,只有把苏词与苏诗进行全面的比较,才可能对苏轼的"以诗为词"得出较为清楚的认识和较为公允的评价.以此为逻辑的起点,本文从写作年限、题材走向、风格倾向等方面把苏词与苏诗进行对照,从而得出了苏词的写作年限远远短于苏诗,苏词的题材范围也比苏诗狭隘,而苏词的风格则比苏诗更倾向于柔美和婉等观点.本文的结论是,苏轼在词的创作中确实有"以诗为词"的倾向,但是他并没有把词当作与诗毫无区别的文体,相反,苏轼对词体自身的特征有相当清晰的认识,所以他只是在有限的程度上把诗体的题材走向与风格倾向导入词体,苏轼的"以诗为词"并未泯灭词体与诗体的界限,却扩大了词体的题材范围并增强了词体的抒情性质,从而对词的健康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苏轼词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以诗为词",抒写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表现慷慨豪迈精神或表达人生感悟和哲理。从农村清新风光中,再现淳朴风情。把词推进为诗,且灵活多变,在音律、语言体制上进行创变,使词提升为与诗同等的文学地位。其二是"豪放词宗"。苏轼有意识地将词的题材拓宽并打破晚唐以来低沉的词风,表现积极向上,成为"豪放派"的开创者,对词史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苏轼词作历来以豪放著称,其实豪放词的数量只占苏词总数的约十分之一,苏词中有相当数量的婉约词,尤以女性为主要刻画对象。本文分析了苏轼诗词中描写的不同女性类型,亦简要探究了其女性观,肯定了苏轼所拥有的超越当时时代的进步女性观念。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的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是一种立意很高的哲学思想,其代表着天、地、人三者的有机统一,是我国先哲于2 000多年前便开始追求的人与生态和谐共处的目标,是我国哲学思想中的精髓部分。笔者就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相关研究,希望以此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发展。  相似文献   

18.
日本江户时期的《诸体诗则》《鉏雨亭随笔》《五山堂诗话》等诗话著作中对苏轼的文艺思想进行了介绍与阐释。本文从创作论、作家论、作品论、鉴赏论四个方面对此进行了简要解读与简明关照。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最丰富的思想成果之一.文章主要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基本特点及其理论贡献两个角度对毛泽东哲学思想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人一直有着重视历史的优良传统,《大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哲学思想。对于整个儒家学派而言,《大学》的历史哲学思想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在研究古代圣王明君事迹的同时,又着重探讨了伦理道德与社会历史的关系,体现出对民生的无限关怀。总体而言,《大学》的历史哲学思想可分为历史的基本意义、历史的评价标准和历史的发展规律三大部分,时至今日,其中诸多观点仍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